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安晓玲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安晓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由于蒙府本和戚序本的文字同今本丙子本(庚)存在差异,特别是它的绝大部分回目都具有回前回后批语,因此红学界许多人居然同意存在一个立松轩本,是它的老板全面修改出这两个红楼梦新版本[1]。拙文[2]论证了:立松轩本纯属臆造。它的最大问题是:80个回目中,这两个版本都没有的回末总评只有第67回;仅仅第41回的回前批的落款是“立松轩”即79个回目(达98。7 %)都没有落款;只凭借1。3 %的回目落款是“立松轩”居然成为全部回前回后批都是由“立松轩”主人创作的,称之为立松轩本。如此微弱的证据,竟能让许多红学界人士接受,实在令人吃惊!
本文专门讨论蒙戚本中评语的作者,并论证他是曹頫。
一、写出下列总评的人只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写每个回目的回前回后评语时,通常只写出来该回目的内容简介和创作大概意图;如果深入地探讨它们的创作思想、内容的结构、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分析、人物和情景之间的关系等的话,便属于写作者的创作,至少在红楼梦的序言中会给予说明,甚至在书名上都会反映出来。如三家评本,在封面上写出:护花主人、大某三人、太平闲人评;且在“序言”中有记述。但是,蒙戚本上许多回目的回前批和回末总评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介绍,而是对该回目的创作思想和意图、写作手法、内容结构、主要情节的分析、人物和情景的联系等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从下面列举出的、几个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中,可以充分看出这些;而且,有些叙述不是红楼梦创作的参与者,是写不出来的。
第一回:
蒙府本回前批:出口神奇,幻中不幻。文势跳跃,情里生情。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试问君家识得否,色空空色两无干。
第二回:
蒙府本回前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蒙戚回末总评:先自写幸遇之情于前,而叙借口谈幻境之情于后。世上不平事,道路口如碑。虽作者之苦心,亦人情之必有。雨村之遇娇杏,是此文之总帽,故在前。冷子兴之谈,是事迹之总帽,故叙写于后。冷暖世情,比比如画。
第8回:
蒙戚回末总评:此回铺陈,非身经历开巨眼伸文笔,则必有所滞墨牵强,岂能如此触处成趣,立后文之根,足本文之情者?且借象说法,学我佛阐经,代天女散花,以成此奇文妙趣,惟不得与四才子书之作者,同时讨论否,为可恨耳。
第19回:
蒙回末总评:若知宝玉真性情者,当留心此回。其于袭人何等留连,其于画美人何等古怪。其遇茗烟事何等怜惜,其于黛玉何等保护。再袭人之痴忠,画人之惹事,茗烟之屈奉,黛玉之痴情,千态万状,笔力劲尖,有水到渠成之象,无微不至。真画出一个上乘智慧之人,入于魔而不悟,甘心堕落。且影出诸魔之神通,亦非冷冷,有势不能登彼岸。凡我众生掩卷自思,或于身心少有补益。小子妄谈,诸公莫怪。
第55回:
戚序本回末总批:噫!事亦难矣哉?探春以姑娘之尊、以贾母之爱、以王夫人之付托、以凤姐之未谢事,暂代数月。而奸奴蜂起,内外欺侮,珠玑小事,突动风波,不亦难乎?以凤姐之聪明,以凤姐之才力,以凤姐之权术,以凤姐之贵宠,以凤姐之日夜焦劳,百般弥缝,犹不免骑虎难下,为移祸东兵之计,不亦难乎?况聪明才力不及凤姐,权术贵宠不及凤姐,焦劳弥缝不及凤姐,又无贾母之爱、姑娘之尊、太太之付托,而欲左支右吾,撑前达后,不更难乎?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
第56回
蒙戚本回前批:探春看得准,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叙园圃事极板重,却极活泼。营心孔方,带以图记,劳形案牍,不费讴呤。高人焉肯以书香混于铜臭也哉!
