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尉缭三策 (2/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且如此一来,从庞煖上党之战到王翦所部覆灭,数年之间,秦丧丁壮五十万余,则秦虽还是强国,但亦是元气大伤。
那时召诸侯攻之,则关外三川、东郡自不能逃了韩魏之手,而燕赵趁胜而追,则河东、河内,必归于燕赵。如此诸侯复起,秦燕强弱之势一朝逆转。
其二是单用现有之军。
武阳城中,如今现有精骑一万,车步卒五万余,可约赵军五六万,迅疾出兵西上,秦诸城空虚,我十万大军西进,攻城略地,绝对可得上党太原部分之地,同时以精骑深入秦军太原腹地,狂奔扫荡,一来可断秦军粮道,二则可焚烧太原四野,毁其庄稼城邑。
王翦大军在北,如我军攻其太原腹地,则其大军必回救不可。如秦军返回,燕赵联军则选险要之地据守不战,引王翦攻之,北面雁门燕军,或可趁机南下,夺秦军要塞,在勾注山以南,占据数城。
两军对峙,我军虽弱于敌,但据险而守,料王翦也只能长期攻之,如此对峙,秦军太原诸郡仍不得休息,彼此皆奈何对方不得。而秦军所失,不过十数城邑,秦顾忌诸侯趁机攻之,当不会起全国之兵来夺。久拖之下,可相机议和,如此赵可重据上党,屏蔽西线险要,我得部分太原之地。如此结局,则秦受辱而小败,我燕之名,必盛于诸侯,日后合纵诸侯,自当有大利。
况秦太原之地局势不整,侧面始终在我威胁之下,定不会再有北上攻雁门之举。日后秦如东下,则我北面之军可呼啸南下威胁其侧后,也会让秦投鼠忌器。
只是这样的结局,燕赵虽胜,但秦军之力仍强,以后秦或攻略中原,或是争于太原之地,仍是可自主而选。
其三是遣轻兵西上,袭扰其后。
太原等地既然空虚,也可出动两三万军,先拿下平坦城为根基,然后派所部轻骑西上,深入太原腹地,见城则走,只是劫掠焚烧,先断秦之粮道运输,然后疲敝其民,王翦十几万大军在北,粮道被断,无论如何支持不住。只能后撤。
我军精骑数量虽不多,但胜在快捷,呼啸而来,呼啸而往,秦军后方诸城,每城多不过数千军,一来追我不上,二来也难以胜我。
待王翦大军回援,则精骑尽管撤回就是,以赵军把守井陉口险要,秦军也难以东进,如此我军虽未大胜,但一军深入秦境,秦竟然无可奈何,亦是大涨诸侯士气,和我燕军之名。
如此太子可合纵诸侯,力争联手对秦,亦有利也。
尉缭三策,当然只是概论大局,至于那一策战果到底如何,不但要看对方应对的快慢,也还看具体的战役指挥和局势的变化,但三策根本,却也大致如此。
尉缭说完,又道:“臣之三策,皆有利弊,唯诸君议之,凭太子明断。”
太子丹笑道:“卿之三策分明,可见卿之用心,诸卿论之。”
这是大计,在座的都知道轻重,不肯妄言,都是详思尉缭之计,良久,荆轲拱手道:“太子,以臣之见,可用尉君首策!”
接着,荆轲将自己对尉缭之计的判断说了出来。
尉缭的第一计,可说是集燕全国之力,争取一举扭转秦强燕弱之势。
这一计当然有风险。首先是燕军可说是全国大动员,从诸郡征集兵马,到进入战场,如此规模浩大,势必瞒不过诸侯,秦国面对燕国如此大动作,不会无动于衷,肯定会相机而动,或许被秦军早有准备,燕军西进,难以取得所料的战果,而王翦大军在得知燕军动员的情况下,如果王翦并没有必胜的压力,未必如燕所料北进。
如此将来能否达到既得其地,又能歼灭王翦大军的战果,可就难说的很了。
不能灭了王翦,战事再胶着起来,胜败实不可料。燕军如败,对于刚刚有所恢复的燕国来说,当然打击是很沉重的。
但没有风险,就没有大利,正是因为有此风险在,就可能因此而麻痹秦人,让秦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燕一旦得胜,一跃而为诸侯最强,这样的机会,并不是随时都会有。
故而荆轲建议,采尉缭之第一策,以援雁门为借口,大举征召,大军明援雁门,坚秦之心,暗地里则和武阳兵马,疾入太原等地大战。
为了保密,其实赵军也可待燕军西进之后再行动不吃,即可保密,又能起到掩护作用,毕竟没有赵的协助,燕军经也无法井陉西进。
