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淡墨轻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海和天津,是我童年时代的梦想。
一九七六年初,母亲去上海第一医院进修妇产科。随后,父亲去了天津进修外科。上海和天津成了我们兄妹魂牵梦绕的地方。
儿时关于上海的记忆,甜蜜而浪漫。那是精美的冠生园奶糖;是有款有型的小裤脚的上海时装;是面皮白净头上戴满卷发器的上海女人
关于天津的记忆就惨烈得多。因为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半个多月里,父亲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天津!天津!所有的亲朋故友、领导同事都念叨着那个遥远的北方城市陷入绝望的等待。直到十六天之后,我们才知道还活着。那一夜他正是值班医生。死里逃生之后,他亲眼目睹了尸体枕藉、哀号遍野的人间惨剧。作为外科医生,他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头两天只以半块馒头充饥。他拼命工作,完全忘我了。
上海和天津,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历史上都属于通商港口,华洋麋集,五方杂处。解放后同为直辖市,都属于经济重镇它们之间更有无所不在的巨大差异。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饱含整体市民的笑声泪影、血汗筋骨、心智精魂。匆匆过客,无权置喙。然而一个地域、城市的民风民心,颇可以从细节上知微见著,比如语言,比如饮食。
天津话,就象马三立和常氏兄弟所说的天津相声一样,铿锵响亮,透着憨劲和幽默,却绝无北京说话的油滑,但你千万别以为天津人迂直了。走在天津的大街上“您”“劳驾”不绝于耳。他们对成年女性一律“姐姐”相称。寒冬腊月,一位头发灰白拉三轮车的大叔细心为我掖好车厢的挡风帘“姐姐,您安心坐着,别冻着,我这就给您送到。”让人凭添游子归家的温暖情怀。半年前,为了赶在出国前购齐两套散文集,我把长途电话直接挂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接电话的是一位姓“甘”的大姐。声音清亮柔和。她听了我的要求,有些为难,因为散文集不齐全了。我很失望,告诉她我无法久等。她略一沉吟,爽朗回应:
“成!我来想办法。你明天给我电话。”问题解决了。
我和不少天津人打过交道。他们就像你的街坊张大爷刘大姐一样亲切。他们给你的感觉是普罗大众的白菜味;是超越功利防守的家常味。
人们常说的吴侬软语,在我看来并不指上海话而是苏杭一带的方言。杭州人即便是须眉男儿,说起话来也显得谦和儒雅。上海话听起来语速偏快,嘈嘈切切的让人联想到石库门亭子间的男情女怨,飞短流长。据说,上海话没有敬语,老少尊卑统称为“侬”人去世,无论亲疏,一律为“死掉了”上海人不说“劳驾”说“帮帮忙”然而很多时候“帮帮忙”有着“你得了吧”“你算了吧”的抢白意味。我唯一能够毫不费力听懂的上海话是“阿拉上海伲”还有就是“小赤佬”后者是从影视剧里听来的。上海人说“阿拉上海伲”的时候,最后一个字发去声,掩不住的地域优越感四处挥发。哪怕是从“下只角”狭窄的弄堂走出来的女子,说的时候也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仿佛只要沾着上海的地气,喝着上海的怪味自来水,就有了更高贵的种性,成了上海宝贝。
在异乡,我喜欢逛小食品街,品尝风味小吃还有家常菜。那是立足民间,最不容易吃腻的菜,弥漫着市井的草根香气。
上海和天津在历史上都算开放的移民城市。角色繁复,人品庞杂。这里不会形成压倒一切的菜系,不会有川菜那种舍我其谁,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的霸气。这两地的菜不刺激,不花哨,都有待客的殷勤和居家的朴实,然而却大异其趣。
天津的饮食店一般门大厅大,宽敞明亮,布置简洁,像天津人的心胸一样。他们一般用大盆大盘上菜。我慕名去吃炸酱面,端上来的是一个大海碗,筷子粗的面条蜿蜒曲折躺满了大半盆。一小碟配料有蛋丝,黄瓜丝,都有铅笔那么粗,所谓炸酱,是黏糊糊的一团。我不幸还点了一盘海米炒胡瓜,上菜的盘子在南方一般用来盛两斤多重的清蒸鱼才用的。我一个人面对如此规模的食物,不得不佩服天津人的胃口。
上海菜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无论是“夏面馆”还是“小沪人家”或者是街角的个体餐馆,均装修雅致,布局精当。一菜一式,总见匠心。端上来的菜碟,有方有圆有扇形,纤巧雅致,菜量不多不少刚够解颐又不至于吃腻,十足江南人精致婉约的审美情致。
集体无意识的话语习惯与饮食流风最能体现一方水土的民众心性。
