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博雅斋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离开石狮,我们又前往泉州开元寺参观。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
开元寺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现寺院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我们从寺院的西门进入,导游首先带我们参观了据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一棵古桑。这株古桑原为一棵,因遭雷辟为三,但仍郁郁葱葱,浓荫蔽日。为了保护这棵古桑,现在已修了围墙。关于这棵古桑,导游还讲了一段有趣的传说:开元寺的前身,这里曾是黄守恭大财主的一个大桑园。传说有一天,财主梦见一个和尚要这块桑地建佛寺,他不便拒绝,故意出个难题:须待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肯施舍。过了三天,园内桑树果然开了白莲花,财主无奈只得献地建寺,这就是今天的开元寺,原名因此为“莲花寺”可见寺内的这棵老桑年代之久远。后来,在一次雷击中古桑被劈为三株,然而古桑不但不死,同根的三株古桑依然绿叶遮地,长势旺盛。听了介绍,大家纷纷在这棵古桑前留影纪念,都期望沾点仙气,长生不老。
在古桑旁边的一座大殿,是甘露戒坛。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开后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始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存建筑是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似蜘蛛结网,结构复杂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飞天,身系飘带,手持乐器、鸣鸣弹奏,翩翩飞翔,这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又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据说,全国佛教寺庙唯有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留着戒坛的建筑规制。
在开元寺,最为著名的就是两座形制一致的石塔。双塔耸立于拜庭两侧的广场中,相距约200米,高插蓝天,巍峨壮观。它以雄伟的身影,形制的奇胜,建筑的神工,清美的雕镂而闻名遐迩,扬誉海宇。据介绍,这两座塔曾多次经历地震,特别是曾经历过八级地震而无恙,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双塔自宋迄今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学者、游人至此游览、观瞻、揣摩研究。东塔称为镇国塔,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西塔名仁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双塔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石构古塔。从石塔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审度,真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东塔曾入选我国古塔邮票。
对于寺院,我的兴趣不浓,尽管它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我却不愿对其做过多的了解。因为我觉得天下寺院都差不多,只是规模建制大小不同罢了。以前已看过不少,我又不信神不信佛,老跑去看有啥意思?倒是对寺院里种的花草树木更感兴趣一些,借别人参观的空档,拍了不少花卉照片。
参观完开元寺,我们又前往清源山老君岩参观。
清源山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发展中的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又称“齐云山”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最负盛名的是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在这里,导游也没作详细讲解,一行人就直奔老君像而去。前行不远,一座慈眉善目的巨大老君石像便赫然入目。
这座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坐落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曾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车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承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这座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可见这是以一块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瑰宝。真算得上“老子天下第一”了。
大家纷纷争相在老君像前留影纪念,我这个一贯不爱照相的人,也在大家的怂恿下,照了一张像作纪念。
在老君岩我们停留的时间不长,看看天色不早,便乘车返回厦门。晚饭则在有名的“红楼”所在地的饭馆用餐。正如导游曾讲过的,那红楼不看可能还有些神秘感,一看则大失所望。到了现场一看才知如其所言。不管红楼里面如何奢华,反正外面的确不起眼。不过大家还是觉得没有白来,毕竟曾“到此一游”啊!
离开石狮,我们又前往泉州开元寺参观。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
开元寺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现寺院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我们从寺院的西门进入,导游首先带我们参观了据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一棵古桑。这株古桑原为一棵,因遭雷辟为三,但仍郁郁葱葱,浓荫蔽日。为了保护这棵古桑,现在已修了围墙。关于这棵古桑,导游还讲了一段有趣的传说:开元寺的前身,这里曾是黄守恭大财主的一个大桑园。传说有一天,财主梦见一个和尚要这块桑地建佛寺,他不便拒绝,故意出个难题:须待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肯施舍。过了三天,园内桑树果然开了白莲花,财主无奈只得献地建寺,这就是今天的开元寺,原名因此为“莲花寺”可见寺内的这棵老桑年代之久远。后来,在一次雷击中古桑被劈为三株,然而古桑不但不死,同根的三株古桑依然绿叶遮地,长势旺盛。听了介绍,大家纷纷在这棵古桑前留影纪念,都期望沾点仙气,长生不老。
在古桑旁边的一座大殿,是甘露戒坛。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开后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始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存建筑是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似蜘蛛结网,结构复杂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飞天,身系飘带,手持乐器、鸣鸣弹奏,翩翩飞翔,这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又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据说,全国佛教寺庙唯有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留着戒坛的建筑规制。
在开元寺,最为著名的就是两座形制一致的石塔。双塔耸立于拜庭两侧的广场中,相距约200米,高插蓝天,巍峨壮观。它以雄伟的身影,形制的奇胜,建筑的神工,清美的雕镂而闻名遐迩,扬誉海宇。据介绍,这两座塔曾多次经历地震,特别是曾经历过八级地震而无恙,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双塔自宋迄今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学者、游人至此游览、观瞻、揣摩研究。东塔称为镇国塔,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西塔名仁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双塔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石构古塔。从石塔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审度,真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东塔曾入选我国古塔邮票。
对于寺院,我的兴趣不浓,尽管它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我却不愿对其做过多的了解。因为我觉得天下寺院都差不多,只是规模建制大小不同罢了。以前已看过不少,我又不信神不信佛,老跑去看有啥意思?倒是对寺院里种的花草树木更感兴趣一些,借别人参观的空档,拍了不少花卉照片。
参观完开元寺,我们又前往清源山老君岩参观。
清源山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发展中的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又称“齐云山”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最负盛名的是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在这里,导游也没作详细讲解,一行人就直奔老君像而去。前行不远,一座慈眉善目的巨大老君石像便赫然入目。
这座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坐落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曾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车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承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这座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可见这是以一块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瑰宝。真算得上“老子天下第一”了。
大家纷纷争相在老君像前留影纪念,我这个一贯不爱照相的人,也在大家的怂恿下,照了一张像作纪念。
在老君岩我们停留的时间不长,看看天色不早,便乘车返回厦门。晚饭则在有名的“红楼”所在地的饭馆用餐。正如导游曾讲过的,那红楼不看可能还有些神秘感,一看则大失所望。到了现场一看才知如其所言。不管红楼里面如何奢华,反正外面的确不起眼。不过大家还是觉得没有白来,毕竟曾“到此一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