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的惊险与罪恶—& (1/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机身(最高危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林明
作为当今欧美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每部新作均保持了相当的水准。我们很难把他的作品纳入到某种类型当中去(如通常所说的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读他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美国文化汪洋恣肆、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与科学联姻,大量引用有关物理学的、医学的、遗传学的、天文学的科学知识,而且杂糅了各类小说的品种优势,提炼出他的小说特有的那种神奇、大胆的想象风格,尖锐、透彻的思维路线,开阔、宏大的叙事手法和简洁、有力的语言特色。他走的是流行与通俗的路线,却又能跳出通俗,在高科技想象领域沉淀下一些有关人类、科学、未来等问题的思考,在触及现实题材时多能透过人物、事件的表象,去摇撼美国社会中一些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制度与准则,具有严肃的现实批判精神。他的新作机身沿袭了后一种风格路线,把一次简单的飞行事故调查充实并升格为一次权力的较量,一次危机四伏的冒险,一次对美国制度荒谬可笑一面的暴光。当然,他并没有忘记自己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比如悬念的运用与紧张气氛的营造,这至少能使读者始终保持强大的心理张力,从而带来巨大的阅读快感。
紧张、惊险、刺激是机身带给人的突出的阅读感受,这首先得力于小说采用的“层层剥笋”式的展开方式,即首先设置一次事故,然后抓住读者欲知其详、欲知其究竟的心理,展开充分的延宕手法,把简单事件复杂化,把浅表情况隐蔽化,造成无法解释无法判定的局面,再施展抽丝剥茧、去皮吐核的高明技巧,抛给读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这是克莱顿的典型风格。机身所设置的事故是:诺顿飞机公司的一架n—22型飞机在飞往洛杉矶的途中发生严重的俯仰振荡,造成机上两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次事故从一开始便笼罩着扑朔迷离的色彩:机长报告说遇到了湍流,但附近航线的飞机都未遇到,况且仅仅是湍流,不足以造成飞机如此大的振荡;乘务员透露说,机长认为问题是非指令性前缘缝翼展开,但他为何不对乘客发出警告?又为何愚蠢地同自动驾驶仪争夺驾驶权?这一切均不像张约翰这样一个优秀飞行员所干的事;太平洋航空公司方面又在竭力阻挠机长同诺顿飞机公司调查人员见面。一次事故被诸多疑团封锁着,有了类似于案件的色彩,由飞机公司总经理马德和质保部凯西为主组成的调查班子,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警察的角色,这也使得小说更为好看。小说以凯西为主线,她必须克服材料缺乏、信息自相矛盾的困难,在航空公司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以飞机为中心展开调查,尽快弄清事实真相,其间受到了电视台夸大其辞报道的影响,公司面临着这种飞机被新闻媒介“封杀”的危险。幸运的是凯西终于在飞机上找到了快速存取记录仪,弄清了事故原因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本以为这下真相大白了,但小说又奇峰突转,马德让凯西面对新闻界故意歪曲基本事实,又把局面带入峰回路转的迷境,直至马德的心腹里奇曼说出真相方才尘埃落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常常将主人公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又让他们绝处逢生,其间带给读者的阅读紧张感,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紧张感的成功营构,还得归功于作者的分段方式与小标题设置技巧。整部作品以时间与地点作为小标题,并且前后相接、环环相扣,完全覆盖了从飞机出事到调查结束的整个过程,不仅带给人相当的逼真感,而且渲染了足够的紧张气氛。这部小说时间设置的另一个特点是中间没有空余或省略,造成了一种“同步叙述”的效果,同时,又巧妙地避开了几重线索在同一时刻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分身叙述,而把它们安排在不同时段,编织起一张细致、严密、无所不包的时间之网,让事件充塞着时间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来,便造成一种繁复、严密的艺术效果,在紧张之外平添了一种拥塞感,让人读了简直喘不过气来。
不仅如此,克莱顿还擅长在整体性的紧张之余制造一些小紧张、小惊险。这些小紧张散落在主体事件的边缘处,或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处理,或作为事件的有机构成,在事件即将变得冗长拖沓的刹那间出现,收紧读者的阅读神经,同时,又草蛇灰线般地预示情节的某种流向。第一次紧张出现于事故发生的头天晚上,凯西回家后接到一个恐吓电话,接着她发现住宅被陌生人监视,谁读到这里都要为凯西捏一把汗。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原来是马德派来保护她的保安人员。但细心的读者是不难发现马德的异常之处的:他保护凯西为何不通知凯西呢?第二次紧张发生于第二天下午,凯西在生产车间遭到两名陌生男子的追击。从事后马... -->>
