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牧出使(上) (2/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这个甘罗倒是清楚,笑道:“回君侯,李牧确实镇守代郡。臣这次到邯郸没两日,就听人说,因庞煖年老,精力不济,赵王深恐庞煖年老体弱,误了国家之事,所以招回了镇守代地的李牧,有意拜李牧为上将军。只是据臣所知,李牧回来之后,并不愿意留在邯郸掌管大军,故而赵王授假相之号以重其位,派他到咸阳置酒。以臣之见,待出使完毕,这李牧只怕直接就回代北镇地了。”
昌平君一笑,道:“赵王当初为了对抗匈奴,应李牧所请,将军政全权尽托付其手,集数年之力,一举攻杀匈奴十余万,威震北疆,诸虏远避。李牧在邯郸可是自在的很,如非不得已,李牧他是不肯跳到邯郸这个泥坑里的。”
昌平君说的还真对,李牧确实不想回邯郸任上将军。
他出镇代地十多年,匈奴一战而退出千里之外,代北之地,可说是兵强马壮。北边目前的防御压力并不大。但是,太原郡却已经成了秦国的地盘,秦国的势力已经到了代地的背后。
秦国的实力扩张太快了。如今齐国自守,韩魏日衰,已经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恢复了大半元气的赵国,肯定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河内、东郡、河东、太原,这几年陆续被秦国纳入版图,上党郡目前只有和顺、阏与少数几个城池还在赵国手中。有这几个城在,秦国东出井陉总是有所不便。这几个城的存在,也使得秦国没法在南北两路之间自由调动大军。
如果连这几个城池都被秦国给拔了去,太行山脉之地利全为秦所得,秦或东出,或北上,运动自如,赵国是防不胜防呀。
而且,如果秦出井陉,站稳了脚跟,则代地和本土之间,可就被秦拦腰截断了。赵国首尾不能相顾,平原腹地也就全部成了战场。
真要形成这局面,别说和秦军正面作战胜算不多,就是胜了,打上几次之后,赵国的元气也就耗的没了。
赵国要想和秦国长期抗衡,还需要大胜一仗,争取把太原郡拿回来,太原上党两地,多有险阻,赵军凭险固守,足可屏障代地、中山、信都、巨鹿等地,南边又有漳水、长城、邯郸坚城。对于秦来说,想对付赵国恐怕还真不好下手。
虽然还没和秦国正面对垒过,不过秦军的实力,李牧还是清楚地。
如果不能制造有利战机,硬碰硬和秦军正面对垒,怕倒是不怕,但要想取胜困难不小,更别说大胜。
所以,燕丹的将计就计,李牧觉得很是个办法。
当然不是毫无理由的就相信燕丹的说法,而是李牧知道,以燕国的实力,现在是不敢惹赵国的。
燕国结盟秦国,也是被赵打的没办法,生怕再受赵的欺负,才会亲近秦国,以为奥援。
既然燕丹有意和赵制秦,对付赵国最大的威胁,这有何不可呢?
最少是多了一个给秦国布下陷阱的机会。
如果真的能诱秦入套,赵国在上党之地,大胜一仗,然后自己在挥兵南下,还真是有机会拿回太原郡呢!
太原乃是赵氏起家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也不少,拿回太原,不但可以屏障中山,更可增加不少的人口土地。自太原再往南,过霍邑之后,就是平坦、富庶的河东之地。
正是有了挥军南下的念头,李牧才接了出使秦国置酒的使命,一来可以亲自看看秦国的风土,对秦王政、熊启等人有个直观的认识和判断,二来么,回代北之时,也可沿途察看一下河东太原的地理山川。
从邯郸,过漳水,然后到了邺地,停留半日,继续前行,就进入了秦境,察看一路地形,李牧不禁摇头:
这邺地九城,散步在漳水之南,自此到大河北岸,都是一马平川,毗邻秦国东郡、河内两郡,其间既无山险为阻,也无河川为碍。
如果秦军自河内、东郡出兵北上,径直就可直逼城下。这几个城池不大,人口也都不多,加上城墙修的并不高峻。如果秦国大举进攻,这几个城可不太好守呀。
在这些城里,多放些兵马守卫,一来粮草消耗太大,二来因后面就是漳水,如果秦军大军直接突击到漳水一线,阻住赵国援军,然后将这几个城池分割包围,那这些城池肯定最后还是守不住的。放兵马越多,损失越大。
可要是这些城池弃而不守,让秦军轻而易举占了这些城池,则秦军在漳水长城之下可就有了立足点。赵军的长城就成了直接受攻的第一线。秦军的攻击可以任意选择攻击方向,毫无后顾之忧。这对赵军的南线防守可太不利了!
