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曹大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段时间里,他们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结果不免发生误会,闹点别扭。但正是在这充满欢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的生活中,在真诚相爱与假意试探中,不仅培养了他们彼此的感情,而且了解了彼此的心,形成了共同的生活理想。宝玉鄙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他厌恶“禄蠢”“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却喜“游荡优伶”对他的这种思想,黛玉是赞成的、支持的。她从来不劝宝玉读书中举,走那种“立身扬名”的道路,也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黛玉自己也有她独立的人格和不同于流俗的思想:她虽寄人篱下,却“孤标傲世、目下无尘”藐视世俗人情;她虽无依无傍,却敢于反抗“风刀霜剑”的现实环境,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她虽忍受着“金玉良缘”的巨大压力,却一往情深,执著地爱着宝玉,不把世俗的婚姻原则放在眼里。这一切,引起宝玉深切的同情、赞赏和爱恋,引为知己同调。
“在叛逆和反叛逆的激烈斗争中,有着共同追求的宝黛这两个叛逆者自然结成了联盟,共同的斗争目标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4。宝玉因黛玉从不说“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深敬黛玉;而黛玉也把宝玉引为知己同调。他们心神默契,互为知己,在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产生了爱情。斗争愈激烈,他们的爱就愈巩固坚实。宝黛之爱是叛逆思想的硕果:宝黛之情是同封建传统势力和恶劣环境的斗争中结成的“同志”之情。
宝黛爱情是那样的纯洁、高尚和真诚,达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的最高点。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们的爱情只是一个乌托邦,是虚幻的,永远不可能指向圆满的归宿。然而,乌托邦又是真实的“因为它表现了人的本质,人生存的深层目的;它显示了人本质上的那种东西。每一个乌托邦都表现了人作为深层目的所具有的一切和作为一个人为了自己将来的实现而必须具有的一切。”宝黛爱情的悲剧和崇高的共存,正是人类困境的永恒隐喻。
对于爱情这个词,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是爱情?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流之情。”5这应该说是恰当的,我们无需把爱情神秘化,也不必将生殖繁衍的本能上升为人类唯一的需求。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是叛逆者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结下的“战斗”情谊,是一种志同道合式的爱,源于两人志趣相投,思想一致。同时,宝黛之爱又是一种不含肉体渴慕的恋情,是超世脱俗的精神之爱,是一种理想化的超物质的灵与肉相分离的精神企恋,从一定意义上讲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因此只能成为一个令人心醉的“神话”
二、情到深处疑虑多——唯美爱情的忠贞美
在封建社会的法典里,自由恋爱就是犯罪“万恶淫为首”自由结合被礼教斥为“淫奔”贾府的史老太君将自由恋爱归入贼情一类“(小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身处这样的家庭只能用一种微妙、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况且,自己倾心的人,毕竟还隔着“臭皮囊”所谓“情到深处疑虑多”宝黛就只能将真情真意隐藏起来,用假情假意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如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的感觉是“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对这第一次相互遇见也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好感,他“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还说:“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双方如此一见钟情,不正是含有一定的“感觉”吗?正是这种产生于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像月光下潺潺的流水,悄悄地流淌进双方的心灵,让爱情初放的花朵分外迷人。
黛玉去探望宝钗,不巧又遇到了宝玉。在吃饭期间,宝玉因听了宝钗的劝告,放下冷酒,换了热酒来饮,可巧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黛玉因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这种绵里藏针和槌敲鼓的机锋,将黛玉恋爱时期那种心怀酸嫉而又小心试探的心情写得入木三分。其实,在这里黛玉是无理的,仅仅是强词夺理,但是她有情,是可以原谅的“无理”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宝黛之间的口角、猜疑、试探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其后的反复口角,反复试探,都是在情理相悖中进行的,愈到了热恋时期愈是如此。这种情理相悖,表明上看,近于庸人自扰、无理取闹,实质上是爱的自卫。