荆轲开了头,诸将佐纷纷发言,刘邦、曹参等少壮将佐,对于尉缭第一策都很感兴趣,以此为上计!(未完待续)
且如此一来,从庞煖上党之战到王翦所部覆灭,数年之间,秦丧丁壮五十万余,则秦虽还是强国,但亦是元气大伤。
那时召诸侯攻之,则关外三川、东郡自不能逃了韩魏之手,而燕赵趁胜而追,则河东、河内,必归于燕赵。如此诸侯复起,秦燕强弱之势一朝逆转。
其二是单用现有之军。
武阳城中,如今现有精骑一万,车步卒五万余,可约赵军五六万,迅疾出兵西上,秦诸城空虚,我十万大军西进,攻城略地,绝对可得上党太原部分之地,同时以精骑深入秦军太原腹地,狂奔扫荡,一来可断秦军粮道,二则可焚烧太原四野,毁其庄稼城邑。
王翦大军在北,如我军攻其太原腹地,则其大军必回救不可。如秦军返回,燕赵联军则选险要之地据守不战,引王翦攻之,北面雁门燕军,或可趁机南下,夺秦军要塞,在勾注山以南,占据数城。
两军对峙,我军虽弱于敌,但据险而守,料王翦也只能长期攻之,如此对峙,秦军太原诸郡仍不得休息,彼此皆奈何对方不得。而秦军所失,不过十数城邑,秦顾忌诸侯趁机攻之,当不会起全国之兵来夺。久拖之下,可相机议和,如此赵可重据上党,屏蔽西线险要,我得部分太原之地。如此结局,则秦受辱而小败,我燕之名,必盛于诸侯,日后合纵诸侯,自当有大利。
况秦太原之地局势不整,侧面始终在我威胁之下,定不会再有北上攻雁门之举。日后秦如东下,则我北面之军可呼啸南下威胁其侧后,也会让秦投鼠忌器。
只是这样的结局,燕赵虽胜,但秦军之力仍强,以后秦或攻略中原,或是争于太原之地,仍是可自主而选。
其三是遣轻兵西上,袭扰其后。
太原等地既然空虚,也可出动两三万军,先拿下平坦城为根基,然后派所部轻骑西上,深入太原腹地,见城则走,只是劫掠焚烧,先断秦之粮道运输,然后疲敝其民,王翦十几万大军在北,粮道被断,无论如何支持不住。只能后撤。
我军精骑数量虽不多,但胜在快捷,呼啸而来,呼啸而往,秦军后方诸城,每城多不过数千军,一来追我不上,二来也难以胜我。
待王翦大军回援,则精骑尽管撤回就是,以赵军把守井陉口险要,秦军也难以东进,如此我军虽未大胜,但一军深入秦境,秦竟然无可奈何,亦是大涨诸侯士气,和我燕军之名。
如此太子可合纵诸侯,力争联手对秦,亦有利也。
尉缭三策,当然只是概论大局,至于那一策战果到底如何,不但要看对方应对的快慢,也还看具体的战役指挥和局势的变化,但三策根本,却也大致如此。
尉缭说完,又道:“臣之三策,皆有利弊,唯诸君议之,凭太子明断。”
太子丹笑道:“卿之三策分明,可见卿之用心,诸卿论之。”
这是大计,在座的都知道轻重,不肯妄言,都是详思尉缭之计,良久,荆轲拱手道:“太子,以臣之见,可用尉君首策!”
接着,荆轲将自己对尉缭之计的判断说了出来。
尉缭的第一计,可说是集燕全国之力,争取一举扭转秦强燕弱之势。
这一计当然有风险。首先是燕军可说是全国大动员,从诸郡征集兵马,到进入战场,如此规模浩大,势必瞒不过诸侯,秦国面对燕国如此大动作,不会无动于衷,肯定会相机而动,或许被秦军早有准备,燕军西进,难以取得所料的战果,而王翦大军在得知燕军动员的情况下,如果王翦并没有必胜的压力,未必如燕所料北进。
如此将来能否达到既得其地,又能歼灭王翦大军的战果,可就难说的很了。
不能灭了王翦,战事再胶着起来,胜败实不可料。燕军如败,对于刚刚有所恢复的燕国来说,当然打击是很沉重的。
但没有风险,就没有大利,正是因为有此风险在,就可能因此而麻痹秦人,让秦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燕一旦得胜,一跃而为诸侯最强,这样的机会,并不是随时都会有。
故而荆轲建议,采尉缭之第一策,以援雁门为借口,大举征召,大军明援雁门,坚秦之心,暗地里则和武阳兵马,疾入太原等地大战。
为了保密,其实赵军也可待燕军西进之后再行动不吃,即可保密,又能起到掩护作用,毕竟没有赵的协助,燕军经也无法井陉西进。
荆轲开了头,诸将佐纷纷发言,刘邦、曹参等少壮将佐,对于尉缭第一策都很感兴趣,以此为上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