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hzw.net,大明风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首辅府内,张居正一刻不停地批阅各部和各地报来的呈件。听到有人敲门,唤了一声:“进来!”,来人正是在王之诰府外监视的眼线。
听了来人的报告,本来就愁眉不展的首辅大人更是眉头紧锁,愣了有好一会儿,才幽幽叹道:“好!知道了!去吧!有情况再来报我!”
“是!”来人应道,转身出去,带上了门。
张居正把手中的笔放下,用手使劲按了按两个太阳穴,又叹了一口气,轻轻闭上了眼睛。
现在的大明,看上去一片升腾,不光彻底平定辽东,东南沿海抗倭也取得史无前例的宁波大捷,入冬之后,山东德州的防洪设施也在全面加固,灭蝗之事也告一段落,少帝的威望也日隆,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本来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在这冬春相交之际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不过,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他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看来,远不是看上去这么简单。把这些繁华统统抹去,实际掩盖于其下的是愈发严重的危机。
第一,少帝威望日隆,人心思定不假。但是,往往事情就是如此奇怪,在危难的时候,大家都很相对团结,一致对外,由少帝身体力行倡导的勤俭节约也得以顺利施行。可情况稍有好转,内外大臣们就迅速发生了变化。
原来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如同不死之魂一样,又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血液里,先前那种团结对外的局面很难再看到,因为安逸情绪滋生而导致的奢侈浪费之风又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卷土重来。只有少帝还在不明就里的坚持,却没想到下面的人已经蠢蠢欲动了。
第二,彻底平定辽东,抗倭取得大捷不假。但是,这段时间消耗了大量的国库存银,而且重建辽东防线,全力支援抗倭前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两。打仗拼的不光是军事,更多的是经济,说白了就是钱。现在的国库存银,已经不只是捉襟见肘,而是精干不剩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开春之后,百般用度都需花钱,可现在国库已然如此,到时候如何调度呢?东南沿海还在一个劲儿的催要红衣大炮,这些大炮确实利害,但花的银子也真是不少,如果东南沿海半年间还不能解决战斗,那整个大明国库就真的要全面崩盘了。
第三,经过此番应对三患齐发,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不假。但是,经过此番磨难,得到晋升的都想盼着再进一步,没得到晋升的都在蠢蠢欲动,想着什么时候挪挪地方,换个更好的差事。
这个三朝元老、刑部尚书王之诰就是如此。一直以来也算是尽心尽责,但最近眼线频频来报,他与刚刚被少帝擢升为次辅大臣的葛守礼过往甚密,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他们俩走得这么紧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针对自己,轻则把自己架空,重则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从这次王之诰处理京城学堂一案就能看出来,他已然坏到了家,又把曾经一身正气的葛守礼拉下水,结果将可怕无比。
自从成为首辅之后,为了这个大明的明天,他张居正可谓呕心沥血,作为士大夫的翘首,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也有着自己那份傲骨,不敢说他是不是把自己当作“千古一相”,但是在内心中把自己视为管仲、周公的后任者,却是他不愿示人的内心独白。
其实在他之前,有不少称为名相之辈,比如姜子牙、乐毅、诸葛亮,甚至萧何、霍光、房玄龄,个个都是鼎鼎大名,为何只尊崇管仲和周公,他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其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当朝丞相。
管仲虽出身悲苦,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他做出了评价。最为难得的是,后人以一代名相而非文人领袖尊称其为“管子”,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周公,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其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之“元圣”,尊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先驱,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只是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但既然如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仍使周公成为历史上的赫赫丰碑。
之所以尊崇这二人,首先是二人忠心不二。
这当中管仲原为齐桓公之敌,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管仲也确实忠心耿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鞠躬尽瘁至死。
周公亦是如此,大权在握,捧周成王于膝上登基,却从未想过取而代之。当时武王生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匾,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匾,... -->>
首辅府内,张居正一刻不停地批阅各部和各地报来的呈件。听到有人敲门,唤了一声:“进来!”,来人正是在王之诰府外监视的眼线。
听了来人的报告,本来就愁眉不展的首辅大人更是眉头紧锁,愣了有好一会儿,才幽幽叹道:“好!知道了!去吧!有情况再来报我!”
“是!”来人应道,转身出去,带上了门。
张居正把手中的笔放下,用手使劲按了按两个太阳穴,又叹了一口气,轻轻闭上了眼睛。
现在的大明,看上去一片升腾,不光彻底平定辽东,东南沿海抗倭也取得史无前例的宁波大捷,入冬之后,山东德州的防洪设施也在全面加固,灭蝗之事也告一段落,少帝的威望也日隆,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本来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在这冬春相交之际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不过,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他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看来,远不是看上去这么简单。把这些繁华统统抹去,实际掩盖于其下的是愈发严重的危机。
第一,少帝威望日隆,人心思定不假。但是,往往事情就是如此奇怪,在危难的时候,大家都很相对团结,一致对外,由少帝身体力行倡导的勤俭节约也得以顺利施行。可情况稍有好转,内外大臣们就迅速发生了变化。
原来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如同不死之魂一样,又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血液里,先前那种团结对外的局面很难再看到,因为安逸情绪滋生而导致的奢侈浪费之风又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卷土重来。只有少帝还在不明就里的坚持,却没想到下面的人已经蠢蠢欲动了。
第二,彻底平定辽东,抗倭取得大捷不假。但是,这段时间消耗了大量的国库存银,而且重建辽东防线,全力支援抗倭前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两。打仗拼的不光是军事,更多的是经济,说白了就是钱。现在的国库存银,已经不只是捉襟见肘,而是精干不剩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开春之后,百般用度都需花钱,可现在国库已然如此,到时候如何调度呢?东南沿海还在一个劲儿的催要红衣大炮,这些大炮确实利害,但花的银子也真是不少,如果东南沿海半年间还不能解决战斗,那整个大明国库就真的要全面崩盘了。
第三,经过此番应对三患齐发,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不假。但是,经过此番磨难,得到晋升的都想盼着再进一步,没得到晋升的都在蠢蠢欲动,想着什么时候挪挪地方,换个更好的差事。
这个三朝元老、刑部尚书王之诰就是如此。一直以来也算是尽心尽责,但最近眼线频频来报,他与刚刚被少帝擢升为次辅大臣的葛守礼过往甚密,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他们俩走得这么紧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针对自己,轻则把自己架空,重则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从这次王之诰处理京城学堂一案就能看出来,他已然坏到了家,又把曾经一身正气的葛守礼拉下水,结果将可怕无比。
自从成为首辅之后,为了这个大明的明天,他张居正可谓呕心沥血,作为士大夫的翘首,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也有着自己那份傲骨,不敢说他是不是把自己当作“千古一相”,但是在内心中把自己视为管仲、周公的后任者,却是他不愿示人的内心独白。
其实在他之前,有不少称为名相之辈,比如姜子牙、乐毅、诸葛亮,甚至萧何、霍光、房玄龄,个个都是鼎鼎大名,为何只尊崇管仲和周公,他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其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当朝丞相。
管仲虽出身悲苦,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他做出了评价。最为难得的是,后人以一代名相而非文人领袖尊称其为“管子”,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周公,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其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之“元圣”,尊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先驱,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只是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但既然如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仍使周公成为历史上的赫赫丰碑。
之所以尊崇这二人,首先是二人忠心不二。
这当中管仲原为齐桓公之敌,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管仲也确实忠心耿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鞠躬尽瘁至死。
周公亦是如此,大权在握,捧周成王于膝上登基,却从未想过取而代之。当时武王生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匾,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