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爱的变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
“嘭咚嘭咚”的打米机和“隆隆隆”飞转的打面机,把一间不大的米机房震得像要坍塌似的。这机械得震耳欲聋的声音,曾给矫楠带来过欢欣和喜悦。听着这两部机子开动起来的噪音,矫楠曾觉得像在听着人们欢唱。不是嘛,米机掌握得好,出米率高,打出来的米颗粒饱满,又扇又筛,也不见多少碎米。矫楠的好名声一下传到四乡八寨去了。加上他无牵无挂,一天到黑守在米机房里,服务态度又好,歇凉寨米机房等着打的谷子,总是从房间里一直排到机房外的院坝里,打米机日夜在响着。满寨上的人都看到,换了个人,集体干包出去的打米机房兴旺起来了。
打一百斤谷三角钱,忙闲扯平,平均每天打个千多斤谷子,收入三块钱。扣去电费、米筛钱和机子损耗,一天实际有两块几角钱收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守着米机房,也就是千把块钱的进款。上交给大队八百,矫楠能有多少实际收入呢,一两百块钱顶破天了。为这一两百块钱,他得一年到头守在机声隆隆的米房里,一天到黑等着挑谷子来。从早到晚,头发上、脸上、肩上、身上,全都蒙着一层细蒙蒙的米灰,去到哪儿都带去一股谷米气息。
矫楠这才晓得在乡间要靠劳动赚钱也不容易,这才晓得吴大中要他上交八百元的厉害之处。他的小舅子多年经管着米机房,想必他心头是有个数目的。
不过这没把矫楠难倒,进米机房不到一个月,他就摸熟了打米机的习性,熟悉了打米的几道程序。把出米率由多年来的百斤谷子出米六十八斤到七十斤,提到七十二三斤,晒得脆、回得适宜的谷子,他甚至能打出七十四五斤米来。
这年头,赶场天粮市上的议价米,卖到五六角钱一斤,哪个农民不珍视这二三斤米的差别啊!歇凉寨米机房的好名声传得团团转转都晓得,连离得六七里、八九里之外的山寨上,都有人挑着谷子来打。原先平均每天来个千把斤谷子,一下子提高到一千五六百斤谷。
矫楠的收入相应地增加了,他心头很清楚,这就差不多到顶了。每天的谷子来得再多点,他辛苦点还能撑得住,米机受不了呀,电动机受不了呀。他坚持停机的办法,接连打三四个小时,就让电动机停歇半小时,免得机器出故障。
米机开动起来,把出米口的大小调适当,打米师傅实在也没多少事儿。自有来打米的人将谷子倒进斗里,打完后关熄机子,来人自会把米糠扫得干干净净,矫楠只需守在一边瞧着就行了。
米机房是山乡里一个传播信息的好地方。背着背篼、挑着箩筐、赶着川马驮谷子来的农民们,在等待打米的时间里,有的坐在门槛上,有的将扁担放平在箩筐上坐下,有的就势半蹲下,咂着叶子烟,天南海北地啥都扯:工厂里把汽车开到墟场上收购洋芋啰;商店里又没酱油卖啰;步云寨一个姑娘出嫁,娘家这头办酒,光礼金收了一千零几十啰;猪崽的价格又上涨啰什么消息都有人摆,批斗游街、小偷强盗、民俗民风、婚丧嫁娶。小季麦子大丰收,国家减免了小季的公余粮,让农民们将就收上来的这一季麦子对付青黄不接的五荒六月这一信息,矫楠就是听来打米的老乡讲的。寨邻乡亲们摆起这件事,一边喊好,说饿不到肚皮了;一边又嚷嚷恼火。原来,贵州偏僻山乡的农民们,吃惯了包谷,却吃不惯麦子。收回麦子,拿到磨包谷的大磨盘上磨碎,连麦麸带面粉,搅和在一起,放在甑子里蒸、下在汤锅里煮,咋个吃都不舒服。了解到这一情况,再去农民家灶台上一望,矫楠心头明白了,山乡里缺一架打面粉的机器。