第69回:
蒙戚回前批:写凤姐写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写秋桐极淫邪,正写凤姐极淫邪;写平儿极义气,正写凤姐极不义气;写使女欺压二姐,正写凤姐欺压二姐;写下人感戴二姐,正写下人不感戴凤姐。史公用意非念死书子之所知。
蒙回后总评:凤姐初念在张华领出二姐,转念又恐仍为外宅,转念即欲杀张华,为斩草除根计。时写来觉满腔都是荆棘,浑身都是爪牙,安得借鸳鸯剑手刃其首,以寒千古奸妇之胆。
看三姐梦中相叙一段,真有孝子悌弟、义士忠臣之慨,我不禁泪流一斗,湿地三尺。
第70回
蒙戚回后总评:文于雪天联诗篇,一样机轴两机笔墨。前文以联句起,以灯谜结,以作画为中间横风吹断,此文以填词起,以风筝结,以写字为中间横风吹断,是一样机轴;前文叙联句详,此文叙填词略,是两样笔墨,前文之叙作画略,此文之叙写字详,是两样笔墨。前文叙灯谜,叙猜灯谜,此文叙风筝,叙放风筝,是一样机轴;前文叙七律在联句后,此文叙古歌在填词前,是两样笔墨。前文叙黛玉替宝玉写诗,此文叙宝玉替探春续词,是一样机轴,前文赋诗后有一首诗,此文填词前有一首词,是两样笔墨。噫!参伍之变,错综其数,此固难为粗心这道也!
第73回:
蒙戚回前总批:贾母一席话隐隐照起,全文便可一直叙去,接笔却置贼不论,转出赌钱,接笔却置赌钱不论,转出奸证,接笔却置奸证不论,转出讨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就捕。
蒙戚回末总评:一篇奸盗淫邪文字,反以四子五经公羊谷梁秦汉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后,何心哉!他深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美如雨”等语误尽天下苍生,而大奸大盗从此出。故特作此一起结,为五淫浊世顶门一声棒喝也。眼空似箕,笔大如椽,何得以寻行数墨绳之。
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因及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
第76回:
蒙戚回前总批: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秋夜宴则漏,叙夜宴又与上元相犯,不叙诸人酬和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面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索。
蒙戚回末总评:诗词清远闲旷,自是慧业才人,何须赘评?须看他众人联句填词时,个人性情,个人意见,叙来恰肖其人;二人联诗时,一番讥评,一番赏叹,叙来更得其神。再看漏永吟残,忽开一洞天福地,字字出人意表。
只一品笛,疑有疑无,若近若远,有无限逸致。
第77回:
蒙戚回前总批:司棋一事,前文着实写来,此却随笔收去;晴雯一事,前文不过带叙,此却竭力发挥。前文借晴雯一衬,文不寂寞,此是借司棋一引,文愈曲折。
蒙戚回末总评:看晴雯与宝玉永绝一段,的是消魂文字;看宝玉几番呆论,真是至诚种子;看宝玉给晴雯斟茶,又真是呆公子。前文叙袭人奔丧时,宝玉夜来吃茶,先呼袭人,此又夜来吃茶,先呼晴雯。字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语语婴儿恋母,雏鸟寻巢。
第78回:
蒙戚回前总批:文有宾主,不可误。此文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以宝玉古歌为主,以贾兰贾环诗绝为宾。文有宾中宾,不可误。以清客作序为宾,以宝玉出游作诗为宾中宾。由虚入实,可歌可咏。
蒙戚回末总批:前文入一院,必叙一番养竹种花,为诸婆争利渲染。此文入一院,必叙一番树枯香老,为亲眷凋零凄楚。字字实境,字字奇情,令我把玩不释。
姽婳词一段,与前后文似断似连,如罗浮二山,烟雨为连合,时有精气来往。
第79回:
蒙戚回末总批:作诔后,黛玉飘然而至,增一番感慨,及说至迎春事,遂飘然而去。作词后,香菱飘然而至,增一番感慨,及说至薛蟠事,遂飘然而去。一点一逗,为下文引线。且二段俱以“正经事”三字作眼,而正经里更有大不正经者在,文家固无一呆字死句。
从起名上设色,别有可玩。
第80回:
蒙戚回末总评:此文一为择婿者说法,一为择妻者说法,择婿者必以得人物轩昂、家道丰厚、阴袭公子为快,择妻者必以得容貌艳丽、妆奁富厚、子女盈门为快,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看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遗恨,可慨矣夫!
