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沉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娘说:“他哦,‘树头佛’,划个圈儿站圈底。”

    我舅说:“他噢,佛道里的人!”

    老乡们说:“老沈伯,是好人。”

    我用老子道德经中一段文章来评价父亲:

    与善若水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父亲出生在钱塘江南岸龙虎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潮水奔涌的涛声。我的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薄沙地过日子,到爷爷那辈,家里有三间瓦房,门前有半亩池塘,在南阳一带也算是殷实富户。父亲哥仨,他最小,读过一年多私塾,能识一些字。在他十六岁那年,为了避抽壮丁,逃到绍兴,在华所学织纺技术,四年后,又到杭州学了两年织纺技术,由于纺织机的出现,手工纺织淘汰了,他只好改行,在一家养蚕公司打工,干了四年

    我兄妹仨,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最了解,可是,他依然留给我好多的谜。

    (一)职业

    父亲二十六岁那年,经朋友推荐给一位将要到临海警察局赴任的应清泉局长,他看我父亲为人厚道、勤快,就带他到临海警察局。应局长要提携他,局里工作任其挑选,父亲竟然选择了勤工差事,整天扫地倒水,干些杂活。他为何选择当勤工而不当警察呢?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局里人看他为人厚道常常委托他去街上买东西。三年过去了,城里熟悉他的商贩都劝他改行经商,父亲毫不犹豫辞职了,在商贩朋友的帮助下,在城里租了一间小店开始了商贩生涯。他设计一种能移动的货柜,货柜里能装五六个小玻璃盒。白天,摆在店里经营,夜晚挑到人多的地方设摊,高悬一盏防风的玻璃灯招揽顾客。

    一年之后,日军飞机袭击临海城,人们弃城而逃,四处逃难,歹徒们乘机洗劫店铺,父亲的小店也难逃劫难。日军占领了临海城,到处抓壮丁。伪保长挨户搜查,父亲运气不好,抽壮丁抽了第五签,被迫逃命,往哪里去呢?往北是沦陷区,往南举目无亲,唯一能去的地方是距离一百多公里以外的乐清县城,那里有一位老上司——应局长,他调离时嘱咐:“你要是在临海城混不下去了,就到乐清找我。”

    父亲三十一岁那年,他挑着货担子,长途跋涉,逃难到了乐清。应局长征求他的意见:当警察还是当小贩?父亲自由惯了,他仍然选择了后者。开始在东大街落脚,后在西大街租了一间店面,左邻右舍都是外地人:打小铁老金、卖丝线老庞,对门是一位石匠大师傅姓王,原籍温岭太平人,他身材魁梧,为人豪爽,手艺精湛,在城里很有威望。时间长了,他见父亲为人诚实,又是外地人,不时过来嘘寒问暖,拉拉家常。那年头,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小本生意,惨淡经营,白天守着小店,夜晚挑着货柜在十字街头摆摊,一盏微弱的玻璃灯陪伴着他直到深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天深夜,一位醉汉踉踉跄跄,把小货摊撞翻了,灯灭了,玻璃盒子摔碎了,花生、香烟、糖果洒了一地。那醉汉心里明白闯了祸,趴在地上期待着应得的惩罚。路人都愤愤不平,要揍醉鬼一顿才解恨。可是,父亲和蔼地搀扶起醉汉,安慰他说:“对不起!不要紧。”

    翌日,这事在县城传开了,直到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常常谈及此事,甚为感动。

    一晃又是三年,石匠王师傅了解对门的年轻货郎的人品,要为他做媒,女方也是西大街的邻居,托人一问,女方父母嫌他太老实,又是异乡客,怕把女儿拐跑,回绝了。

    几个异乡客经常聚在一起,他们也为沈小贩的婚姻操心,他们发现对门王石匠的二女儿很勤劳,模样也好。

    有一天,铁匠金师傅打趣说:“王师傅,俗话说:做媒人赔囡!你家二姑娘许配给他吧。”

    王师傅十分惋惜地说:“可惜女儿太小,才十五岁。”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师傅回家和妻子商议,王师母说:“年龄相差太大,女儿肯嫁吗?”

    师傅说:“我们相差十多岁,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吗?再说女儿现在还小,过两年不就大了。”

    王师母说:“那你问问女儿,她是不是愿意?”

    王师傅把此事一直挂在心上,委托邻居金根婶去征求女儿的意见。

    金根婶受人之托,敷衍了事,反而劝说:“他穷、太老实、又是外地人。要嫁也得嫁给有田四、五十亩的富裕人家,不着急,到时候我给你保媒。”

    我母亲迷惑地望着她,那年,她才十五岁。

    “你父亲要我问你,这门亲事你愿意不愿意?我得给他回个话。”

    金根婶提起婚姻大事,母亲感到非常茫然,仿佛这事是对别人说的,她害羞地搪塞:“晓勿得”说着,转身跑了。

    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王师傅以为女儿还小,怕难为情不好意思应允,外公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我父亲感到惊讶和应局长商量,请他做主,应局长挑了个黄道吉日去相亲。那天,他身穿笔挺的西装,头戴学士帽,来到王师傅家,上了楼。

    王师母急忙喊:“阿花,来客啦,快上茶!”

    那时,王家开钱庄,来往的客人很多,我母亲根本没想到客人是来相亲的,端茶上楼,落落大方给客人上了茶,下楼去了。应局长见她健康、端庄,感到很满意。这门亲事就定下了,选了黄道吉日送去了订婚礼物:一个金戒子、一套印花大绸衣服。

    订亲之后,父亲租下北大街太平巷口的一间旧店面做生意,生意特别好,赚钱置了一套新家具。

    (二)年龄

    父母结婚那年,母亲才十七岁,父亲多大岁数呢?母亲也不清楚。外公心里明白:女儿这门婚事是自己决定的,有些委屈女儿,女儿快结婚了,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来弥补他们年龄上的距离。他征求女儿意见:“要什么嫁妆?坐什么轿子?”

