美好的回忆 (2/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aB1367788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化中心。在各个学科从事着开拓性的工作。我感到,北大校园里具有一种特殊的安排氛围,特殊的气象,特殊的磁场。谁一旦进入这个场,谁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熏染和影响,情不自禁地培养自己怀有独立的思想,建立严谨的学风。
我忽有所悟,北大的校园既博且雅,故湖畔高搭,名日“博雅”;北大是科学的圣殿,而科学主要面向未知,面向未名,故燕园里的一泓湖水取名“未名”未名湖可以说是科学湖,文化湖,学术湖的美称
独自坐在湖畔,沉浸在绿荫,花丛中遐想,便立下宏愿,将来一定要考入北大,做燕园里一名学子。
怀着这个宏愿南归。1956年在南京报考大学,结果未考上北大,却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心情怅怅。1956年下半年,我由南京雷达学校调到汉口防空学校工作,在武汉三镇仍做着考取北大的梦。1957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全国20个大城市提前招生。武汉考区近3000人报考。7用份在[长江日报]上刊发榜,仅录取3人,我考第一名。但我仍不死心,仍参加了7月份全国大学统考,希望能进入北大上学。因为我先被人大录取,故痛失了进入北大的机会。其实,我即使考进了北大,也不能如愿,因为第二年即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和人大新闻系合并,北大学新闻的学生全部并入人大。我的同届同学,曾经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就是那时从北大合并到铁狮子胡同人大新闻关系来的学生。这样,不能进入北大上学,就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我1961年夏天在人大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工作“文革”后又转入北京出版社和章仲锷等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文学双月刊[十月]。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之后
我多次到北大约稿,开会,或者去挑选毕业生。每次我只要到北大校园转一圈,即使不与师生打交道,也总会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人就似乎变得更年轻,思想变得活跃,视野变得开阔,胸怀也变得更加宽广。
记得80年代初,我在[十月]上编发冯宗璞中篇小说[三生石]前后,曾到她家中做客,迈进燕园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兰堂寓所,他家中到处都是书籍,简直是一个大书库。我惊异,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读那么多书呢?那是冯先生已是八旬老翁,犹精神瞿铄,头脑清晰。他脸色黧黑,额角和两布满许多寿斑。就餐同时我坐在这位哲学老人身边。深感他脸上每一颗寿斑,都是智慧的结晶,那是我第一次呼吸到了大学者书房的气息。
80年代期,既是作家又是北大名教授的吴组湘先生,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一次北京作协在郊区田园庄宾馆开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吴先生致辞。讲到最后,他说,我要宣布最最遗憾的事情,那就是散会,他的话睿智而有风趣。我仰慕那种潇洒的学者风范。记得1998年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颁发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梅],获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八十七岁高龄的季老风尘仆仆从北大校园里赶来。领奖时他站起来和年轻人一起走到讲台上领奖。我身为该奖项评委,望着他那朴素的衣着,随和不显的风度,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这些北大名教授,在我心中留下了典范意义的印象。
14994年夏天“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会在京西戒台寺开会。我和北大中文系教授同住牡丹院中一套北房,闲谈中,我向他倾诉了我的北大情结。孙教授安慰我说;“你没有当成北大学生,那我邀请你来北大中文系来讲课。”我笑道,我连北大的学生都当不成,怎能当北大的教师呢?
暮色中,我在戒台寺一棵棵千年古松下散步,心想我虽然没能进入北大围墙里读书,铸成了永久的遗憾,但我一直认为是这所高校的编外学生。近五十年来,我办报,办刊思想尚能紧跟着时代前进,这应该归功于北大精神对我的感召和影响。
北大,我永远的向往。
文化中心。在各个学科从事着开拓性的工作。我感到,北大校园里具有一种特殊的安排氛围,特殊的气象,特殊的磁场。谁一旦进入这个场,谁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熏染和影响,情不自禁地培养自己怀有独立的思想,建立严谨的学风。
我忽有所悟,北大的校园既博且雅,故湖畔高搭,名日“博雅”;北大是科学的圣殿,而科学主要面向未知,面向未名,故燕园里的一泓湖水取名“未名”未名湖可以说是科学湖,文化湖,学术湖的美称
独自坐在湖畔,沉浸在绿荫,花丛中遐想,便立下宏愿,将来一定要考入北大,做燕园里一名学子。
怀着这个宏愿南归。1956年在南京报考大学,结果未考上北大,却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心情怅怅。1956年下半年,我由南京雷达学校调到汉口防空学校工作,在武汉三镇仍做着考取北大的梦。1957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全国20个大城市提前招生。武汉考区近3000人报考。7用份在[长江日报]上刊发榜,仅录取3人,我考第一名。但我仍不死心,仍参加了7月份全国大学统考,希望能进入北大上学。因为我先被人大录取,故痛失了进入北大的机会。其实,我即使考进了北大,也不能如愿,因为第二年即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和人大新闻系合并,北大学新闻的学生全部并入人大。我的同届同学,曾经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就是那时从北大合并到铁狮子胡同人大新闻关系来的学生。这样,不能进入北大上学,就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我1961年夏天在人大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工作“文革”后又转入北京出版社和章仲锷等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文学双月刊[十月]。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之后
我多次到北大约稿,开会,或者去挑选毕业生。每次我只要到北大校园转一圈,即使不与师生打交道,也总会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人就似乎变得更年轻,思想变得活跃,视野变得开阔,胸怀也变得更加宽广。
记得80年代初,我在[十月]上编发冯宗璞中篇小说[三生石]前后,曾到她家中做客,迈进燕园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兰堂寓所,他家中到处都是书籍,简直是一个大书库。我惊异,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读那么多书呢?那是冯先生已是八旬老翁,犹精神瞿铄,头脑清晰。他脸色黧黑,额角和两布满许多寿斑。就餐同时我坐在这位哲学老人身边。深感他脸上每一颗寿斑,都是智慧的结晶,那是我第一次呼吸到了大学者书房的气息。
80年代期,既是作家又是北大名教授的吴组湘先生,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一次北京作协在郊区田园庄宾馆开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吴先生致辞。讲到最后,他说,我要宣布最最遗憾的事情,那就是散会,他的话睿智而有风趣。我仰慕那种潇洒的学者风范。记得1998年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颁发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梅],获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八十七岁高龄的季老风尘仆仆从北大校园里赶来。领奖时他站起来和年轻人一起走到讲台上领奖。我身为该奖项评委,望着他那朴素的衣着,随和不显的风度,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这些北大名教授,在我心中留下了典范意义的印象。
14994年夏天“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会在京西戒台寺开会。我和北大中文系教授同住牡丹院中一套北房,闲谈中,我向他倾诉了我的北大情结。孙教授安慰我说;“你没有当成北大学生,那我邀请你来北大中文系来讲课。”我笑道,我连北大的学生都当不成,怎能当北大的教师呢?
暮色中,我在戒台寺一棵棵千年古松下散步,心想我虽然没能进入北大围墙里读书,铸成了永久的遗憾,但我一直认为是这所高校的编外学生。近五十年来,我办报,办刊思想尚能紧跟着时代前进,这应该归功于北大精神对我的感召和影响。
北大,我永远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