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hzw.net,彼之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韩师青年无疑是校园文学爱好者最集中的地方,历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正因此,像我,在初到韩师时是渴望搭上这一航船的,从而摇出一片绿水蓝天,摇出一个玫瑰色的梦。后来我是在第四版和剑州一起做“笔架山副刊”但真正出版过副刊的只有一期,并且效果不怎么样,倒是做了一些专题,比如“青春同路人——怀念五四”比如“言论”之所以说到第四版是因为我始终觉得第四版的人文味浓些,感性点,文章中体现的更多是一种人文性、矛盾性——作者们确实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而其他版面的人接触不多,他们的运作和思维怎样,我都不甚了解,只是在会上共同讨论些问题,会后干巴巴地打个招呼:这一直让我很遗憾,当然主要原因是我在这一时期负责了韩山诗社,所以我做好本分的工作外便行色匆匆。
但韩师青年确实有她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人、她的事,她促使一个人慢慢地学会思考。正是在与剑州等人的合作下,每一期的工作我们都顺利完成,并且有几个专题做得比较满意。
首先要说的是“青春同路人——怀念五四”这一“五四”专题。想法应是培峰先提出的,在当时得到了我们的支持,而组稿是剑州负责的。海报贴出,文章不少,他又在网上整理了些资料。而第一次参加编辑工作的我无疑是碍手碍脚的,但我和剑州早已相识所以很多问题便争论得比较激烈。而版面是我设计的,以后我才发现我的方式极其粗陋,好似搭建茅屋,几根竹竿压上去便结束,包括后面说到的专题“城市——潮州”“诗歌:从生存到生存”也是这个样子。
至于做“城市——潮州”这一专题的想法是偶然得来的。是夜,我和剑州坐在湘子桥上闲聊。此时月已灰淡,韩水舒缓。而人往车来还没间断,风吹起湘子桥两边烤肉的味道竟像和着一股尸味而让人惆怅万分,肥美的女子却似刚从胭脂箱里翻滚而出,妖气十足地坐在小凳上或笑或静:当然清秀的更是络绎不绝“犹抱琵琶半遮脸”剑州便大感叹特感叹潮州女子的妩媚,还扬言要写写这方面的文章。这番话不禁引起我的同感,很快,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做一个关于潮州的专题,而且内容不少:潮乐、潮菜、陶瓷、潮史,等等。但因这一期报纸接近学期末了,大家都很忙了,加上这一专题比较庞杂,剑州后来搞了一个言论的专题(后一期出版了)想取而代之。但我确实不忍心看到胎死腹中的场面,想起那天晚上的月色,那天晚上的心情,心一狠便坚持了下来。整版由历史资料、学生文章和图片组成——而要完整表达我们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看着出来的报纸就像母亲看着自己刚生下的孩子一样。而且事过境迁,记忆犹新,似乎她是某一段生命的记录。
而“诗歌:从生存到生存”这一专题更多的是在展现我们的经验和促使我们思考。看着大部分的校园诗人在2003年即将无声无息的离开校园,心里确实不是滋味,而且我在韩园中又是以写写诗歌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便决定在我担任最后一期韩师青年编辑时做个诗歌专题——当时间把我们推到最前沿时,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传统呢——目的是想借此激发众人思考,不仅仅是关于诗歌。整版内容由资料、评论和新诗组成。但评论者水平有限,颇有偏颇之处,写作者阅历不多,稍有幼稚之嫌。而此时剑州已退出了,新一届的子龙、丹舟倒是帮了不少忙。
2002—2003学年已经成为历史了,而我的记忆是在慢慢消退,玫瑰色的梦也是做不成的了。但韩师青年的人、韩师青年的事会成为我日后回忆的一部分,当然还有韩山诗社。在此我还发现了一点,上述几个专题都是扩版的版面,那么,随着学院的扩招,更多人才的涌进,这是不是一种发展趋势呢?——而在质量上我们是否能保证呢?所谓的专题是否能够继续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呢?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必须创新求变。
最后补充一点,韩师青年的立足点必须是韩园内这一群青春人,反映众人所思所想,由此具有她的青春性和思考性。而无须疑虑院报的存在,更无从谈到对立之处。韩师青年自有她的光明大道,以体制改革,以报纸创新,这便是她的魅力不朽之处。
有时,我觉得韩师青年有种孤岛般的感觉。在校园社团种种原因而或歇或喘的情况下,只有寄望她以前所未有的包容力、先锐性,去刺激每一根神经,使韩园繁花似锦。