把麦子打成面粉,蒸馒头、做包子、擀面条,他们准定喜欢吃。他暗暗算了一笔账,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光歇凉寨大队,今年收上来的麦子就有十几万斤,每斤麦子打成面粉,照国家规定的价收二分钱,就可以收两千多元。一台打面机连带附件,只要近千元。算上运费,也只不过一千出头。他去找队长,给队长算了这笔账,要求队里出钱买打面机,方便群众。机子买回来,他愿意经管,实报实销、干包交钱,他都愿意干。队长说他纸上谈兵、异想天开,还连发几个问题:停电怎么办?机子坏了怎么办?群众舍不得付二分钱来打面粉,没生意怎么办?再说,花那么多现金,买回一台机子,只管一年,明年没那么多麦子了,那这么大台机子不成了一堆废铁?矫楠试图说服不识一字的队长,队长一句话堵死了他的路,就算一切都能像他说的那么顺当,歇凉寨生产队也没这么大一笔现金。一千块现金,集体那张折子上,要有这么多钱,早就给社员支走了。
矫楠不甘心,又跑公社去找主管知青的副书记,找主任。两个农民出身的公社干部听他详详尽尽、翻来覆去讲了两个小时,认定了这是件好事。批了一张条子,要信用社借给智擒杀人犯、结婚扎根的知青矫楠一千元现金,一年之内归还,不收利息。到期还不出,信用社就守着他的米机房去收打米款。
矫楠对他俩千恩万谢,只差跪下磕头了。
打面机买回来,矫楠用他和宗玉苏分到的一百多斤麦子做试验。当褐色的麦子打成雪白的面粉,当他和几个知青亲自动手将面粉发酵做成馒头、菜包蒸出来,分送给歇凉寨老少社员尝的时候,歇凉寨上轰起来了,人们都涌到知青点来看咋个做馒头,都围到米机房来看比打米机高大宽胖的打面机,连声喊奇。
一斤麦子打成惹人眼红、诱人食欲的面粉,只收二分钱,付不出钱,可以先挂在账上,待秋收后年终结算时,在各家的工分账里扣还。
人们都把分到的麦子送来了。
岂止是歇凉寨一个大队有麦子,方圆一二十里之内大大小小的村寨上,今年都是麦子大丰收,都在愁怎样把这些麦子吃下去。
矫楠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连日连夜地替远远近近的农民们打米、打面。有时困得受不了,他把头埋在臂弯里都会打瞌睡。可他不觉累,不觉苦,他有钱了。人人都说插队落户养活不了自己,他不但养活了自己,他还能养活亲爱的妻子,还能养活他那尚未见过一面的女儿小玉。一想到女儿娇嫩的脸蛋儿,他的心尖儿都会激动得发颤。哦,他还有好多好多想法,还有一些计划,他要等玉苏回来给她讲,他还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她能成为他真正的帮手。
杨文河说他是发了“国难财”没有去年的大季歉收,没有今年减免小季的公余粮,他就发不成这笔财。他心头是默认的,但他问心无愧,他做得光明磊落,他方便了群众,他得到了公社干部的支持。他的钱不是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来的,他是用智慧和汗水赚的钱。
“嘭咚嘭咚”的米机声“隆隆隆”的打面机声,连续好几个月对他来说,都是最动听的音乐,那带一点儿啸声的面机的轰鸣,听来更为亲切,更为悦耳。
可这几天,还是同样的声音,却仿佛变了调。米面机交织在一起的轰响,每一下都像砸在他脆弱的心上,每一飞转都像绞着他的心。
尤其是今天,才开机,机声刚有节奏地响动起来、轰转起来,矫楠就觉得头晕目眩,恶心得直想呕吐。还没给主动来帮忙的郁强和杨文河交代完,他就跌跌撞撞跑出了米面机房,一直跑到听不见机声的吴大鼎家山墙旁边。