**:上面的部分实例足以说明,写作总评的人对红楼梦各个章回不仅了解深刻,而且对创作思想、手法和细节都非常熟悉,花去了不少的时间才写出大部分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因此作者必是红楼梦的作者之一,绝对不可能是“立松轩”的主人。因为在第41回前面,他写出下列批语,都不愿意埋没自己,而落款“立松轩”;试问:其余79个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如果是他所写,岂能舍得不留名吗?按照对“下列批语”都要落款“立松轩”的习性,即使不在蒙府本和戚序本的封面上写明:“立松轩评批”;他也会写出序言,声明由他新写出各个章回的回前批语和回末总评。可实际情况是:在这两部著作前面,不但没有“立松轩”的封面落款或者序言;而且在戚序本有落款“戚蓼生”的序言中,依然只字不提各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是“立松轩”所写。难道不是充分证实了目前的观点完全歪曲了事实的真相吗?
第41回回前:任乎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自古世情难意拟
淡妆浓抹有千般。立松轩
二、蒙府本和戚序本的总评都是曹頫所写
拙文[3、4]已经论证了:曹雪芹上在其父曹頫创作的风月宝鉴的文稿中插入他写作的石头记的新内容,红楼梦是这两部小说的融合;同时,曹頫还参加了红楼梦书稿的修改、校对和提出创作意见。下面将提出:曹雪芹去世,贾家出售了第三个发行版本程乙本之后;在接着的几年里,是曹頫全面修改和定稿了120回红楼梦。在曹雪芹留下的手稿基础上,写出许多回目的回前批和回末总评。
(一)蒙戚本总评的作者是曹頫的证明
第54和57回的回目总评可以证实:写作大部分章回回前回末批语的人是曹頫。
第54回:
蒙戚本回末总批:读此回者凡三变。不善读者徒赞其如何演戏、如何行令、如何挂花灯、如何放爆竹,目眩耳聋,应接不暇。少解读者,赞其座次有伦、巡酒有度,从演戏渡至女先,从女先渡至凤姐,从凤姐渡至行令,从行令渡至放花爆:脱卸下来,井然秩然,一丝不乱。会读者须另具卓识,单着眼史太君一席话,将普天下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妙作”一起抹倒。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傀儡,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为全部总评。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
**:从“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中,可以看出两点:
... -->>
安晓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由于蒙府本和戚序本的文字同今本丙子本(庚)存在差异,特别是它的绝大部分回目都具有回前回后批语,因此红学界许多人居然同意存在一个立松轩本,是它的老板全面修改出这两个红楼梦新版本[1]。拙文[2]论证了:立松轩本纯属臆造。它的最大问题是:80个回目中,这两个版本都没有的回末总评只有第67回;仅仅第41回的回前批的落款是“立松轩”即79个回目(达98。7 %)都没有落款;只凭借1。3 %的回目落款是“立松轩”居然成为全部回前回后批都是由“立松轩”主人创作的,称之为立松轩本。如此微弱的证据,竟能让许多红学界人士接受,实在令人吃惊!
本文专门讨论蒙戚本中评语的作者,并论证他是曹頫。
