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东胡与燕国的纠葛 (1/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胡和燕国之间,恩怨并不是从秦开北逐东胡才开始的,而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纠缠。
东胡之先,乃是尧舜之时的黄帝后裔夔,夔为东夷归姓始祖,于中原建归国,当时所谓国,不过也就是氏族部落罢了,当时天下九州号称万国,归国乃是其一。经历夏商两代,天下诸部互相兼并,到了商代末期,天下所谓诸侯,仍有千余,故而有周武王伐商,于孟津会八百诸侯之说。
当时归国已经分化出一个分支,为胡国。归胡两国,位于中原,离商都不远,却是不在周武王所会八百诸侯之内,属于亲商的那部分诸侯。
武王灭商,自然不能放过那些跟着商纣王和自己对抗的诸侯,因此把归胡两国都给灭了,并封姬姓宗族于胡地,为胡子国。
周朝建立之后,营建洛邑,又平灭了商遗族的叛乱,很多商朝的贵族、诸侯,不愿屈从于周的统治,纷纷北迁,避开周的核心势力,所谓箕子封于朝鲜,不过就是箕子带领自己的氏族,远迁东北朝鲜一代,避开周朝的统治,周的统治力量根本达不到那么远,所以借机封之,以示天下之人莫非王臣罢了。
归姓胡人也就是在此时,纷纷向东北逃避,逐渐迁于后世的河北、山西的北部。
当时召公受封于燕,其最早的国都并非是现在的蓟城,那是这里还是一个叫做蓟的国家。
当时召公所封,远离洛邑,周室的目的就是以召公的北燕来震慑北部诸商国遗族和诸侯,为周室屏蔽北方。
召公封燕之后,在燕的四周,可说是戎狄四立。当然了,这戎狄并不是说这些民族的文化就是很落后,很野蛮,而只是和周室的文化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罢了,说穿了,还都是那些上千的诸侯当中的部分罢了。
自召公以降,燕国和齐、晋、鲁等周室所封诸侯一样,都是在不断的讨伐四周诸侯,扩张自己的国土和人口。随着诸侯的兼并,很多戎狄之族,或者迁移,或者被同化,等到了春秋起始,天下所谓诸侯的数量就大大的减少了,说起来也不过是百余诸侯,整整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当时诸侯征伐,实力相差的太大,直接是灭掉对方的国家,而有些国家或者称为部落更合适,则在抵抗不利的情况下,常常采用迁移躲避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氏族和部落。
尤其是以畜牧为业的部落更是如此,他们不像农耕为主的部落,耕作的土地没法迁移,到一个新地方开垦甚难。反正牲畜是活的,到处都有草地植物,打不过,全族带着牲畜转移就是了。
归姓胡人在迁移离开中原之后,到达河北北部一带,也是在逐渐的扩张自己,吸纳别族壮大力量。这中间可没少和燕国发生征战碰撞。燕国吃亏是不少,但渐渐的还是越来越强,逐渐占领易水流域,又攻灭了蓟国,将国都迁到了蓟城。后来又在齐国的帮助下,打败山戎诸部,国土日益扩大。
归姓胡人从太行以东,燕山以南站不住脚,遂迁移到了燕山之北和太行以西。渐渐分为了两支,一支在后世山西北部的林地一代,成为林胡,一支则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麓,位居大泽(在雁门郡)之东,自号东胡。
到了百年之内,东胡经过不断的兼并攻伐,吸纳了不少山戎诸族和其他的游牧部落,实力也很是强盛。
此时战国七雄,基本上已经将自己周围的小诸侯都差不多吞并完毕,主要的战争,已经是在七大国之间展开,但无论是秦还是燕赵,都没忘了向外的扩张,像秦吞并义渠,赵武灵王北逐林胡等等。
而这些戎胡诸侯,其实也没少往内进击,像义渠就和诸侯联手,攻击秦国,而东胡在燕国子之之乱的时候,也曾和当时的中山、齐国一道,狠狠的宰了燕国一刀。
齐国灭燕,受到了诸侯的联合抵制,尤其是东胡的内侵和中山的扩张,更不符合诸侯的利益,尤其是对于赵武灵王来说,中山位于赵国腹心,中山的强盛,就是赵国的大患。故而赵武灵王扶立燕国最为积极。将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送了回来,立为燕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昭王即位,国破家惨,虽然有赵国的支持,可一样面临着强敌四环的险境,对于这种困难境地,燕昭王除了采取礼贤下士,吊贫问孤等各项恢复国力的措施外,对外,燕昭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中山因为有赵国不断的进攻,自顾不暇,对于燕国威胁已经不大,对于另外俩个强敌,燕昭王都采取了屈己待之的策略。... -->>
