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曹大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女性的主体意识被男性意识所取代,女性的一切皆以男人的尺度和标准衡定的,而且长期以来陈陈相因,历久难更。成为社会普遍的常规的文化心理,甚至包括女性自已也沉溺在此常规文化心理下无法自拔,面对封建礼教的摧残和压制表现出让人为之唏嘘的一面,即使接受过新文化思想熏染过一些新女性也如此。鲁迅先生准确地把握社会脉搏,用犀利的笔触和深沉的思想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悲剧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因蒙昧而自绝于封建礼教祭台的;因遭遇压迫想抗争却又抗争不彻底的;因病态社会压制而性格变异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遭际。这些具有启蒙意义的作品在肯定这些女性自主意识、生命权利和价值的同时,还深刻揭示了这些女性自身存在的缺陷并予以批评,旨在劝吁和挽救,表现出更深意义上的女性同情和关怀。
作为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一生极近精力,对封建礼教及其专制制度下受着政权、族权、男权、神权残酷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切关注和同情。创作了近三十篇关于妇女问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从全新角度开掘别人未发现的领域,言说别人未曾言说的东西,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诚如他的小说中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女性无一逃脱悲惨的命运。她们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1。这些都恰如一部中国妇女的血泪史,读之让人不忍,让人黯然,让人激愤。这些以女性主题在内容上与众不同的特质,给“五四”时期及其后来的女性解放追求者以新的启悟。“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郭沫若先生的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
一
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是两位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母亲形象,她们在封建神权及封建礼教的规制下极其顺从,痛苦的生,痛苦的死。甚至至死都没明白自己的悲剧命运从何而来。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纯朴、有血有肉的女人。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低微的生活条件,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一切不幸都似乎压在她的头上,迫使她向恶势力低头,向不公平的现实低头,向所有的打击和摧残低头。她穷极一生挣扎着活,最终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带着不平,带着遗憾死去。祥林嫂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女性形象。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正是综合了上述几位饱受命运摧残的中国贫苦妇女塑造的高度典型化旧中国底层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悲惨命运来自封建神权、族权和夫权。她的前夫祥林,比她小十岁,从她嫁之日起,就被“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注定了悲剧的命运。丈夫死后,她想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了鲁镇,并在鲁家生活。艰苦的劳累,但她“还是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祥林嫂自食其力的理想,在族权统治下只不过是一个梦。她被婆婆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把她用绳子捆了,塞进花轿里抬去了,像这野蛮的行为,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居然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样林嫂这种被卖掉的悲惨命运丝毫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相反,她奋不顾身的反抗还使卫老婆子觉得不可思议,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真出格”作品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纱布还止不住血呢。”这一段描写是祥林嫂反抗性格最为鲜明的地方。她用自残的方式来反抗自己被买卖的遭遇,这一行为有合乎人性的一面,似乎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年底生下儿子阿毛,交了“好运了”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世界没有祥林嫂的位置。在祥林嫂的悲苦生涯中这种低标准的欢乐只是芸花一现,厄运又接踵而至,疾病再次夺走了她的丈夫,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了。祥林嫂并没有号啕大哭,只是平静地重复“我真傻、真的”其实,她在反复咀嚼失去亲人的痛苦,精神麻木,以至于崩溃。
深刻揭示封建神权对旧中国下层社会女性的摧残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动机。千百年来,阎罗王、土地庙组成鬼神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精神,左右着中国人的灵魂。为了避免因“失节”而到阴间被“锯开”祥林嫂相信所谓“神”的力量。她将自己辛苦积存的十二千大钱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求“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去受苦,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自我安慰。但,她仍然是一个不洁之人。鲁四爷歧视她,不准她参加祭祀活动,怕败坏风俗。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这就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匡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五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也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悲剧就是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人看”诚如先生所言,样林嫂的一生正是一个悲剧展示的过程,她在“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时候,怀着难以摆脱的沉重的负罪感离开了尘世。这也就是鲁迅所指出过的那种无事的悲剧,它似乎缺少扣人心弦的戏剧性,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慷慨悲歌,却以平淡无奇的沉默所产生的力量,使作品诞生后的人们对女性的历史境况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产生深深的思考。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是受封建礼教“贞洁观”迫害的典型女性代表。他们人生的道路不同,悲剧命运却是一样的。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年轻时就守了寡,是一个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贞女节妇。她抱着孩子去看病时,实在支撑不了“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她一臂之力”而当阿五自告奋勇地去抱孩子时“两人离开二尺五寸多地,一同走着,阿五说些话,单四嫂子却大半没有答”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个寡妇,仿佛让男人抱了自己的孩子,与男人靠近些,甚至多说几句话,就是失了贞操。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她面对的只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更为不幸的是:与那个社会相伴而生的无赖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之流,对于不幸的单四嫂子,他们不是同情,而是怀着轻薄之心“你你你又在想心思”给单四嫂子带去更多的痛苦。甚至蓝皮阿五在孩子去世抬棺材需要人手时,因为无利可图,跑得不知哪里去了。鲁迅正是从明天中,凸现出神祗、庸医、无赖、蓝皮、邻居以及众帮人,构成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在阴冷冥冥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那塞满诱惑、欺骗、暴力的混浊险恶的环境中,单四嫂子即使不死在悬梁自戕的绳索上也会淹死在这个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由此可见,单四嫂子是个孤苦难熬,在冷漠、欺凌侮辱中等待“明天”的完全节妇形象。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命运的屈从。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如梦幻般的“明天”来麻木自己,解脱自己。
