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长治久安之融合 (1/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在太子丹自己看来,目前燕国的富强和扩张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但在朝臣和大王喜的眼中,太子丹的战功和成就可说是巨大和辉煌。这对于太子丹推动燕国的全面变革并走向兴盛无疑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毕竟他还仅仅是太子,未来的燕王,是国家的储君而不是最高的领袖。
欲推行自己的所思,还须依托父王的大力支持和充分的信任。
幸好燕王喜虽然不是英明之主,却有一个优点:敢于任用。
似乎这也是昭王以降各代燕王的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当然结果有好有坏:昭王对苏秦、对乐毅的无限信任,苏秦乃为燕国死间,乐毅则为燕国报了灭国之恨,占了齐国大半之地。而燕王对公孙操的宠信,则导致了燕王的杀身大祸,燕王喜对栗腹、剧辛的顽固宠信,则导致了对赵的两次惨败。
太子丹避居在外郡镇守,以不直接干预政事和维护父王权威,获得了大王喜对于太子丹执掌诸侯和战大权的全力支持。父子无间的配合,当然是燕国取得目前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原本就父子情深,加上太子丹在权力的运用和行事上颇知分寸,内有郦生、范增等人善加调护,燕王喜对于太子丹,无论是父子的角度,还是从王位传承来讲,都是非常欣赏和满意的。
有此为基,加上前期变革的成效,要说服父王难度并不大。
在朝廷大议之前,父子之间,太子丹先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个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首先是治国之道,须参用儒法两道,兼容百家之说。
儒家之道,以仁义为基,叙礼制而重忠义,求之于人心之内,利于守成。法家之术,以刑罚为基,申法制而重利弊,齐至于人身之外,利于攻取。故号令百官,攻伐征战,多用法家之术。抚育庶民,合和诸部,宜采儒家之长。
从目前而论,原本五郡之外,大漠南北皆是原东胡、匈奴之民,两年而取,如今都已归附燕国,但要想彻底取得草原部民对燕国的认可,必须用华夏之邦的教化礼仪,将诸部之民,从文化习俗、生活状态、道德理念彻底给予通化。
通化,不是对旧有的全面抛弃,也同时是对诸胡文明因素的吸取,进而形成一种从中原农耕文明为根基,融合诸胡特点,适应一个更为广大的地区和庶民的华夏新文明。
文明最重要的两个基点,当然是文字和语言。燕国的语言,也是属于中原地区通用的雅语,至于诸胡和匈奴各部,则因其发源不同,彼此虽然混为一国或两国,但语言则大相径庭,莫说和中原不同,就是各部之间也很不一致,有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差别在,诸胡不断的分裂和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了,故要融合诸部,在漠北以及将来所有新得之地,除了采取各种政治和军事措施进行治理和稳定以外,就一定要大力推行雅语。
诸胡并无文字,只要语言诸步统一,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自然消亡也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文字的同步进入,不但将使雅语确定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更将借此形成中原文化的全面占领和统一。
语言和文化的统一和进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选各部贵族子弟,入武阳和蓟城各官学学习,在雅语雅言的环境下,从年幼之时,就给这些世袭的统治和管理阶层,打下中原文明的烙印。
其二是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当中的交流,如今各部千户、百户,甚至在一些帐长当中,多为燕军有功将士落户在彼,作为管理者,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和教师,而且由于在政治上处于比较高的地位,各部之民,尤其是年轻的部民,自然有向他们靠拢的动力和需要。
其三是对于诸部豪杰和具备影响的人物,则可采取重用调离的方式,将其家族迁入内地,隔断他们与本部的日常联系,彻底融入到周围燕民上层环境当中,相互通婚通化。同时像以秦军降卒婚配胡族妇女,养育胡族遗孤,则更是促进各族融合最好的方式。
其四是给诸部之人开辟同等的上升通道。诸部之民能否融入燕国,成为华夏一份子,不但是他们自己愿不愿意的事情,更是国家是否敞开胸怀接纳的问题。原本中原各诸侯在壮大的过程当中,就... -->>