东胡和燕国之间,恩怨并不是从秦开北逐东胡才开始的,而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纠缠。
东胡之先,乃是尧舜之时的黄帝后裔夔,夔为东夷归姓始祖,于中原建归国,当时所谓国,不过也就是氏族部落罢了,当时天下九州号称万国,归国乃是其一。经历夏商两代,天下诸部互相兼并,到了商代末期,天下所谓诸侯,仍有千余,故而有周武王伐商,于孟津会八百诸侯之说。
当时归国已经分化出一个分支,为胡国。归胡两国,位于中原,离商都不远,却是不在周武王所会八百诸侯之内,属于亲商的那部分诸侯。
武王灭商,自然不能放过那些跟着商纣王和自己对抗的诸侯,因此把归胡两国都给灭了,并封姬姓宗族于胡地,为胡子国。
周朝建立之后,营建洛邑,又平灭了商遗族的叛乱,很多商朝的贵族、诸侯,不愿屈从于周的统治,纷纷北迁,避开周的核心势力,所谓箕子封于朝鲜,不过就是箕子带领自己的氏族,远迁东北朝鲜一代,避开周朝的统治,周的统治力量根本达不到那么远,所以借机封之,以示天下之人莫非王臣罢了。
归姓胡人也就是在此时,纷纷向东北逃避,逐渐迁于后世的河北、山西的北部。
当时召公受封于燕,其最早的国都并非是现在的蓟城,那是这里还是一个叫做蓟的国家。
当时召公所封,远离洛邑,周室的目的就是以召公的北燕来震慑北部诸商国遗族和诸侯,为周室屏蔽北方。
召公封燕之后,在燕的四周,可说是戎狄四立。当然了,这戎狄并不是说这些民族的文化就是很落后,很野蛮,而只是和周室的文化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罢了,说穿了,还都是那些上千的诸侯当中的部分罢了。
自召公以降,燕国和齐、晋、鲁等周室所封诸侯一样,都是在不断的讨伐四周诸侯,扩张自己的国土和人口。随着诸侯的兼并,很多戎狄之族,或者迁移,或者被同化,等到了春秋起始,天下所谓诸侯的数量就大大的减少了,说起来也不过是百余诸侯,整整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当时诸侯征伐,实力相差的太大,直接是灭掉对方的国家,而有些国家或者称为部落更合适,则在抵抗不利的情况下,常常采用迁移躲避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氏族和部落。
尤其是以畜牧为业的部落更是如此,他们不像农耕为主的部落,耕作的土地没法迁移,到一个新地方开垦甚难。反正牲畜是活的,到处都有草地植物,打不过,全族带着牲畜转移就是了。
归姓胡人在迁移离开中原之后,到达河北北部一带,也是在逐渐的扩张自己,吸纳别族壮大力量。这中间可没少和燕国发生征战碰撞。燕国吃亏是不少,但渐渐的还是越来越强,逐渐占领易水流域,又攻灭了蓟国,将国都迁到了蓟城。后来又在齐国的帮助下,打败山戎诸部,国土日益扩大。
归姓胡人从太行以东,燕山以南站不住脚,遂迁移到了燕山之北和太行以西。渐渐分为了两支,一支在后世山西北部的林地一代,成为林胡,一支则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麓,位居大泽(在雁门郡)之东,自号东胡。
到了百年之内,东胡经过不断的兼并攻伐,吸纳了不少山戎诸族和其他的游牧部落,实力也很是强盛。
此时战国七雄,基本上已经将自己周围的小诸侯都差不多吞并完毕,主要的战争,已经是在七大国之间展开,但无论是秦还是燕赵,都没忘了向外的扩张,像秦吞并义渠,赵武灵王北逐林胡等等。
而这些戎胡诸侯,其实也没少往内进击,像义渠就和诸侯联手,攻击秦国,而东胡在燕国子之之乱的时候,也曾和当时的中山、齐国一道,狠狠的宰了燕国一刀。
齐国灭燕,受到了诸侯的联合抵制,尤其是东胡的内侵和中山的扩张,更不符合诸侯的利益,尤其是对于赵武灵王来说,中山位于赵国腹心,中山的强盛,就是赵国的大患。故而赵武灵王扶立燕国最为积极。将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送了回来,立为燕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昭王即位,国破家惨,虽然有赵国的支持,可一样面临着强敌四环的险境,对于这种困难境地,燕昭王除了采取礼贤下士,吊贫问孤等各项恢复国力的措施外,对外,燕昭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中山因为有赵国不断的进攻,自顾不暇,对于燕国威胁已经不大,对于另外俩个强敌,燕昭王都采取了屈己待之的策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