他一站停下来,憋不住还是吐了,吐净了以后他才好受一些。他走到沟渠边,捧起清凉沁人的沟渠水漱着口,不时地朝集体户那头瞅一眼。
宗玉苏在那里跟几个知青告别,纯粹是礼节性的,一会儿她就要走了,永远地走了。离开生活了几个月的歇凉寨,离开这块她生活了几年的山野土地。她把户口迁回了上海,一切都办得很顺利,连头搭尾,她仅仅在寨上只住了八天,盖章、迁户口、转粮油关系,跑公社、去区里、上县城,只因为公社粮店休息、盘仓,三天不办公,她才多耽搁了几天,要不,她也许还住不上一个星期。是啊,她回上海了,作为丈夫,矫楠应该替她高兴,向她祝贺,他也确实是这么对她说的,在她面前,他也总显得乐呵呵的,好像真替她高兴。
可他的心却在滴血。
他实在高兴不起来。
好大的雾呀!这是潮湿多雨的贵州山乡里初冬时节的大雾。团团缕缕棉絮般的雾气从河谷里、从山岭上、从四面八方飘悠进寨来,浪涌般簇拥着一家家的房屋,围裹着牛栏猪圈马厩,无孔不入地飘荡进堂屋、灶房里来。放眼望去,十来步外就看不见人影。只见雾、雾、雾,米色的稠雾。雾气似在窒息矫楠的呼吸,似无形的石头般压在矫楠的心口。
“祝你一路顺风啊!”丁萌萌说话的声音传了过来。
“回到上海,祝你早日得个工作。”这是余云的嗓门。
“我回去探亲,你可得请客。”聂洁一点不饶人地说。
她们送出来了。
宗玉苏柔声一一答应着,声调里透出她的愉悦和欢欣。她是应该高兴,应该感到轻松,这块土地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唯一留给她的,是一系列苦涩的回忆,是艰难困苦的跋涉,是不合时宜的婚姻。
姑娘们送过来了。她们看见了伫立在山墙边的脸色苍白的矫楠,都收住了脚步,和宗玉苏拉拉手,最后... -->>
三
“嘭咚嘭咚”的打米机和“隆隆隆”飞转的打面机,把一间不大的米机房震得像要坍塌似的。这机械得震耳欲聋的声音,曾给矫楠带来过欢欣和喜悦。听着这两部机子开动起来的噪音,矫楠曾觉得像在听着人们欢唱。不是嘛,米机掌握得好,出米率高,打出来的米颗粒饱满,又扇又筛,也不见多少碎米。矫楠的好名声一下传到四乡八寨去了。加上他无牵无挂,一天到黑守在米机房里,服务态度又好,歇凉寨米机房等着打的谷子,总是从房间里一直排到机房外的院坝里,打米机日夜在响着。满寨上的人都看到,换了个人,集体干包出去的打米机房兴旺起来了。
打一百斤谷三角钱,忙闲扯平,平均每天打个千多斤谷子,收入三块钱。扣去电费、米筛钱和机子损耗,一天实际有两块几角钱收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守着米机房,也就是千把块钱的进款。上交给大队八百,矫楠能有多少实际收入呢,一两百块钱顶破天了。为这一两百块钱,他得一年到头守在机声隆隆的米房里,一天到黑等着挑谷子来。从早到晚,头发上、脸上、肩上、身上,全都蒙着一层细蒙蒙的米灰,去到哪儿都带去一股谷米气息。
矫楠这才晓得在乡间要靠劳动赚钱也不容易,这才晓得吴大中要他上交八百元的厉害之处。他的小舅子多年经管着米机房,想必他心头是有个数目的。
不过这没把矫楠难倒,进米机房不到一个月,他就摸熟了打米机的习性,熟悉了打米的几道程序。把出米率由多年来的百斤谷子出米六十八斤到七十斤,提到七十二三斤,晒得脆、回得适宜的谷子,他甚至能打出七十四五斤米来。