林明
作为当今欧美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每部新作均保持了相当的水准。我们很难把他的作品纳入到某种类型当中去(如通常所说的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读他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美国文化汪洋恣肆、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与科学联姻,大量引用有关物理学的、医学的、遗传学的、天文学的科学知识,而且杂糅了各类小说的品种优势,提炼出他的小说特有的那种神奇、大胆的想象风格,尖锐、透彻的思维路线,开阔、宏大的叙事手法和简洁、有力的语言特色。他走的是流行与通俗的路线,却又能跳出通俗,在高科技想象领域沉淀下一些有关人类、科学、未来等问题的思考,在触及现实题材时多能透过人物、事件的表象,去摇撼美国社会中一些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制度与准则,具有严肃的现实批判精神。他的新作机身沿袭了后一种风格路线,把一次简单的飞行事故调查充实并升格为一次权力的较量,一次危机四伏的冒险,一次对美国制度荒谬可笑一面的暴光。当然,他并没有忘记自己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比如悬念的运用与紧张气氛的营造,这至少能使读者始终保持强大的心理张力,从而带来巨大的阅读快感。
紧张、惊险、刺激是机身带给人的突出的阅读感受,这首先得力于小说采用的“层层剥笋”式的展开方式,即首先设置一次事故,然后抓住读者欲知其详、欲知其究竟的心理,展开充分的延宕手法,把简单事件复杂化,把浅表情况隐蔽化,造成无法解释无法判定的局面,再施展抽丝剥茧、去皮吐核的高明技巧,抛给读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这是克莱顿的典型风格。机身所设置的事故是:诺顿飞机公司的一架n—22型飞机在飞往洛杉矶的途中发生严重的俯仰振荡,造成机上两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次事故从一开始便笼罩着扑朔迷离的色彩:机长报告说遇到了湍流,但附近航线的飞机都未遇到,况且仅仅是湍流,不足以造成飞机如此大的振荡;乘务员透露说,机长认为问题是非指令性前缘缝翼展开,但他为何不对乘客发出警告?又为何愚蠢地同自动驾驶仪争夺驾驶权?这一切均不像张约翰这样一个优秀飞行员所干的事;太平洋航空公司方面又在竭力阻挠机长同诺顿飞机公司调查人员见面。一次事故被诸多疑团封锁着,有了类似于案件的色彩,由飞机公司总经理马德和质保部凯西为主组成的调查班子,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警察的角色,这也使得小说更为好看。小说以凯西为主线,她必须克服材料缺乏、信息自相矛盾的困难,在航空公司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以飞机为中心展开调查,尽快弄清事实真相,其间受到了电视台夸大其辞报道的影响,公司面临着这种飞机被新闻媒介“封杀”的危险。幸运的是凯西终于在飞机上找到了快速存取记录仪,弄清了事故原因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本以为这下真相大白了,但小说又奇峰突转,马德让凯西面对新闻界故意歪曲基本事实,又把局面带入峰回路转的迷境,直至马德的心腹里奇曼说出真相方才尘埃落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常常将主人公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又让他们绝处逢生,其间带给读者的阅读紧张感,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紧张感的成功营构,还得归功于作者的分段方式与小标题设置技巧。整部作品以时间与地点作为小标题,并且前后相接、环环相扣,完全覆盖了从飞机出事到调查结束的整个过程,不仅带给人相当的逼真感,而且渲染了足够的紧张气氛。这部小说时间设置的另一个特点是中间没有空余或省略,造成了一种“同步叙述”的效果,同时,又巧妙地避开了几重线索在同一时刻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分身叙述,而把它们安排在不同时段,编织起一张细致、严密、无所不包的时间之网,让事件充塞着时间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来,便造成一种繁复、严密的艺术效果,在紧张之外平添了一种拥塞感,让人读了简直喘不过气来。
不仅如此,克莱顿还擅长在整体性的紧张之余制造一些小紧张、小惊险。这些小紧张散落在主体事件的边缘处,或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处理,或作为事件的有机构成,在事件即将变得冗长拖沓的刹那间出现,收紧读者的阅读神经,同时,又草蛇灰线般地预示情节的某种流向。第一次紧张出现于事故发生的头天晚上,凯西回家后接到一个恐吓电话,接着她发现住宅被陌生人监视,谁读到这里都要为凯西捏一把汗。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原来是马德派来保护她的保安人员。但细心的读者是不难发现马德的异常之处的:他保护凯西为何不通知凯西呢?第二次紧张发生于第二天下午,凯西在生产车间遭到两名陌生男子的追击。从事后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