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冰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言,第一回之1、中兴之主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如今再读这样的句子,已不会像小时候看故事一样忽地直跳过去了。时空茫茫,人已渺渺,其中滋味,实也可堪玩味。
那是一个任凭英雄纵横驰骋的时代,从西周末到四海一,五百余年不绝于耳的,是得得马蹄声中血性男儿的仰天长啸。那五百余年不断的刀剑撞击的火花,不仅灼伤了了战士年轻的脸膛,也惊散了后宫别苑的一场场风花雪月。
当英雄美人明主昏君贤良奸佞聚于一堂的时候,世界还能平静得了吗?于是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家国兴衰民心向背,每个人都在这历史的大潮中沉浮。在乱世的成败盛衰里,人的命运也呈现出不可掌控的偶然性。最苦的,当然还是入不了小说家法眼的寻常百姓。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是的,只有在看似波澜不惊平淡乏味的日子里,百姓的生活才有可能跟幸福沾上边。
坦白说,对于那场轰轰烈烈朝生暮死的混乱而又精彩的往事,我是不太清楚的。史学家们的记载显得冷漠简略而且深奥,远不如小说家的笔触来得生动。演义也许与历史的真相相去甚远,可我并不追寻历史的细节,我只想在小说里休休闲。前人云:“夫圣人之书,善恶并存,但取善足以为劝,恶足以为戒。”如果我有幸除了休闲而得到另一种感受,那也是有益的意外收获。因此我也不必去一一对照国策国语左传史记这些东西。
当然,小说也不止一本,春秋列国传也讲述了东周列国的这段史事,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东周列国传。所以,在我胡乱得毫无章法的读书笔记里,所有是非善恶忠奸智愚的事情都是以东周列国传为蓝本的。
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
1、中兴之主
西周夷王时,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厉王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太子靖得周公召公之力而即位,是为周宣王。
既不忘先辈文武成康之大成,又身历先王暴虐身逃之教训,宣王即位成为“中兴之主”应在情理之中。
毕竟,扶不起来的阿斗只有一个,没心没肺的“快乐异乡忘故国”实因后主是庸才罢了。而诸葛亮的大包大揽也是导致后主平庸的一大原因吧,既然有天下第一智者为自己代劳,刘禅乐得夜夜笙歌逍遥自在。降魏之后,除了以“此间乐,不思蜀”之语养晦自全外,他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虽千古流传,却也因此一杯鸩酒作了了结。莎士比亚说:“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刘禅大概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从主观上说,没有任何一个王(皇)者不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就算是明末的崇祯,也不是一个荒淫无度不理国事的皇帝。并且按史家的说法,崇祯的勤政,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也是少见的。虽然他宵衣旰食苦撑危局,但是大明早已病入膏肓,再世华佗也无能为力了。
而周宣王,却显然是既有雄心壮志也有治国之才。对内,他任用贤臣,一革厉王之弊,效法文武成康之政;对外,他一面加强边疆防卫,一面北伐玁狁南征荆楚,均取得了一些胜利,同时压服淮夷控制了东南。自此周势复振,大大挽回了周天子的威望,诸侯也重新来朝。后来的史家称之为“宣王中兴”
可惜王室日衰诸侯日强的大势是不可扭转的,英明勤政的宣王也只是给衰弱的西周注射了一剂兴奋剂而已。何况人总是易于骄傲自满的“中兴”的文治武功让宣王极度自信,谁敢不服气他都要来一记重拳。可惜拳头却总是碰上锐利的刀锋,宣王后期,除战胜一次申戎外,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都遭败绩。三十九年(前789)亲征姜戎,大败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县南)“车徒大损”思再举时,已“军数不充”了。却又不听劝告“亲自料民于太原”引出一个有关“谣言”的故事来。其时,短暂的“中兴”现象开始衰落,周王室又开始走不可扭转的下坡路。至为人“暴戾寡恩”的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镐京终为申侯引犬戎所破,西周遂亡。
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乏所谓的“中兴之主”周宣王的“中兴”事业也算不得出色。后来不远的齐桓公小白便做得比他更好,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再往后的汉明帝唐玄宗宋高宗明孝宗直至清代的同治,几乎每个王朝都有一个或几个皇帝被誉为“中兴之主”只是既称中兴,便也是在先皇的基础上惨淡经营罢了。不彻底刮骨疗毒,便止不住肌体的继续腐烂。当然,这在封建王朝时代是不可能实现,本也怪不得他们。