这年头,赶场天粮市上的议价米,卖到五六角钱一斤,哪个农民不珍视这二三斤米的差别啊!歇凉寨米机房的好名声传得团团转转都晓得,连离得六七里、八九里之外的山寨上,都有人挑着谷子来打。原先平均每天来个千把斤谷子,一下子提高到一千五六百斤谷。
矫楠的收入相应地增加了,他心头很清楚,这就差不多到顶了。每天的谷子来得再多点,他辛苦点还能撑得住,米机受不了呀,电动机受不了呀。他坚持停机的办法,接连打三四个小时,就让电动机停歇半小时,免得机器出故障。
米机开动起来,把出米口的大小调适当,打米师傅实在也没多少事儿。自有来打米的人将谷子倒进斗里,打完后关熄机子,来人自会把米糠扫得干干净净,矫楠只需守在一边瞧着就行了。
米机房是山乡里一个传播信息的好地方。背着背篼、挑着箩筐、赶着川马驮谷子来的农民们,在等待打米的时间里,有的坐在门槛上,有的将扁担放平在箩筐上坐下,有的就势半蹲下,咂着叶子烟,天南海北地啥都扯:工厂里把汽车开到墟场上收购洋芋啰;商店里又没酱油卖啰;步云寨一个姑娘出嫁,娘家这头办酒,光礼金收了一千零几十啰;猪崽的价格又上涨啰什么消息都有人摆,批斗游街、小偷强盗、民俗民风、婚丧嫁娶。小季麦子大丰收,国家减免了小季的公余粮,让农民们将就收上来的这一季麦子对付青黄不接的五荒六月这一信息,矫楠就是听来打米的老乡讲的。寨邻乡亲们摆起这件事,一边喊好,说饿不到肚皮了;一边又嚷嚷恼火。原来,贵州偏僻山乡的农民们,吃惯了包谷,却吃不惯麦子。收回麦子,拿到磨包谷的大磨盘上磨碎,连麦麸带面粉,搅和在一起,放在甑子里蒸、下在汤锅里煮,咋个吃都不舒服。了解到这一情况,再去农民家灶台上一望,矫楠心头明白了,山乡里缺一架打面粉的机器。把麦子打成面粉,蒸馒头、做包子、擀面条,他们准定喜欢吃。他暗暗算了一笔账,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光歇凉寨大队,今年收上来的麦子就有十几万斤,每斤麦子打成面粉,照国家规定的价收二分钱,就可以收两千多元。一台打面机连带附件,只要近千元。算上运费,也只不过一千出头。他去找队长,给队长算了这笔账,要求队里出钱买打面机,方便群众。机子买回来,他愿意经管,实报实销、干包交钱,他都愿意干。队长说他纸上谈兵、异想天开,还连发几个问题:停电怎么办?机子坏了怎么办?群众舍不得付二分钱来打面粉,没生意怎么办?再说,花那么多现金,买回一台机子,只管一年,明年没那么多麦子了,那这么大台机子不成了一堆废铁?矫楠试图说服不识一字的队长,队长一句话堵死了他的路,就算一切都能像他说的那么顺当,歇凉寨生产队也没这么大一笔现金。一千块现金,集体那张折子上,要有这么多钱,早就给社员支走了。
矫楠不甘心,又跑公社去找主管知青的副书记,找主任。两个农民出身的公社干部听他详详尽尽、翻来覆去讲了两个小时,认定了这是件好事。批了一张条子,要信用社借给智擒杀人犯、结婚扎根的知青矫楠一千元现金,一年之内归还,不收利息。到期还不出,信用社就守着他的米机房去收打米款。
矫楠对他俩千恩万谢,只差跪下磕头了。
打面机买回来,矫楠用他和宗玉苏分到的一百多斤麦子做试验。当褐色的麦子打成雪白的面粉,当他和几个知青亲自动手将面粉发酵做成馒头、菜包蒸出来,分送给歇凉寨老少社员尝的时候,歇凉寨上轰起来了,人们都涌到知青点来看咋个做馒头,都围到米机房来看比打米机高大宽胖的打面机,连声喊奇。
一斤麦子打成惹人眼红、诱人食欲的面粉,只收二分钱,付不出钱,可以先挂在账上,待秋收后年终结算时,在各家的工分账里扣还。
人们都把分到的麦子送来了。
岂止是歇凉寨一个大队有麦子,方圆一二十里之内大大小小的村寨上,今年都是麦子大丰收,都在愁怎样把这些麦子吃下去。
