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沉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这年味却是一年比一年地寡淡索然。和许多朋友一样,一临近过年,心中便升起一股无名的惶惑和迷惘,不知这新的一年究竟怎样过才有意思,才有滋有味。即便是好不容易盼来了过年的一周假日,也还是提不起来精神,总是缺少想象中的那份美好和欣喜。
小时候,总盼着年能快快地到来,因为新年一到,便有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平日里见不到的油花子,一年吃不上几次的青菜和鸡鸭鱼,都足以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大饱口福、激动和高兴上好一阵子;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又能够让我们乐上大半年。而几块几毛的压岁钱,几根花样奇特的烟花爆竹,几颗糖果和花生米,同样能够让我们心里美得乐开了花。如今,物质大大丰富了,人们吃的不缺,穿的不缺,用的也不缺,而过年的那种乐趣却是越来越淡了。而现在的小孩子,过年的愿望非常地无趣,甚至可以说是可怜,他们盼望的过年,只不过是停下特长班的学习,放下一本本的练习册,痛痛快快地打几回游戏、看几天电视。
想起过去,还未到正式过年的时间,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开始准备了。从小年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到除夕,男人们杀猪宰羊、筹办年货,女人们洗洗刷刷、蒸馍馍烙锅盔卤肉炸油花子,孩子们也兴高采烈地帮着大人们干活,老人们则微微眯上眼睛,沉浸在幸福之中。除夕是旧年新岁的过渡,到了这一天,人们仍旧忙得热火朝天,贴春联、粘门神窗花、敬祖先、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欢欢喜喜过大年。
到了初一,人们就开始串门子、走亲戚了:初一串本族,初二女婿拜丈人,初三开始走姨姑舅家初五一过,走亲戚的依然走着,而社火也红红火火地闹起来了,狮子也舞起来了,大家欢欢喜喜地祝愿美好的新春,寄予来年美好的祝愿。过了初十,又开始一边闹秧歌一边准备元宵灯会,家家户户都要出一个人参加村上的秧歌队,而男女老少也要共同参与糊灯笼的行动。从十三上灯,十五庆元宵,到十八落灯,大约要一周的时间。这样,从过年的准备酝酿到欢欢喜喜地过大年,闹新春,前前后后大约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个一个月既要过还要闹,只有闹,才能热闹得起来,才能有一个又一个的节日高潮,才有意思,才有味道。整个过年就像一个重大的仪式,程序完备,环节齐全,场面宏大,礼节隆重,井然有序,张弛有度。如果你考查一下过去各地春节的习俗,你就会发现它丰富和精彩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从过年的精心准备到精彩收尾,整个过程有着许多的讲究和禁忌,而这些讲究和禁忌都渗透在民俗之中,并借着这些民俗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人们的情绪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酝酿、发酵和释放着,像是陈年的酒,像是泡酽的茶,越品越有味。而现在过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也越变越懒了,吃的喝的用的,有成品有半成品,拿着钱去超市买好了,社火有专业办专业队伍在演出,不需要家家都要出人来排练了;灯会有商家在服务,不需要我们人人动手制作了。这样以来,方便倒是方便了许多,而且精美豪华了许多,但是在省略了繁琐过程的同时,也省略了许多的期待和品味,消解了许多年味,使我们感到失落和无奈,甚至是失望。
看来,年味,是需要时间来细细品的。这个“品”字,就像品茶一样,一定要细细品味,要用精致的紫砂壶,不能用玻璃大杯;大口大口地喝也不行,要小口小口地呷,把一口分成三口喝,这样才叫品,才能品出韵味。由此生发到诸如过年此类有关审美和情感体验的事情,一定要慢慢来,这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心境。