虽然在太子丹自己看来,目前燕国的富强和扩张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但在朝臣和大王喜的眼中,太子丹的战功和成就可说是巨大和辉煌。这对于太子丹推动燕国的全面变革并走向兴盛无疑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毕竟他还仅仅是太子,未来的燕王,是国家的储君而不是最高的领袖。
欲推行自己的所思,还须依托父王的大力支持和充分的信任。
幸好燕王喜虽然不是英明之主,却有一个优点:敢于任用。
似乎这也是昭王以降各代燕王的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当然结果有好有坏:昭王对苏秦、对乐毅的无限信任,苏秦乃为燕国死间,乐毅则为燕国报了灭国之恨,占了齐国大半之地。而燕王对公孙操的宠信,则导致了燕王的杀身大祸,燕王喜对栗腹、剧辛的顽固宠信,则导致了对赵的两次惨败。
太子丹避居在外郡镇守,以不直接干预政事和维护父王权威,获得了大王喜对于太子丹执掌诸侯和战大权的全力支持。父子无间的配合,当然是燕国取得目前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原本就父子情深,加上太子丹在权力的运用和行事上颇知分寸,内有郦生、范增等人善加调护,燕王喜对于太子丹,无论是父子的角度,还是从王位传承来讲,都是非常欣赏和满意的。
有此为基,加上前期变革的成效,要说服父王难度并不大。
在朝廷大议之前,父子之间,太子丹先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个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首先是治国之道,须参用儒法两道,兼容百家之说。
儒家之道,以仁义为基,叙礼制而重忠义,求之于人心之内,利于守成。法家之术,以刑罚为基,申法制而重利弊,齐至于人身之外,利于攻取。故号令百官,攻伐征战,多用法家之术。抚育庶民,合和诸部,宜采儒家之长。
从目前而论,原本五郡之外,大漠南北皆是原东胡、匈奴之民,两年而取,如今都已归附燕国,但要想彻底取得草原部民对燕国的认可,必须用华夏之邦的教化礼仪,将诸部之民,从文化习俗、生活状态、道德理念彻底给予通化。
通化,不是对旧有的全面抛弃,也同时是对诸胡文明因素的吸取,进而形成一种从中原农耕文明为根基,融合诸胡特点,适应一个更为广大的地区和庶民的华夏新文明。
文明最重要的两个基点,当然是文字和语言。燕国的语言,也是属于中原地区通用的雅语,至于诸胡和匈奴各部,则因其发源不同,彼此虽然混为一国或两国,但语言则大相径庭,莫说和中原不同,就是各部之间也很不一致,有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差别在,诸胡不断的分裂和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了,故要融合诸部,在漠北以及将来所有新得之地,除了采取各种政治和军事措施进行治理和稳定以外,就一定要大力推行雅语。
诸胡并无文字,只要语言诸步统一,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自然消亡也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文字的同步进入,不但将使雅语确定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更将借此形成中原文化的全面占领和统一。
语言和文化的统一和进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选各部贵族子弟,入武阳和蓟城各官学学习,在雅语雅言的环境下,从年幼之时,就给这些世袭的统治和管理阶层,打下中原文明的烙印。
其二是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当中的交流,如今各部千户、百户,甚至在一些帐长当中,多为燕军有功将士落户在彼,作为管理者,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和教师,而且由于在政治上处于比较高的地位,各部之民,尤其是年轻的部民,自然有向他们靠拢的动力和需要。
其三是对于诸部豪杰和具备影响的人物,则可采取重用调离的方式,将其家族迁入内地,隔断他们与本部的日常联系,彻底融入到周围燕民上层环境当中,相互通婚通化。同时像以秦军降卒婚配胡族妇女,养育胡族遗孤,则更是促进各族融合最好的方式。
其四是给诸部之人开辟同等的上升通道。诸部之民能否融入燕国,成为华夏一份子,不但是他们自己愿不愿意的事情,更是国家是否敞开胸怀接纳的问题。原本中原各诸侯在壮大的过程当中,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