“真正的爱是永远的焦虑、担忧,是对被爱者的自由所抱的恐惧和期望(因为对方有可能不爱我,但又永远有可能爱我),是对对方的‘真心’的永无止境的试探和对无望的爱的永怀希望的追求,是在无条件的奉献和自由的获取这两者之间的永恒的矛盾,是幸和不幸的不断交替和互渗:在幸福中埋藏着不幸的预感,在痛苦的间歇中才有片刻的销魂。”5黛玉在没有获知宝玉的真心之前,有着无边无际的忧虑和恐惧。后来,黛玉无意中听到了宝玉用说不说“混帐话”以衡量人的标准:宝钗和湘云都因说“混帐话”而被宝玉当场弄得下不来台“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种背后听来的知心话,要比当面听到“你放心”的保证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如果说误会是一种假矛盾的话,那么误会的冰释,却更强烈地震撼着黛玉的心扉。只有在这时,假试探才有了真结果,她才感到“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此后的诉肺腑,对宝玉来说,是煎熬得无可奈何的假去真来之后的勇敢剖白;对黛玉来说,是等待得焦心疾首的真来假去之后的内心羞愧。
这在今天看来有点莫名其妙,然而在那个不许自由恋爱的时代,宝黛之间的传情方式却是那个文化圈内的知识分子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她既渴望宝玉的爱情及其敞开心扉的大胆表白而一旦宝玉热烈大胆地向她倾吐爱情时她又感到恐惧。这种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是礼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投影,是企图冲破封建禁锢而又不愿和不敢公开违犯封建礼教的综合折射。
曹雪芹通过宝黛之间的爱情似乎要表明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是“金风玉露—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颤栗和幸福。然而,最终却用笔锋抹杀了这个令人神往的爱情。小说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尽管有着生死相许、刻骨铭心的爱情,却代表封建罪恶势力的贾母、王熙凤玩弄的鬼把戏中,双双上当受骗,掉进了一桩罪恶的阴谋之中,成了封建社会里的牺牲品。曹雪芹正是通过这样的沉痛叙述表达了自己对完美爱情的向往和无奈,表达了对生存意义以及完美爱情能否真实存在的态度和思想,是怀疑还是赞同,至今仍未被世人明了,也有可能永远不会被揭晓了。“这样追求唯美爱情的思想,就是在爱情气息越来越稀薄的今天仍然是人们心灵深处最真切的情感。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出于功力的目的玩弄爱情,抛弃爱情,但是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完美的爱情。这种似乎有些矛盾的情感态度,也许就是当初曹雪芹对爱情、对人性、对社会、对生存意义的深沉思考”6。
注释
1本文所引用原文均出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23夏国荃: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9卷第167页。
4李艳敏:论林黛玉悲剧的个性因素[j]。名作欣赏,2005年第10期第15页。
5于雷:宝黛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名作欣赏,2004年第2期第61页。
6夏国荃: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9卷第168页。
段时间里,他们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结果不免发生误会,闹点别扭。但正是在这充满欢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的生活中,在真诚相爱与假意试探中,不仅培养了他们彼此的感情,而且了解了彼此的心,形成了共同的生活理想。宝玉鄙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他厌恶“禄蠢”“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却喜“游荡优伶”对他的这种思想,黛玉是赞成的、支持的。她从来不劝宝玉读书中举,走那种“立身扬名”的道路,也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黛玉自己也有她独立的人格和不同于流俗的思想:她虽寄人篱下,却“孤标傲世、目下无尘”藐视世俗人情;她虽无依无傍,却敢于反抗“风刀霜剑”的现实环境,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她虽忍受着“金玉良缘”的巨大压力,却一往情深,执著地爱着宝玉,不把世俗的婚姻原则放在眼里。这一切,引起宝玉深切的同情、赞赏和爱恋,引为知己同调。
“在叛逆和反叛逆的激烈斗争中,有着共同追求的宝黛这两个叛逆者自然结成了联盟,共同的斗争目标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4。宝玉因黛玉从不说“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深敬黛玉;而黛玉也把宝玉引为知己同调。他们心神默契,互为知己,在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产生了爱情。斗争愈激烈,他们的爱就愈巩固坚实。宝黛之爱是叛逆思想的硕果:宝黛之情是同封建传统势力和恶劣环境的斗争中结成的“同志”之情。
宝黛爱情是那样的纯洁、高尚和真诚,达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的最高点。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们的爱情只是一个乌托邦,是虚幻的,永远不可能指向圆满的归宿。然而,乌托邦又是真实的“因为它表现了人的本质,人生存的深层目的;它显示了人本质上的那种东西。每一个乌托邦都表现了人作为深层目的所具有的一切和作为一个人为了自己将来的实现而必须具有的一切。”宝黛爱情的悲剧和崇高的共存,正是人类困境的永恒隐喻。
对于爱情这个词,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是爱情?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流之情。”5这应该说是恰当的,我们无需把爱情神秘化,也不必将生殖繁衍的本能上升为人类唯一的需求。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是叛逆者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结下的“战斗”情谊,是一种志同道合式的爱,源于两人志趣相投,思想一致。同时,宝黛之爱又是一种不含肉体渴慕的恋情,是超世脱俗的精神之爱,是一种理想化的超物质的灵与肉相分离的精神企恋,从一定意义上讲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因此只能成为一个令人心醉的“神话”