2003。9
韩师青年无疑是校园文学爱好者最集中的地方,历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正因此,像我,在初到韩师时是渴望搭上这一航船的,从而摇出一片绿水蓝天,摇出一个玫瑰色的梦。后来我是在第四版和剑州一起做“笔架山副刊”但真正出版过副刊的只有一期,并且效果不怎么样,倒是做了一些专题,比如“青春同路人——怀念五四”比如“言论”之所以说到第四版是因为我始终觉得第四版的人文味浓些,感性点,文章中体现的更多是一种人文性、矛盾性——作者们确实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而其他版面的人接触不多,他们的运作和思维怎样,我都不甚了解,只是在会上共同讨论些问题,会后干巴巴地打个招呼:这一直让我很遗憾,当然主要原因是我在这一时期负责了韩山诗社,所以我做好本分的工作外便行色匆匆。
但韩师青年确实有她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人、她的事,她促使一个人慢慢地学会思考。正是在与剑州等人的合作下,每一期的工作我们都顺利完成,并且有几个专题做得比较满意。
首先要说的是“青春同路人——怀念五四”这一“五四”专题。想法应是培峰先提出的,在当时得到了我们的支持,而组稿是剑州负责的。海报贴出,文章不少,他又在网上整理了些资料。而第一次参加编辑工作的我无疑是碍手碍脚的,但我和剑州早已相识所以很多问题便争论得比较激烈。而版面是我设计的,以后我才发现我的方式极其粗陋,好似搭建茅屋,几根竹竿压上去便结束,包括后面说到的专题“城市——潮州”“诗歌:从生存到生存”也是这个样子。
至于做“城市——潮州”这一专题的想法是偶然得来的。是夜,我和剑州坐在湘子桥上闲聊。此时月已灰淡,韩水舒缓。而人往车来还没间断,风吹起湘子桥两边烤肉的味道竟像和着一股尸味而让人惆怅万分,肥美的女子却似刚从胭脂箱里翻滚而出,妖气十足地坐在小凳上或笑或静:当然清秀的更是络绎不绝“犹抱琵琶半遮脸”剑州便大感叹特感叹潮州女子的妩媚,还扬言要写写这方面的文章。这番话不禁引起我的同感,很快,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做一个关于潮州的专题,而且内容不少:潮乐、潮菜、陶瓷、潮史,等等。但因这一期报纸接近学期末了,大家都很忙了,加上这一专题比较庞杂,剑州后来搞了一个言论的专题(后一期出版了)想取而代之。但我确实不忍心看到胎死腹中的场面,想起那天晚上的月色,那天晚上的心情,心一狠便坚持了下来。整版由历史资料、学生文章和图片组成——而要完整表达我们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看着出来的报纸就像母亲看着自己刚生下的孩子一样。而且事过境迁,记忆犹新,似乎她是某一段生命的记录。
而“诗歌:从生存到生存”这一专题更多的是在展现我们的经验和促使我们思考。看着大部分的校园诗人在2003年即将无声无息的离开校园,心里确实不是滋味,而且我在韩园中又是以写写诗歌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便决定在我担任最后一期韩师青年编辑时做个诗歌专题——当时间把我们推到最前沿时,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传统呢——目的是想借此激发众人思考,不仅仅是关于诗歌。整版内容由资料、评论和新诗组成。但评论者水平有限,颇有偏颇之处,写作者阅历不多,稍有幼稚之嫌。而此时剑州已退出了,新一届的子龙、丹舟倒是帮了不少忙。
2002—2003学年已经成为历史了,而我的记忆是在慢慢消退,玫瑰色的梦也是做不成的了。但韩师青年的人、韩师青年的事会成为我日后回忆的一部分,当然还有韩山诗社。在此我还发现了一点,上述几个专题都是扩版的版面,那么,随着学院的扩招,更多人才的涌进,这是不是一种发展趋势呢?——而在质量上我们是否能保证呢?所谓的专题是否能够继续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呢?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必须创新求变。
最后补充一点,韩师青年的立足点必须是韩园内这一群青春人,反映众人所思所想,由此具有她的青春性和思考性。而无须疑虑院报的存在,更无从谈到对立之处。韩师青年自有她的光明大道,以体制改革,以报纸创新,这便是她的魅力不朽之处。
有时,我觉得韩师青年有种孤岛般的感觉。在校园社团种种原因而或歇或喘的情况下,只有寄望她以前所未有的包容力、先锐性,去刺激每一根神经,使韩园繁花似锦。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