李牧掂量许久,觉得应该在这漳水之南,临近漳水,修两个大城,将九城之民,转而移居大城之内。其他地域为虚占之地。如果秦军来攻,则赵以这两个大城为枢纽,固守长城一线。
秦军如果要攻击长城,则这两城之军,可以出击秦军侧翼和后背,秦军只能把进攻的主要力量用在这两个城池之上。
秦军攻击这俩城池,因城离漳水不远,秦军无法分割包围两城,则赵军主力在后,可以随时支援城池守卫,二来可以相机渡河击秦的侧翼。如此进可攻,退可守,远胜于目前这样的防守态势。(未完待续)
sp; 这个甘罗倒是清楚,笑道:“回君侯,李牧确实镇守代郡。臣这次到邯郸没两日,就听人说,因庞煖年老,精力不济,赵王深恐庞煖年老体弱,误了国家之事,所以招回了镇守代地的李牧,有意拜李牧为上将军。只是据臣所知,李牧回来之后,并不愿意留在邯郸掌管大军,故而赵王授假相之号以重其位,派他到咸阳置酒。以臣之见,待出使完毕,这李牧只怕直接就回代北镇地了。”
昌平君一笑,道:“赵王当初为了对抗匈奴,应李牧所请,将军政全权尽托付其手,集数年之力,一举攻杀匈奴十余万,威震北疆,诸虏远避。李牧在邯郸可是自在的很,如非不得已,李牧他是不肯跳到邯郸这个泥坑里的。”
昌平君说的还真对,李牧确实不想回邯郸任上将军。
他出镇代地十多年,匈奴一战而退出千里之外,代北之地,可说是兵强马壮。北边目前的防御压力并不大。但是,太原郡却已经成了秦国的地盘,秦国的势力已经到了代地的背后。
秦国的实力扩张太快了。如今齐国自守,韩魏日衰,已经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恢复了大半元气的赵国,肯定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河内、东郡、河东、太原,这几年陆续被秦国纳入版图,上党郡目前只有和顺、阏与少数几个城池还在赵国手中。有这几个城在,秦国东出井陉总是有所不便。这几个城的存在,也使得秦国没法在南北两路之间自由调动大军。
如果连这几个城池都被秦国给拔了去,太行山脉之地利全为秦所得,秦或东出,或北上,运动自如,赵国是防不胜防呀。
而且,如果秦出井陉,站稳了脚跟,则代地和本土之间,可就被秦拦腰截断了。赵国首尾不能相顾,平原腹地也就全部成了战场。
真要形成这局面,别说和秦军正面作战胜算不多,就是胜了,打上几次之后,赵国的元气也就耗的没了。
赵国要想和秦国长期抗衡,还需要大胜一仗,争取把太原郡拿回来,太原上党两地,多有险阻,赵军凭险固守,足可屏障代地、中山、信都、巨鹿等地,南边又有漳水、长城、邯郸坚城。对于秦来说,想对付赵国恐怕还真不好下手。
虽然还没和秦国正面对垒过,不过秦军的实力,李牧还是清楚地。
如果不能制造有利战机,硬碰硬和秦军正面对垒,怕倒是不怕,但要想取胜困难不小,更别说大胜。
所以,燕丹的将计就计,李牧觉得很是个办法。
当然不是毫无理由的就相信燕丹的说法,而是李牧知道,以燕国的实力,现在是不敢惹赵国的。
燕国结盟秦国,也是被赵打的没办法,生怕再受赵的欺负,才会亲近秦国,以为奥援。
既然燕丹有意和赵制秦,对付赵国最大的威胁,这有何不可呢?
最少是多了一个给秦国布下陷阱的机会。
如果真的能诱秦入套,赵国在上党之地,大胜一仗,然后自己在挥兵南下,还真是有机会拿回太原郡呢!
太原乃是赵氏起家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也不少,拿回太原,不但可以屏障中山,更可增加不少的人口土地。自太原再往南,过霍邑之后,就是平坦、富庶的河东之地。
正是有了挥军南下的念头,李牧才接了出使秦国置酒的使命,一来可以亲自看看秦国的风土,对秦王政、熊启等人有个直观的认识和判断,二来么,回代北之时,也可沿途察看一下河东太原的地理山川。
从邯郸,过漳水,然后到了邺地,停留半日,继续前行,就进入了秦境,察看一路地形,李牧不禁摇头:
这邺地九城,散步在漳水之南,自此到大河北岸,都是一马平川,毗邻秦国东郡、河内两郡,其间既无山险为阻,也无河川为碍。
如果秦军自河内、东郡出兵北上,径直就可直逼城下。这几个城池不大,人口也都不多,加上城墙修的并不高峻。如果秦国大举进攻,这几个城可不太好守呀。
在这些城里,多放些兵马守卫,一来粮草消耗太大,二来因后面就是漳水,如果秦军大军直接突击到漳水一线,阻住赵国援军,然后将这几个城池分割包围,那这些城池肯定最后还是守不住的。放兵马越多,损失越大。
可要是这些城池弃而不守,让秦军轻而易举占了这些城池,则秦军在漳水长城之下可就有了立足点。赵军的长城就成了直接受攻的第一线。秦军的攻击可以任意选择攻击方向,毫无后顾之忧。这对赵军的南线防守可太不利了!
李牧掂量许久,觉得应该在这漳水之南,临近漳水,修两个大城,将九城之民,转而移居大城之内。其他地域为虚占之地。如果秦军来攻,则赵以这两个大城为枢纽,固守长城一线。
秦军如果要攻击长城,则这两城之军,可以出击秦军侧翼和后背,秦军只能把进攻的主要力量用在这两个城池之上。
秦军攻击这俩城池,因城离漳水不远,秦军无法分割包围两城,则赵军主力在后,可以随时支援城池守卫,二来可以相机渡河击秦的侧翼。如此进可攻,退可守,远胜于目前这样的防守态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