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百花图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古来对战争的论著虽多,但其实经典的也就那么一部,便是孙子兵法,此后的兵书,看似洋洋洒洒,但大多只是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做了论述发挥,就是论述的深度也很少有超过的,至于广度上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更是极为罕见,至于战争论,它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于孕育它的文化背景和古中国截然不同,因此在思维视角上,有了不同于孙子兵法的另一个坐标系,这才是它的突破。
突破啊突破,战争日新月异,将领更要学会跟上时代,一味的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这样的心态怎么行呢,就是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勇于突破,这才会超越前人,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书读的再多,最后也不过是起了个传承的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看的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远,真是羞煞。
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怕犯错而不思考。
庄周声音加大“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训练你们格斗术吗,因为以一万人敌一万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十万人敌十万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平齐,缺一不可,但是一百万人举一百万人,天时胜地利,地利胜人和,我大汉国现今大军何止百万,所缺者,天时也,所重者,亦天时也,得天时者,横扫天下如卷席尔,何难哉。”
以一百万举一百万,天时胜地利,地利胜人和。
得天时者,横扫天下如卷席。
一时间众人都说不出话来,不但是之前几人,就是随后悄悄的溜过来倾听皇帝教诲的几十位将官也震的呆了。
历来的观点,都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怎么到了皇帝这里,却完全反过来了,庄周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看了一眼这些将官,湛卢如此说还情有可原,毕竟她只是负责情报工作,这些人却是真正的高级指挥官,却连自己的看法都没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语出孟子,但孟子此人,却是儒家代表,也有着儒家的通病,致力于个人道德完善而轻实务,论证无限上纲上线,一直把一件小事拔高到仁义的高度,似乎只要君主行仁政,其他就什么问题没有了,在具体的事务上却是极为薄弱,最典型的就是孟子口中的仁政,就是重礼教,然后种桑则有衣,养鸡则有肉,种田就有粮,老百姓不饿死,就可以王天下了,没有一点具体策略,难怪孔孟游说诸侯都不被诸侯所喜,政见不被采纳,不是因为人品不好,而是除了人品好外,提出来的东西没有多少可行性,论证也是常常由小及大,看似很有道理,其实站不住脚,小大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多少可比性,适合于小的,并不见得就适合大的,这种类推和比喻的手法,是用来写文章的,而儒家最喜欢的就是写文章,从人格上否定一个人,在人格被否定后,这个人的观点无论多出色,也自然是不败而败,一败涂地,最后抱头鼠窜,灰溜溜的躲墙根舔伤口去了。
事实上士兵的士气固然重要,但人力有时而穷,冷兵器时代,在人数少的时候,士兵的意志几乎占了决定性的作用,可随着人数的增多,这种作用反而下降了,万众一心毕竟只是个形容词,人数一多,客观的因素就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十万人百万人以上,那就是占据着庞大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一时的胜负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士兵的素质也变得相对不再重要,两军的胜负只能是综合实力博弈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一方人品爆发的结果。
在孟子的时代,战争远没有后来的残酷,来个几万人的攻城战就不得了了,所以孟子拿这个做论据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到了后来,十万人以上的战争比比皆是,这个时候,就显得这个论断有些偏颇了。
战国时代,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战斗力略为不及秦军,但也是天下强军,四十万人在廉颇率领下扼守险要,坚壁不出,硬是差点把秦军给拖跨,秦军多牛的一只队伍啊,碰上了赵军这乌龟壳也是毫无办法,等到赵括领军,赵括其实很强悍,粮道被人绝了四十六天,部下还能跟着他拼命,而且还能亲自临头搏战,士气还挺高昂,可没了地利优势,照样一败涂地。
这是彼此实力差不多的,还有以弱胜强的。
三国时曹操对上袁绍,官渡之战,袁军十万,俱是河北精兵,曹军不过数万,主要是青州兵,兵员素质相差不多,但曹军四面受敌,打起来的时候有时是几百人就对上袁军数千骑兵。尤其是曹军虽然势力较弱,内部却是一点都不稳固,后来光是从袁绍那里搜出来的投敌书信就有一大箩,要说曹军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手中掌握了黄河地利,补给距离要短于袁军,袁军为了解决补给问题,不得不把军粮集中起来运输,结果被人一把火烧了,惨败。
后来曹操又对上孙权刘备,赤壁之战,当时曹军精兵十五六万,还有收降的刘表水军七八万人,而孙刘联军不过五六万人,如果照一般的观念,民心自然是渴望统一的,可是曹军南来,水土不服,结果瘟疫流行,又不善水战,缺少了地利优势,结果无奈之下把船用铁索连了起来,被人一把火烧了个大半,惨败。
这些战争都是数十万人规模,还没有上百万,但拿破仑进攻沙俄,五十万大军横行西欧,却不敌北方的严寒,最后只剩下五万人逃回法国,从此拿破仑虽然几次振作,一次甚至从被囚禁的地方逃出来,又拉起了几十万大军,但精锐已去,不过是苟延残喘。
等到后来希特勒进攻苏联,军队就彻底的超过了百万,苏联在前线的精锐丧失殆尽,甚至出现六十万人集体投降的壮举,后来大批的预备役转入现役,这批人的战斗力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德军精锐的,但最后输的却是德国,双方军队都超过了百万,这样庞大的集团,已经不是几次战役就可以解决的了,德国其实是输在了寒冷的天气上。