天津身傍京城,背依华北大平原,颇有燕赵刚健粗犷的遗风。表... -->>
上海和天津,是我童年时代的梦想。
一九七六年初,母亲去上海第一医院进修妇产科。随后,父亲去了天津进修外科。上海和天津成了我们兄妹魂牵梦绕的地方。
儿时关于上海的记忆,甜蜜而浪漫。那是精美的冠生园奶糖;是有款有型的小裤脚的上海时装;是面皮白净头上戴满卷发器的上海女人
关于天津的记忆就惨烈得多。因为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半个多月里,父亲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天津!天津!所有的亲朋故友、领导同事都念叨着那个遥远的北方城市陷入绝望的等待。直到十六天之后,我们才知道还活着。那一夜他正是值班医生。死里逃生之后,他亲眼目睹了尸体枕藉、哀号遍野的人间惨剧。作为外科医生,他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头两天只以半块馒头充饥。他拼命工作,完全忘我了。
上海和天津,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历史上都属于通商港口,华洋麋集,五方杂处。解放后同为直辖市,都属于经济重镇它们之间更有无所不在的巨大差异。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饱含整体市民的笑声泪影、血汗筋骨、心智精魂。匆匆过客,无权置喙。然而一个地域、城市的民风民心,颇可以从细节上知微见著,比如语言,比如饮食。
天津话,就象马三立和常氏兄弟所说的天津相声一样,铿锵响亮,透着憨劲和幽默,却绝无北京说话的油滑,但你千万别以为天津人迂直了。走在天津的大街上“您”“劳驾”不绝于耳。他们对成年女性一律“姐姐”相称。寒冬腊月,一位头发灰白拉三轮车的大叔细心为我掖好车厢的挡风帘“姐姐,您安心坐着,别冻着,我这就给您送到。”让人凭添游子归家的温暖情怀。半年前,为了赶在出国前购齐两套散文集,我把长途电话直接挂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接电话的是一位姓“甘”的大姐。声音清亮柔和。她听了我的要求,有些为难,因为散文集不齐全了。我很失望,告诉她我无法久等。她略一沉吟,爽朗回应:
“成!我来想办法。你明天给我电话。”问题解决了。
我和不少天津人打过交道。他们就像你的街坊张大爷刘大姐一样亲切。他们给你的感觉是普罗大众的白菜味;是超越功利防守的家常味。
人们常说的吴侬软语,在我看来并不指上海话而是苏杭一带的方言。杭州人即便是须眉男儿,说起话来也显得谦和儒雅。上海话听起来语速偏快,嘈嘈切切的让人联想到石库门亭子间的男情女怨,飞短流长。据说,上海话没有敬语,老少尊卑统称为“侬”人去世,无论亲疏,一律为“死掉了”上海人不说“劳驾”说“帮帮忙”然而很多时候“帮帮忙”有着“你得了吧”“你算了吧”的抢白意味。我唯一能够毫不费力听懂的上海话是“阿拉上海伲”还有就是“小赤佬”后者是从影视剧里听来的。上海人说“阿拉上海伲”的时候,最后一个字发去声,掩不住的地域优越感四处挥发。哪怕是从“下只角”狭窄的弄堂走出来的女子,说的时候也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仿佛只要沾着上海的地气,喝着上海的怪味自来水,就有了更高贵的种性,成了上海宝贝。
在异乡,我喜欢逛小食品街,品尝风味小吃还有家常菜。那是立足民间,最不容易吃腻的菜,弥漫着市井的草根香气。
上海和天津在历史上都算开放的移民城市。角色繁复,人品庞杂。这里不会形成压倒一切的菜系,不会有川菜那种舍我其谁,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的霸气。这两地的菜不刺激,不花哨,都有待客的殷勤和居家的朴实,然而却大异其趣。
天津的饮食店一般门大厅大,宽敞明亮,布置简洁,像天津人的心胸一样。他们一般用大盆大盘上菜。我慕名去吃炸酱面,端上来的是一个大海碗,筷子粗的面条蜿蜒曲折躺满了大半盆。一小碟配料有蛋丝,黄瓜丝,都有铅笔那么粗,所谓炸酱,是黏糊糊的一团。我不幸还点了一盘海米炒胡瓜,上菜的盘子在南方一般用来盛两斤多重的清蒸鱼才用的。我一个人面对如此规模的食物,不得不佩服天津人的胃口。
上海菜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无论是“夏面馆”还是“小沪人家”或者是街角的个体餐馆,均装修雅致,布局精当。一菜一式,总见匠心。端上来的菜碟,有方有圆有扇形,纤巧雅致,菜量不多不少刚够解颐又不至于吃腻,十足江南人精致婉约的审美情致。
集体无意识的话语习惯与饮食流风最能体现一方水土的民众心性。
天津身傍京城,背依华北大平原,颇有燕赵刚健粗犷的遗风。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