我们也把年叫春节,既是春天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过春节要贴春联,现在大多数人家都贴的是印制的春联,像春节其他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样,现在的春联也省略了过程只剩了结果,过去那种字斟句酌、推敲联语的美妙感觉消失了,物我两忘、恣意挥洒的抒写过程没有了,宣纸洇晕、翰墨飘香的浓郁文化氛围远去了以前在农村,一个村的对联基本由那么一两个人来写,也就是农村所谓的“秀才”这些人是颇受乡民尊重的,他们能够帮助村民解决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和重大节日的一切文化行为,乡民对他们的尊重,其实质是对文化的尊重。如今农村的“秀才”多得是,不要说在外工作,就是待业在家的大学生也是一批一批的,但这些大学生会玩电脑不会撰春联,会打字不会写毛笔字。在力求一切都事情要方便、快捷的今天,即使有几个字儿写的好的“秀才”还有谁会买了纸、买了墨去求人写春联呢?但是从机器流水线上流淌下来的一幅幅对联,除了字体标准、印刷精美的包装,也已经失去了传统书法和春联那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只剩了一个漂亮的外壳。曾经看见村民贴春联闹了笑话,把七言的上联和八言的下联贴在了一扇门上,但村民对文化的那份敬重之情,却是非常地纯真、质朴和自然。不像现在,人们的知识量在几何级地爆炸,但人们对文化的感情却是一代比一代隔膜。
春节是和立春这一节气相联的,古代好几百年曾经在“立春”这一天过春节,春节和美丽的春天息息相关。人们对春节的理解,是和天地自然运行规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的。在农村,一过完春节,人们就开始在田地里忙活了。这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谚语的最生动的体现。而在城市,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城市的新年的开始在元旦,人们在元旦前后就开始做总结列计划了,但在春节的这段时间里,却又不得不停下来。因此,春节的深刻意义被城市化给割裂了。
春节是需要慢慢地品味的,是需要悠闲地过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却是效率和速度,不要说在城里,就是在农村,出外打工的农民也是匆匆忙忙地赶了春运过年,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做工的地方,还哪有以前的那种从容和淡定呢?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春节真的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呢?
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这年味却是一年比一年地寡淡索然。和许多朋友一样,一临近过年,心中便升起一股无名的惶惑和迷惘,不知这新的一年究竟怎样过才有意思,才有滋有味。即便是好不容易盼来了过年的一周假日,也还是提不起来精神,总是缺少想象中的那份美好和欣喜。
小时候,总盼着年能快快地到来,因为新年一到,便有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平日里见不到的油花子,一年吃不上几次的青菜和鸡鸭鱼,都足以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大饱口福、激动和高兴上好一阵子;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又能够让我们乐上大半年。而几块几毛的压岁钱,几根花样奇特的烟花爆竹,几颗糖果和花生米,同样能够让我们心里美得乐开了花。如今,物质大大丰富了,人们吃的不缺,穿的不缺,用的也不缺,而过年的那种乐趣却是越来越淡了。而现在的小孩子,过年的愿望非常地无趣,甚至可以说是可怜,他们盼望的过年,只不过是停下特长班的学习,放下一本本的练习册,痛痛快快地打几回游戏、看几天电视。
想起过去,还未到正式过年的时间,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开始准备了。从小年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到除夕,男人们杀猪宰羊、筹办年货,女人们洗洗刷刷、蒸馍馍烙锅盔卤肉炸油花子,孩子们也兴高采烈地帮着大人们干活,老人们则微微眯上眼睛,沉浸在幸福之中。除夕是旧年新岁的过渡,到了这一天,人们仍旧忙得热火朝天,贴春联、粘门神窗花、敬祖先、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欢欢喜喜过大年。