鲁迅先生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这两个形象-----她们浑浑噩噩地度日,对社会的变动、改革茫无所知;她们受着欺凌与煎熬却只是逆来顺受“遗忘”与“苟活”己成为她们永难觉悟的标记。她们描述了旧社会妇女在族权、夫权、神权和地力豪绅的重重压迫、欺凌和绞杀下的悲惨命运。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女人,她们坚守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行为规范。,毫无反抗之意———也未曾想过反抗。她们在失去了婚姻之后,就自觉地失去了女人的一切自由权,她们自动地泯灭了自我意识,苟安于非人的地位,自愿地固守着已死的婚姻并把所有的压迫和束缚都看成自然而然,甚至理所当然,在清灯孤影下独守寂寞,期待“明天”
二
伤逝中的子君和离婚中的爱姑都是鲁迅赋予更深思想,着力打造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女性人物形象。他在这两篇小说中不仅并她们身上潜藏着反抗的因子给予表现和肯定。同时也就其灵魂深处不自觉地顺从封建观念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批判,旨在揭示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女性反抗压迫的渴望。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小说。但却表达了更深刻的社会思想。小说中的子君为了探索知识与真理,寻找新的人生道路,子君从偏僻的乡村只身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她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教育,成了“五四”后期一个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时代女性。
正是由于她虽然受到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产生了追求个性自由的的冲动。她为争取自己的婚姻自主权,勇敢的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句话,并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冷眼,毅然和涓生同居。在租房的时候,子君还不顾涓生的劝阻“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以在这个新家中“加入一点股分”这是子君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在追求婚姻中的男女平等的体现。但是,在骨子里,子君还是摆脱不了传统中国女性“夫唱妇随”的观念。在与涓生同居之后,倾注全力打理家务,以支持涓生。忙得“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都毫不在意,还“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但涓生在“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后,涓生觉得“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此时的子君对他而言已经失去了神秘感了。更重要的是,进入家庭后的子君,终日忙着做饭、做家务、饲油鸡和阿随之... -->>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女性的主体意识被男性意识所取代,女性的一切皆以男人的尺度和标准衡定的,而且长期以来陈陈相因,历久难更。成为社会普遍的常规的文化心理,甚至包括女性自已也沉溺在此常规文化心理下无法自拔,面对封建礼教的摧残和压制表现出让人为之唏嘘的一面,即使接受过新文化思想熏染过一些新女性也如此。鲁迅先生准确地把握社会脉搏,用犀利的笔触和深沉的思想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悲剧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因蒙昧而自绝于封建礼教祭台的;因遭遇压迫想抗争却又抗争不彻底的;因病态社会压制而性格变异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遭际。这些具有启蒙意义的作品在肯定这些女性自主意识、生命权利和价值的同时,还深刻揭示了这些女性自身存在的缺陷并予以批评,旨在劝吁和挽救,表现出更深意义上的女性同情和关怀。
作为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一生极近精力,对封建礼教及其专制制度下受着政权、族权、男权、神权残酷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切关注和同情。创作了近三十篇关于妇女问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从全新角度开掘别人未发现的领域,言说别人未曾言说的东西,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诚如他的小说中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女性无一逃脱悲惨的命运。她们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1。这些都恰如一部中国妇女的血泪史,读之让人不忍,让人黯然,让人激愤。这些以女性主题在内容上与众不同的特质,给“五四”时期及其后来的女性解放追求者以新的启悟。“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郭沫若先生的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
一
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是两位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母亲形象,她们在封建神权及封建礼教的规制下极其顺从,痛苦的生,痛苦的死。甚至至死都没明白自己的悲剧命运从何而来。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纯朴、有血有肉的女人。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低微的生活条件,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一切不幸都似乎压在她的头上,迫使她向恶势力低头,向不公平的现实低头,向所有的打击和摧残低头。她穷极一生挣扎着活,最终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带着不平,带着遗憾死去。祥林嫂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女性形象。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正是综合了上述几位饱受命运摧残的中国贫苦妇女塑造的高度典型化旧中国底层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悲惨命运来自封建神权、族权和夫权。她的前夫祥林,比她小十岁,从她嫁之日起,就被“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注定了悲剧的命运。丈夫死后,她想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了鲁镇,并在鲁家生活。艰苦的劳累,但她“还是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祥林嫂自食其力的理想,在族权统治下只不过是一个梦。她被婆婆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把她用绳子捆了,塞进花轿里抬去了,像这野蛮的行为,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居然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样林嫂这种被卖掉的悲惨命运丝毫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相反,她奋不顾身的反抗还使卫老婆子觉得不可思议,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真出格”作品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纱布还止不住血呢。”这一段描写是祥林嫂反抗性格最为鲜明的地方。她用自残的方式来反抗自己被买卖的遭遇,这一行为有合乎人性的一面,似乎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年底生下儿子阿毛,交了“好运了”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世界没有祥林嫂的位置。在祥林嫂的悲苦生涯中这种低标准的欢乐只是芸花一现,厄运又接踵而至,疾病再次夺走了她的丈夫,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了。祥林嫂并没有号啕大哭,只是平静地重复“我真傻、真的”其实,她在反复咀嚼失去亲人的痛苦,精神麻木,以至于崩溃。