矫楠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连日连夜地替远远近近的农民们打米、打面。有时困得受不了,他把头埋在臂弯里都会打瞌睡。可他不觉累,不觉苦,他有钱了。人人都说插队落户养活不了自己,他不但养活了自己,他还能养活亲爱的妻子,还能养活他那尚未见过一面的女儿小玉。一想到女儿娇嫩的脸蛋儿,他的心尖儿都会激动得发颤。哦,他还有好多好多想法,还有一些计划,他要等玉苏回来给她讲,他还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她能成为他真正的帮手。
杨文河说他是发了“国难财”没有去年的大季歉收,没有今年减免小季的公余粮,他就发不成这笔财。他心头是默认的,但他问心无愧,他做得光明磊落,他方便了群众,他得到了公社干部的支持。他的钱不是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来的,他是用智慧和汗水赚的钱。
“嘭咚嘭咚”的米机声“隆隆隆”的打面机声,连续好几个月对他来说,都是最动听的音乐,那带一点儿啸声的面机的轰鸣,听来更为亲切,更为悦耳。
可这几天,还是同样的声音,却仿佛变了调。米面机交织在一起的轰响,每一下都像砸在他脆弱的心上,每一飞转都像绞着他的心。
尤其是今天,才开机,机声刚有节奏地响动起来、轰转起来,矫楠就觉得头晕目眩,恶心得直想呕吐。还没给主动来帮忙的郁强和杨文河交代完,他就跌跌撞撞跑出了米面机房,一直跑到听不见机声的吴大鼎家山墙旁边。
他一站停下来,憋不住还是吐了,吐净了以后他才好受一些。他走到沟渠边,捧起清凉沁人的沟渠水漱着口,不时地朝集体户那头瞅一眼。
宗玉苏在那里跟几个知青告别,纯粹是礼节性的,一会儿她就要走了,永远地走了。离开生活了几个月的歇凉寨,离开这块她生活了几年的山野土地。她把户口迁回了上海,一切都办得很顺利,连头搭尾,她仅仅在寨上只住了八天,盖章、迁户口、转粮油关系,跑公社、去区里、上县城,只因为公社粮店休息、盘仓,三天不办公,她才多耽搁了几天,要不,她也许还住不上一个星期。是啊,她回上海了,作为丈夫,矫楠应该替她高兴,向她祝贺,他也确实是这么对她说的,在她面前,他也总显得乐呵呵的,好像真替她高兴。
可他的心却在滴血。
他实在高兴不起来。
好大的雾呀!这是潮湿多雨的贵州山乡里初冬时节的大雾。团团缕缕棉絮般的雾气从河谷里、从山岭上、从四面八方飘悠进寨来,浪涌般簇拥着一家家的房屋,围裹着牛栏猪圈马厩,无孔不入地飘荡进堂屋、灶房里来。放眼望去,十来步外就看不见人影。只见雾、雾、雾,米色的稠雾。雾气似在窒息矫楠的呼吸,似无形的石头般压在矫楠的心口。
“祝你一路顺风啊!”丁萌萌说话的声音传了过来。
“回到上海,祝你早日得个工作。”这是余云的嗓门。
“我回去探亲,你可得请客。”聂洁一点不饶人地说。
她们送出来了。
宗玉苏柔声一一答应着,声调里透出她的愉悦和欢欣。她是应该高兴,应该感到轻松,这块土地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唯一留给她的,是一系列苦涩的回忆,是艰难困苦的跋涉,是不合时宜的婚姻。
姑娘们送过来了。她们看见了伫立在山墙边的脸色苍白的矫楠,都收住了脚步,和宗玉苏拉拉手,最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