到了初一,人们就开始串门子、走亲戚了:初一串本族,初二女婿拜丈人,初三开始走姨姑舅家初五一过,走亲戚的依然走着,而社火也红红火火地闹起来了,狮子也舞起来了,大家欢欢喜喜地祝愿美好的新春,寄予来年美好的祝愿。过了初十,又开始一边闹秧歌一边准备元宵灯会,家家户户都要出一个人参加村上的秧歌队,而男女老少也要共同参与糊灯笼的行动。从十三上灯,十五庆元宵,到十八落灯,大约要一周的时间。这样,从过年的准备酝酿到欢欢喜喜地过大年,闹新春,前前后后大约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个一个月既要过还要闹,只有闹,才能热闹得起来,才能有一个又一个的节日高潮,才有意思,才有味道。整个过年就像一个重大的仪式,程序完备,环节齐全,场面宏大,礼节隆重,井然有序,张弛有度。如果你考查一下过去各地春节的习俗,你就会发现它丰富和精彩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从过年的精心准备到精彩收尾,整个过程有着许多的讲究和禁忌,而这些讲究和禁忌都渗透在民俗之中,并借着这些民俗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人们的情绪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酝酿、发酵和释放着,像是陈年的酒,像是泡酽的茶,越品越有味。而现在过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也越变越懒了,吃的喝的用的,有成品有半成品,拿着钱去超市买好了,社火有专业办专业队伍在演出,不需要家家都要出人来排练了;灯会有商家在服务,不需要我们人人动手制作了。这样以来,方便倒是方便了许多,而且精美豪华了许多,但是在省略了繁琐过程的同时,也省略了许多的期待和品味,消解了许多年味,使我们感到失落和无奈,甚至是失望。
看来,年味,是需要时间来细细品的。这个“品”字,就像品茶一样,一定要细细品味,要用精致的紫砂壶,不能用玻璃大杯;大口大口地喝也不行,要小口小口地呷,把一口分成三口喝,这样才叫品,才能品出韵味。由此生发到诸如过年此类有关审美和情感体验的事情,一定要慢慢来,这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心境。
我们也把年叫春节,既是春天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过春节要贴春联,现在大多数人家都贴的是印制的春联,像春节其他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样,现在的春联也省略了过程只剩了结果,过去那种字斟句酌、推敲联语的美妙感觉消失了,物我两忘、恣意挥洒的抒写过程没有了,宣纸洇晕、翰墨飘香的浓郁文化氛围远去了以前在农村,一个村的对联基本由那么一两个人来写,也就是农村所谓的“秀才”这些人是颇受乡民尊重的,他们能够帮助村民解决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和重大节日的一切文化行为,乡民对他们的尊重,其实质是对文化的尊重。如今农村的“秀才”多得是,不要说在外工作,就是待业在家的大学生也是一批一批的,但这些大学生会玩电脑不会撰春联,会打字不会写毛笔字。在力求一切都事情要方便、快捷的今天,即使有几个字儿写的好的“秀才”还有谁会买了纸、买了墨去求人写春联呢?但是从机器流水线上流淌下来的一幅幅对联,除了字体标准、印刷精美的包装,也已经失去了传统书法和春联那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只剩了一个漂亮的外壳。曾经看见村民贴春联闹了笑话,把七言的上联和八言的下联贴在了一扇门上,但村民对文化的那份敬重之情,却是非常地纯真、质朴和自然。不像现在,人们的知识量在几何级地爆炸,但人们对文化的感情却是一代比一代隔膜。
春节是和立春这一节气相联的,古代好几百年曾经在“立春”这一天过春节,春节和美丽的春天息息相关。人们对春节的理解,是和天地自然运行规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的。在农村,一过完春节,人们就开始在田地里忙活了。这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谚语的最生动的体现。而在城市,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城市的新年的开始在元旦,人们在元旦前后就开始做总结列计划了,但在春节的这段时间里,却又不得不停下来。因此,春节的深刻意义被城市化给割裂了。
春节是需要慢慢地品味的,是需要悠闲地过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却是效率和速度,不要说在城里,就是在农村,出外打工的农民也是匆匆忙忙地赶了春运过年,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做工的地方,还哪有以前的那种从容和淡定呢?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春节真的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