深刻揭示封建神权对旧中国下层社会女性的摧残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动机。千百年来,阎罗王、土地庙组成鬼神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精神,左右着中国人的灵魂。为了避免因“失节”而到阴间被“锯开”祥林嫂相信所谓“神”的力量。她将自己辛苦积存的十二千大钱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求“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去受苦,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自我安慰。但,她仍然是一个不洁之人。鲁四爷歧视她,不准她参加祭祀活动,怕败坏风俗。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这就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匡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五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也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悲剧就是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人看”诚如先生所言,样林嫂的一生正是一个悲剧展示的过程,她在“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时候,怀着难以摆脱的沉重的负罪感离开了尘世。这也就是鲁迅所指出过的那种无事的悲剧,它似乎缺少扣人心弦的戏剧性,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慷慨悲歌,却以平淡无奇的沉默所产生的力量,使作品诞生后的人们对女性的历史境况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产生深深的思考。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是受封建礼教“贞洁观”迫害的典型女性代表。他们人生的道路不同,悲剧命运却是一样的。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年轻时就守了寡,是一个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贞女节妇。她抱着孩子去看病时,实在支撑不了“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她一臂之力”而当阿五自告奋勇地去抱孩子时“两人离开二尺五寸多地,一同走着,阿五说些话,单四嫂子却大半没有答”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个寡妇,仿佛让男人抱了自己的孩子,与男人靠近些,甚至多说几句话,就是失了贞操。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她面对的只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更为不幸的是:与那个社会相伴而生的无赖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之流,对于不幸的单四嫂子,他们不是同情,而是怀着轻薄之心“你你你又在想心思”给单四嫂子带去更多的痛苦。甚至蓝皮阿五在孩子去世抬棺材需要人手时,因为无利可图,跑得不知哪里去了。鲁迅正是从明天中,凸现出神祗、庸医、无赖、蓝皮、邻居以及众帮人,构成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在阴冷冥冥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那塞满诱惑、欺骗、暴力的混浊险恶的环境中,单四嫂子即使不死在悬梁自戕的绳索上也会淹死在这个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由此可见,单四嫂子是个孤苦难熬,在冷漠、欺凌侮辱中等待“明天”的完全节妇形象。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命运的屈从。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如梦幻般的“明天”来麻木自己,解脱自己。
鲁迅先生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这两个形象-----她们浑浑噩噩地度日,对社会的变动、改革茫无所知;她们受着欺凌与煎熬却只是逆来顺受“遗忘”与“苟活”己成为她们永难觉悟的标记。她们描述了旧社会妇女在族权、夫权、神权和地力豪绅的重重压迫、欺凌和绞杀下的悲惨命运。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女人,她们坚守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行为规范。,毫无反抗之意———也未曾想过反抗。她们在失去了婚姻之后,就自觉地失去了女人的一切自由权,她们自动地泯灭了自我意识,苟安于非人的地位,自愿地固守着已死的婚姻并把所有的压迫和束缚都看成自然而然,甚至理所当然,在清灯孤影下独守寂寞,期待“明天”
二
伤逝中的子君和离婚中的爱姑都是鲁迅赋予更深思想,着力打造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女性人物形象。他在这两篇小说中不仅并她们身上潜藏着反抗的因子给予表现和肯定。同时也就其灵魂深处不自觉地顺从封建观念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批判,旨在揭示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女性反抗压迫的渴望。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小说。但却表达了更深刻的社会思想。小说中的子君为了探索知识与真理,寻找新的人生道路,子君从偏僻的乡村只身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她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教育,成了“五四”后期一个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时代女性。
正是由于她虽然受到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产生了追求个性自由的的冲动。她为争取自己的婚姻自主权,勇敢的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句话,并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冷眼,毅然和涓生同居。在租房的时候,子君还不顾涓生的劝阻“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以在这个新家中“加入一点股分”这是子君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在追求婚姻中的男女平等的体现。但是,在骨子里,子君还是摆脱不了传统中国女性“夫唱妇随”的观念。在与涓生同居之后,倾注全力打理家务,以支持涓生。忙得“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都毫不在意,还“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但涓生在“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后,涓生觉得“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此时的子君对他而言已经失去了神秘感了。更重要的是,进入家庭后的子君,终日忙着做饭、做家务、饲油鸡和阿随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