一、写出下列总评的人只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写每个回目的回前回后评语时,通常只写出来该回目的内容简介和创作大概意图;如果深入地探讨它们的创作思想、内容的结构、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分析、人物和情景之间的关系等的话,便属于写作者的创作,至少在红楼梦的序言中会给予说明,甚至在书名上都会反映出来。如三家评本,在封面上写出:护花主人、大某三人、太平闲人评;且在“序言”中有记述。但是,蒙戚本上许多回目的回前批和回末总评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介绍,而是对该回目的创作思想和意图、写作手法、内容结构、主要情节的分析、人物和情景的联系等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从下面列举出的、几个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中,可以充分看出这些;而且,有些叙述不是红楼梦创作的参与者,是写不出来的。
第一回:
蒙府本回前批:出口神奇,幻中不幻。文势跳跃,情里生情。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试问君家识得否,色空空色两无干。
第二回:
蒙府本回前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蒙戚回末总评:先自写幸遇之情于前,而叙借口谈幻境之情于后。世上不平事,道路口如碑。虽作者之苦心,亦人情之必有。雨村之遇娇杏,是此文之总帽,故在前。冷子兴之谈,是事迹之总帽,故叙写于后。冷暖世情,比比如画。
第8回:
蒙戚回末总评:此回铺陈,非身经历开巨眼伸文笔,则必有所滞墨牵强,岂能如此触处成趣,立后文之根,足本文之情者?且借象说法,学我佛阐经,代天女散花,以成此奇文妙趣,惟不得与四才子书之作者,同时讨论否,为可恨耳。
第19回:
蒙回末总评:若知宝玉真性情者,当留心此回。其于袭人何等留连,其于画美人何等古怪。其遇茗烟事何等怜惜,其于黛玉何等保护。再袭人之痴忠,画人之惹事,茗烟之屈奉,黛玉之痴情,千态万状,笔力劲尖,有水到渠成之象,无微不至。真画出一个上乘智慧之人,入于魔而不悟,甘心堕落。且影出诸魔之神通,亦非冷冷,有势不能登彼岸。凡我众生掩卷自思,或于身心少有补益。小子妄谈,诸公莫怪。
第55回:
戚序本回末总批:噫!事亦难矣哉?探春以姑娘之尊、以贾母之爱、以王夫人之付托、以凤姐之未谢事,暂代数月。而奸奴蜂起,内外欺侮,珠玑小事,突动风波,不亦难乎?以凤姐之聪明,以凤姐之才力,以凤姐之权术,以凤姐之贵宠,以凤姐之日夜焦劳,百般弥缝,犹不免骑虎难下,为移祸东兵之计,不亦难乎?况聪明才力不及凤姐,权术贵宠不及凤姐,焦劳弥缝不及凤姐,又无贾母之爱、姑娘之尊、太太之付托,而欲左支右吾,撑前达后,不更难乎?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
第56回
蒙戚本回前批:探春看得准,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叙园圃事极板重,却极活泼。营心孔方,带以图记,劳形案牍,不费讴呤。高人焉肯以书香混于铜臭也哉!
第69回:
蒙戚回前批:写凤姐写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写秋桐极淫邪,正写凤姐极淫邪;写平儿极义气,正写凤姐极不义气;写使女欺压二姐,正写凤姐欺压二姐;写下人感戴二姐,正写下人不感戴凤姐。史公用意非念死书子之所知。
蒙回后总评:凤姐初念在张华领出二姐,转念又恐仍为外宅,转念即欲杀张华,为斩草除根计。时写来觉满腔都是荆棘,浑身都是爪牙,安得借鸳鸯剑手刃其首,以寒千古奸妇之胆。
看三姐梦中相叙一段,真有孝子悌弟、义士忠臣之慨,我不禁泪流一斗,湿地三尺。
第70回
蒙戚回后总评:文于雪天联诗篇,一样机轴两机笔墨。前文以联句起,以灯谜结,以作画为中间横风吹断,此文以填词起,以风筝结,以写字为中间横风吹断,是一样机轴;前文叙联句详,此文叙填词略,是两样笔墨,前文之叙作画略,此文之叙写字详,是两样笔墨。前文叙灯谜,叙猜灯谜,此文叙风筝,叙放风筝,是一样机轴;前文叙七律在联句后,此文叙古歌在填词前,是两样笔墨。前文叙黛玉替宝玉写诗,此文叙宝玉替探春续词,是一样机轴,前文赋诗后有一首诗,此文填词前有一首词,是两样笔墨。噫!参伍之变,错综其数,此固难为粗心这道也!