前言,第一回之1、中兴之主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如今再读这样的句子,已不会像小时候看故事一样忽地直跳过去了。时空茫茫,人已渺渺,其中滋味,实也可堪玩味。
那是一个任凭英雄纵横驰骋的时代,从西周末到四海一,五百余年不绝于耳的,是得得马蹄声中血性男儿的仰天长啸。那五百余年不断的刀剑撞击的火花,不仅灼伤了了战士年轻的脸膛,也惊散了后宫别苑的一场场风花雪月。
当英雄美人明主昏君贤良奸佞聚于一堂的时候,世界还能平静得了吗?于是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家国兴衰民心向背,每个人都在这历史的大潮中沉浮。在乱世的成败盛衰里,人的命运也呈现出不可掌控的偶然性。最苦的,当然还是入不了小说家法眼的寻常百姓。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是的,只有在看似波澜不惊平淡乏味的日子里,百姓的生活才有可能跟幸福沾上边。
坦白说,对于那场轰轰烈烈朝生暮死的混乱而又精彩的往事,我是不太清楚的。史学家们的记载显得冷漠简略而且深奥,远不如小说家的笔触来得生动。演义也许与历史的真相相去甚远,可我并不追寻历史的细节,我只想在小说里休休闲。前人云:“夫圣人之书,善恶并存,但取善足以为劝,恶足以为戒。”如果我有幸除了休闲而得到另一种感受,那也是有益的意外收获。因此我也不必去一一对照国策国语左传史记这些东西。
当然,小说也不止一本,春秋列国传也讲述了东周列国的这段史事,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东周列国传。所以,在我胡乱得毫无章法的读书笔记里,所有是非善恶忠奸智愚的事情都是以东周列国传为蓝本的。
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
1、中兴之主
西周夷王时,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厉王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太子靖得周公召公之力而即位,是为周宣王。
既不忘先辈文武成康之大成,又身历先王暴虐身逃之教训,宣王即位成为“中兴之主”应在情理之中。
毕竟,扶不起来的阿斗只有一个,没心没肺的“快乐异乡忘故国”实因后主是庸才罢了。而诸葛亮的大包大揽也是导致后主平庸的一大原因吧,既然有天下第一智者为自己代劳,刘禅乐得夜夜笙歌逍遥自在。降魏之后,除了以“此间乐,不思蜀”之语养晦自全外,他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虽千古流传,却也因此一杯鸩酒作了了结。莎士比亚说:“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刘禅大概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从主观上说,没有任何一个王(皇)者不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就算是明末的崇祯,也不是一个荒淫无度不理国事的皇帝。并且按史家的说法,崇祯的勤政,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也是少见的。虽然他宵衣旰食苦撑危局,但是大明早已病入膏肓,再世华佗也无能为力了。
而周宣王,却显然是既有雄心壮志也有治国之才。对内,他任用贤臣,一革厉王之弊,效法文武成康之政;对外,他一面加强边疆防卫,一面北伐玁狁南征荆楚,均取得了一些胜利,同时压服淮夷控制了东南。自此周势复振,大大挽回了周天子的威望,诸侯也重新来朝。后来的史家称之为“宣王中兴”
可惜王室日衰诸侯日强的大势是不可扭转的,英明勤政的宣王也只是给衰弱的西周注射了一剂兴奋剂而已。何况人总是易于骄傲自满的“中兴”的文治武功让宣王极度自信,谁敢不服气他都要来一记重拳。可惜拳头却总是碰上锐利的刀锋,宣王后期,除战胜一次申戎外,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都遭败绩。三十九年(前789)亲征姜戎,大败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县南)“车徒大损”思再举时,已“军数不充”了。却又不听劝告“亲自料民于太原”引出一个有关“谣言”的故事来。其时,短暂的“中兴”现象开始衰落,周王室又开始走不可扭转的下坡路。至为人“暴戾寡恩”的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镐京终为申侯引犬戎所破,西周遂亡。
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乏所谓的“中兴之主”周宣王的“中兴”事业也算不得出色。后来不远的齐桓公小白便做得比他更好,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再往后的汉明帝唐玄宗宋高宗明孝宗直至清代的同治,几乎每个王朝都有一个或几个皇帝被誉为“中兴之主”只是既称中兴,便也是在先皇的基础上惨淡经营罢了。不彻底刮骨疗毒,便止不住肌体的继续腐烂。当然,这在封建王朝时代是不可能实现,本也怪不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