二、情到深处疑虑多——唯美爱情的忠贞美
在封建社会的法典里,自由恋爱就是犯罪“万恶淫为首”自由结合被礼教斥为“淫奔”贾府的史老太君将自由恋爱归入贼情一类“(小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身处这样的家庭只能用一种微妙、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况且,自己倾心的人,毕竟还隔着“臭皮囊”所谓“情到深处疑虑多”宝黛就只能将真情真意隐藏起来,用假情假意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如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的感觉是“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对这第一次相互遇见也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好感,他“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还说:“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双方如此一见钟情,不正是含有一定的“感觉”吗?正是这种产生于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像月光下潺潺的流水,悄悄地流淌进双方的心灵,让爱情初放的花朵分外迷人。
黛玉去探望宝钗,不巧又遇到了宝玉。在吃饭期间,宝玉因听了宝钗的劝告,放下冷酒,换了热酒来饮,可巧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黛玉因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这种绵里藏针和槌敲鼓的机锋,将黛玉恋爱时期那种心怀酸嫉而又小心试探的心情写得入木三分。其实,在这里黛玉是无理的,仅仅是强词夺理,但是她有情,是可以原谅的“无理”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宝黛之间的口角、猜疑、试探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其后的反复口角,反复试探,都是在情理相悖中进行的,愈到了热恋时期愈是如此。这种情理相悖,表明上看,近于庸人自扰、无理取闹,实质上是爱的自卫。
“真正的爱是永远的焦虑、担忧,是对被爱者的自由所抱的恐惧和期望(因为对方有可能不爱我,但又永远有可能爱我),是对对方的‘真心’的永无止境的试探和对无望的爱的永怀希望的追求,是在无条件的奉献和自由的获取这两者之间的永恒的矛盾,是幸和不幸的不断交替和互渗:在幸福中埋藏着不幸的预感,在痛苦的间歇中才有片刻的销魂。”5黛玉在没有获知宝玉的真心之前,有着无边无际的忧虑和恐惧。后来,黛玉无意中听到了宝玉用说不说“混帐话”以衡量人的标准:宝钗和湘云都因说“混帐话”而被宝玉当场弄得下不来台“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种背后听来的知心话,要比当面听到“你放心”的保证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如果说误会是一种假矛盾的话,那么误会的冰释,却更强烈地震撼着黛玉的心扉。只有在这时,假试探才有了真结果,她才感到“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此后的诉肺腑,对宝玉来说,是煎熬得无可奈何的假去真来之后的勇敢剖白;对黛玉来说,是等待得焦心疾首的真来假去之后的内心羞愧。
这在今天看来有点莫名其妙,然而在那个不许自由恋爱的时代,宝黛之间的传情方式却是那个文化圈内的知识分子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她既渴望宝玉的爱情及其敞开心扉的大胆表白而一旦宝玉热烈大胆地向她倾吐爱情时她又感到恐惧。这种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是礼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投影,是企图冲破封建禁锢而又不愿和不敢公开违犯封建礼教的综合折射。
曹雪芹通过宝黛之间的爱情似乎要表明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是“金风玉露—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颤栗和幸福。然而,最终却用笔锋抹杀了这个令人神往的爱情。小说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尽管有着生死相许、刻骨铭心的爱情,却代表封建罪恶势力的贾母、王熙凤玩弄的鬼把戏中,双双上当受骗,掉进了一桩罪恶的阴谋之中,成了封建社会里的牺牲品。曹雪芹正是通过这样的沉痛叙述表达了自己对完美爱情的向往和无奈,表达了对生存意义以及完美爱情能否真实存在的态度和思想,是怀疑还是赞同,至今仍未被世人明了,也有可能永远不会被揭晓了。“这样追求唯美爱情的思想,就是在爱情气息越来越稀薄的今天仍然是人们心灵深处最真切的情感。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出于功力的目的玩弄爱情,抛弃爱情,但是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完美的爱情。这种似乎有些矛盾的情感态度,也许就是当初曹雪芹对爱情、对人性、对社会、对生存意义的深沉思考”6。
注释
1本文所引用原文均出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23夏国荃: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9卷第167页。
4李艳敏:论林黛玉悲剧的个性因素[j]。名作欣赏,2005年第10期第15页。
5于雷:宝黛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名作欣赏,2004年第2期第61页。
6夏国荃: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9卷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