第73回:
蒙戚回前总批:贾母一席话隐隐照起,全文便可一直叙去,接笔却置贼不论,转出赌钱,接笔却置赌钱不论,转出奸证,接笔却置奸证不论,转出讨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就捕。
蒙戚回末总评:一篇奸盗淫邪文字,反以四子五经公羊谷梁秦汉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后,何心哉!他深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美如雨”等语误尽天下苍生,而大奸大盗从此出。故特作此一起结,为五淫浊世顶门一声棒喝也。眼空似箕,笔大如椽,何得以寻行数墨绳之。
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因及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
第76回:
蒙戚回前总批: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秋夜宴则漏,叙夜宴又与上元相犯,不叙诸人酬和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面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索。
蒙戚回末总评:诗词清远闲旷,自是慧业才人,何须赘评?须看他众人联句填词时,个人性情,个人意见,叙来恰肖其人;二人联诗时,一番讥评,一番赏叹,叙来更得其神。再看漏永吟残,忽开一洞天福地,字字出人意表。
只一品笛,疑有疑无,若近若远,有无限逸致。
第77回:
蒙戚回前总批:司棋一事,前文着实写来,此却随笔收去;晴雯一事,前文不过带叙,此却竭力发挥。前文借晴雯一衬,文不寂寞,此是借司棋一引,文愈曲折。
蒙戚回末总评:看晴雯与宝玉永绝一段,的是消魂文字;看宝玉几番呆论,真是至诚种子;看宝玉给晴雯斟茶,又真是呆公子。前文叙袭人奔丧时,宝玉夜来吃茶,先呼袭人,此又夜来吃茶,先呼晴雯。字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语语婴儿恋母,雏鸟寻巢。
第78回:
蒙戚回前总批:文有宾主,不可误。此文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以宝玉古歌为主,以贾兰贾环诗绝为宾。文有宾中宾,不可误。以清客作序为宾,以宝玉出游作诗为宾中宾。由虚入实,可歌可咏。
蒙戚回末总批:前文入一院,必叙一番养竹种花,为诸婆争利渲染。此文入一院,必叙一番树枯香老,为亲眷凋零凄楚。字字实境,字字奇情,令我把玩不释。
姽婳词一段,与前后文似断似连,如罗浮二山,烟雨为连合,时有精气来往。
第79回:
蒙戚回末总批:作诔后,黛玉飘然而至,增一番感慨,及说至迎春事,遂飘然而去。作词后,香菱飘然而至,增一番感慨,及说至薛蟠事,遂飘然而去。一点一逗,为下文引线。且二段俱以“正经事”三字作眼,而正经里更有大不正经者在,文家固无一呆字死句。
从起名上设色,别有可玩。
第80回:
蒙戚回末总评:此文一为择婿者说法,一为择妻者说法,择婿者必以得人物轩昂、家道丰厚、阴袭公子为快,择妻者必以得容貌艳丽、妆奁富厚、子女盈门为快,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看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遗恨,可慨矣夫!
**:上面的部分实例足以说明,写作总评的人对红楼梦各个章回不仅了解深刻,而且对创作思想、手法和细节都非常熟悉,花去了不少的时间才写出大部分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因此作者必是红楼梦的作者之一,绝对不可能是“立松轩”的主人。因为在第41回前面,他写出下列批语,都不愿意埋没自己,而落款“立松轩”;试问:其余79个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如果是他所写,岂能舍得不留名吗?按照对“下列批语”都要落款“立松轩”的习性,即使不在蒙府本和戚序本的封面上写明:“立松轩评批”;他也会写出序言,声明由他新写出各个章回的回前批语和回末总评。可实际情况是:在这两部著作前面,不但没有“立松轩”的封面落款或者序言;而且在戚序本有落款“戚蓼生”的序言中,依然只字不提各回目的回前回末批语是“立松轩”所写。难道不是充分证实了目前的观点完全歪曲了事实的真相吗?
第41回回前:任乎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自古世情难意拟
淡妆浓抹有千般。立松轩
二、蒙府本和戚序本的总评都是曹頫所写
拙文[3、4]已经论证了:曹雪芹上在其父曹頫创作的风月宝鉴的文稿中插入他写作的石头记的新内容,红楼梦是这两部小说的融合;同时,曹頫还参加了红楼梦书稿的修改、校对和提出创作意见。下面将提出:曹雪芹去世,贾家出售了第三个发行版本程乙本之后;在接着的几年里,是曹頫全面修改和定稿了120回红楼梦。在曹雪芹留下的手稿基础上,写出许多回目的回前批和回末总评。
(一)蒙戚本总评的作者是曹頫的证明
第54和57回的回目总评可以证实:写作大部分章回回前回末批语的人是曹頫。
第54回:
蒙戚本回末总批:读此回者凡三变。不善读者徒赞其如何演戏、如何行令、如何挂花灯、如何放爆竹,目眩耳聋,应接不暇。少解读者,赞其座次有伦、巡酒有度,从演戏渡至女先,从女先渡至凤姐,从凤姐渡至行令,从行令渡至放花爆:脱卸下来,井然秩然,一丝不乱。会读者须另具卓识,单着眼史太君一席话,将普天下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妙作”一起抹倒。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傀儡,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为全部总评。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
**:从“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中,可以看出两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