    那年,时兴文明结婚。结婚那天,新娘坐的是绿呢大轿,热热闹闹,王石匠嫁女!小城轰动,应了当地一句俗话:做媒人赔囡!婚宴上,宾朋虽然不多,但是,县警察局长偕夫人参加婚礼,令人惊讶!谁也没想到:老实、厚道的外乡人,竟有这等福分,攀上了一位有威望、有实力的老丈人;娶上一位如花似玉的新娘;还有一位大权在握的朋友!像一个谜团留在人们心中;像一道闪电,一刹那的辉煌过后,留下的是长久的黑影,笼罩了父亲日后几十年的人生历程,给他以及家人留下长久的隐患。

    结婚后,两人年龄的差距,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交流也有些别扭,幸亏父亲大小事都依着她,宠着她,用宽容和信任维系着这个家庭。

    渐渐地,母亲主宰这个家,爱这个家。

    日军占领了县城,母亲有身孕怀着我哥,随着逃难的人们藏进山里。父亲来不及跑,躲进了屋后的夹墙里,一个又矮又胖鬼子,搜遍了楼上楼下,不见人影,发现后墙的小窗,窗子很高,窗下有一只水缸,鬼子好不容易爬上水缸,他踩在缸沿上,探头窗外寻找,老天保佑,水缸里没水,缸翻人倒,鬼子摔在地上,疼得咿咿呀呀直叫唤,抢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就跑了。躲在夹墙里的父亲,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命大,总算逃过劫难。

    翌年,母亲生下我哥,他睁不开眼睛,父母吓坏了。

    摸月子的周婆悄悄地问:“孕期中有没有缝过或者贴过什么东西?”

    母亲猛然想起:“贴过纸,板壁上的白纸。”

    “快!撕了它。”周婆赶紧去撕了那些纸,我哥才睁开

    了眼睛。

    解放的前一年,物价飞涨,房租月月增,父母商量筹钱买房子,父亲从萧山兄弟那里拿了一些钱,外公很支持,借给父母一些钱,把对门的旧店铺买了下来,修理后搬了家。

    父母财气不佳,要是不买房,解放时,能分到一间房子,也许,父母财运如此。

    解放了,分得了二亩塘田(海涂改造的田),一处粪坑。塘田离家有十来里远,父母不会农活,只得租给当地农民种,收成的时候,他们用湿稻谷交田租。那几年,年景不好,收田租很难,母亲每年都得去催五、六趟才拿到手。

    有一年,父亲雇船去运稻谷,一场暴风雨骤降,差点儿船翻人亡,吓得父母决意要把塘田卖了。金铁匠的儿子是镇里的干部,父母去和他商量,他反对卖田,认为换田还可以,不违反政策。父母狠狠心,把多年积蓄下来的十八块银元和两钱重的金戒指搭上,才换回两亩近郊的河沽头田。不久,这事被村干部知道,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把我们全家的购粮证给扣了。那年月,没粮食就得饿肚子,吓得父母没了主意,赶紧去求金干部帮忙,因为事前请示过他,他的官比村官大,求他出面才把粮证要了回来。

    在我的记忆里,最初的记事是四岁。

    那年,父亲第一次携全家去萧山老家参加我二堂兄的婚礼。我依稀记得是坐烧炭的汽车到杭州,再转乘江轮,在钱塘江上航行了小半天,到了一个渡口,叫左山湖里。船靠不了岸,接客的是老牛车,在泥泞的滩涂上缓慢地爬行。堂兄他们推着独轮车来到码头,早早在那里等候。上了岸,我和哥哥坐在独轮车上,堂兄推着车到了老家。

    老远,就可以看到一排排的茅草屋,整齐地坐落在龙虎山前,走近了,看见一座青色的砖瓦房,门前,一座半亩大小的池塘在绿草丛中泛着清波。

    堂兄热闹的婚礼,我已忘却,只记得父亲带我们在屋边的菜园里拔萝卜,萝卜皮红里白,削了皮,可以生吃,又脆又甜。一架大飞机在我们头顶飞过,我惊呆了,第一次看见到这么大的飞机,轰鸣声震耳欲聋。

    不知是谁送我一把漂亮的小刀,刀把绿光闪烁,我爱不释手,回来坐轮船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钱塘江里,不知是自责还是惋惜,我不停地哭,父母打我、哄我,都无济于事。原来打算全家去杭州大剧院去看戏,可是,我又哭又闹,父亲只得抱着我在大街上转悠,母亲带着哥哥去看戏,一直到剧院散场。

    我们兄妹三个称呼父亲为:“阿叔。”我一直纳闷不解。

    妹妹跟我学的,我跟哥哥学的,哥哥是母亲教的,母亲为何呢?

    在回老家参加堂兄的婚礼之后,母亲才知道父亲的真实年龄,是大伯告诉她的,夫妻俩竟然相差16岁!

    在母亲八十岁的那年,她躲避台风和洪水到我家。

    我问她:“我们为什么叫父亲为阿叔?”

    她告诉我:“我和你父亲年龄相差太大,算命先生告诫如此,不然的话,会克父的。”原来还有一个如此重要的原因。我突然明白其中的原由:是母亲对父亲的期盼和爱!

    在邻居孩子中,有的人称呼父亲为阿伯,更有甚者,称呼父亲为舅舅。

    我五岁了。常常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去看舞龙,看踩高跷,看社戏。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