/>
古来对战争的论著虽多,但其实经典的也就那么一部,便是孙子兵法,此后的兵书,看似洋洋洒洒,但大多只是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做了论述发挥,就是论述的深度也很少有超过的,至于广度上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更是极为罕见,至于战争论,它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于孕育它的文化背景和古中国截然不同,因此在思维视角上,有了不同于孙子兵法的另一个坐标系,这才是它的突破。
突破啊突破,战争日新月异,将领更要学会跟上时代,一味的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这样的心态怎么行呢,就是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勇于突破,这才会超越前人,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书读的再多,最后也不过是起了个传承的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看的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远,真是羞煞。
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怕犯错而不思考。
庄周声音加大“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训练你们格斗术吗,因为以一万人敌一万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十万人敌十万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平齐,缺一不可,但是一百万人举一百万人,天时胜地利,地利胜人和,我大汉国现今大军何止百万,所缺者,天时也,所重者,亦天时也,得天时者,横扫天下如卷席尔,何难哉。”
以一百万举一百万,天时胜地利,地利胜人和。
得天时者,横扫天下如卷席。
一时间众人都说不出话来,不但是之前几人,就是随后悄悄的溜过来倾听皇帝教诲的几十位将官也震的呆了。
历来的观点,都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怎么到了皇帝这里,却完全反过来了,庄周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看了一眼这些将官,湛卢如此说还情有可原,毕竟她只是负责情报工作,这些人却是真正的高级指挥官,却连自己的看法都没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语出孟子,但孟子此人,却是儒家代表,也有着儒家的通病,致力于个人道德完善而轻实务,论证无限上纲上线,一直把一件小事拔高到仁义的高度,似乎只要君主行仁政,其他就什么问题没有了,在具体的事务上却是极为薄弱,最典型的就是孟子口中的仁政,就是重礼教,然后种桑则有衣,养鸡则有肉,种田就有粮,老百姓不饿死,就可以王天下了,没有一点具体策略,难怪孔孟游说诸侯都不被诸侯所喜,政见不被采纳,不是因为人品不好,而是除了人品好外,提出来的东西没有多少可行性,论证也是常常由小及大,看似很有道理,其实站不住脚,小大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多少可比性,适合于小的,并不见得就适合大的,这种类推和比喻的手法,是用来写文章的,而儒家最喜欢的就是写文章,从人格上否定一个人,在人格被否定后,这个人的观点无论多出色,也自然是不败而败,一败涂地,最后抱头鼠窜,灰溜溜的躲墙根舔伤口去了。
事实上士兵的士气固然重要,但人力有时而穷,冷兵器时代,在人数少的时候,士兵的意志几乎占了决定性的作用,可随着人数的增多,这种作用反而下降了,万众一心毕竟只是个形容词,人数一多,客观的因素就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十万人百万人以上,那就是占据着庞大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一时的胜负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士兵的素质也变得相对不再重要,两军的胜负只能是综合实力博弈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一方人品爆发的结果。
在孟子的时代,战争远没有后来的残酷,来个几万人的攻城战就不得了了,所以孟子拿这个做论据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到了后来,十万人以上的战争比比皆是,这个时候,就显得这个论断有些偏颇了。
战国时代,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战斗力略为不及秦军,但也是天下强军,四十万人在廉颇率领下扼守险要,坚壁不出,硬是差点把秦军给拖跨,秦军多牛的一只队伍啊,碰上了赵军这乌龟壳也是毫无办法,等到赵括领军,赵括其实很强悍,粮道被人绝了四十六天,部下还能跟着他拼命,而且还能亲自临头搏战,士气还挺高昂,可没了地利优势,照样一败涂地。
这是彼此实力差不多的,还有以弱胜强的。
三国时曹操对上袁绍,官渡之战,袁军十万,俱是河北精兵,曹军不过数万,主要是青州兵,兵员素质相差不多,但曹军四面受敌,打起来的时候有时是几百人就对上袁军数千骑兵。尤其是曹军虽然势力较弱,内部却是一点都不稳固,后来光是从袁绍那里搜出来的投敌书信就有一大箩,要说曹军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手中掌握了黄河地利,补给距离要短于袁军,袁军为了解决补给问题,不得不把军粮集中起来运输,结果被人一把火烧了,惨败。
后来曹操又对上孙权刘备,赤壁之战,当时曹军精兵十五六万,还有收降的刘表水军七八万人,而孙刘联军不过五六万人,如果照一般的观念,民心自然是渴望统一的,可是曹军南来,水土不服,结果瘟疫流行,又不善水战,缺少了地利优势,结果无奈之下把船用铁索连了起来,被人一把火烧了个大半,惨败。
这些战争都是数十万人规模,还没有上百万,但拿破仑进攻沙俄,五十万大军横行西欧,却不敌北方的严寒,最后只剩下五万人逃回法国,从此拿破仑虽然几次振作,一次甚至从被囚禁的地方逃出来,又拉起了几十万大军,但精锐已去,不过是苟延残喘。
等到后来希特勒进攻苏联,军队就彻底的超过了百万,苏联在前线的精锐丧失殆尽,甚至出现六十万人集体投降的壮举,后来大批的预备役转入现役,这批人的战斗力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德军精锐的,但最后输的却是德国,双方军队都超过了百万,这样庞大的集团,已经不是几次战役就可以解决的了,德国其实是输在了寒冷的天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