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击鼓 (1/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杀破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黄图霸业几遭,青史留名一页。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不尽相同,有的是来治国安邦的,有的是来祸国殃民的,有的是来撒手修仙的,有的是来兴风作浪的。
先帝元和皇帝无疑是修仙派,宽宥仁厚,昏聩无能,他的儿子虽然与他政见相似,作风却无疑是风浪派。
隆安皇帝李丰从不信奉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为政勤勉,为人强硬,自登基伊始,便一改先帝怠于政务的绵软作风,风风火火地开始他翻云覆雨的执政生涯——
元年,派安定侯顾昀护送天狼世子加莱荧惑回北疆,同时与多方缔结古丝路新条,西域一线贸易通道打开。
无论是与北蛮修好,还是将安定侯戳在西域一线,令他督办丝路扩建事宜,都将皇上对日渐捉襟见肘的国库的痛恨之心昭然天下,大有“你顾昀赚不回钱,就自行去卖身”的意思。
隆安二年,魏王勾结东瀛人,妄图从海上取王都,掀起蛟祸。未料中途阴谋败露,江南水军迅雷不及掩耳地拿下海蛟上贼首,魏王下狱,后服毒“自尽”。
隆安皇帝以此为契机,狠手出手整肃江南官场,大小官员八十六人被牵连,其中四十多人问斩,秋后一次没砍完,足足砍了三批,其他人宫刑伺候,发配流放,永不录用。
同年,自江南开始全面推行新法,严查各地乡绅地主圈占之地,不过查完也没发给百姓佃户,而是全部收归朝廷,地方权力收拢后回归中央,及至隆安三年时,连每一片地种什么、建什么,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中央集权程度当年武帝也不及,对紫流金的限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没有人敢有异议——有异议的都是魏王党,不是上面一刀就是下面一刀。
又两年,隆安四年时,李丰开始推行《掌令法》,令民间长臂师须自所属地登记备案,获得“掌令”才能继续事务。
朝廷按照资历与能力,将长臂师分为五等,每一块掌令下有印,每一枚印上都有编号,持此令者,修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要留下记录。
什么等级能做什么都有严格限制,严禁不登记的长臂师私自接活。
与军需有关的一切甲胄与火机,非军籍长臂师不可涉猎,违此令者,断指发配。
这法令一出,在朝中便争议四起,但无论群臣如何据理力争,皇上与经过整肃后与皇上穿一条裤子的内阁都是一句话——长臂师一脉若不掐死,如何拧紧紫流金外泄的阀门?
而就在掌令法尚未争论出个所以然时,李丰扔出了下一记重雷:“击鼓令法”,直指军队。
大梁朝原本按着职能不同,有七大军种,又按着地域,在江南、中原、塞北、西域与南疆五处各设一统帅。期间武官任免、军饷、军粮、甲胄火机等一应调配归兵部统筹,其他事务则由各大军区统帅各管各的。
而安定侯手中有一枚玄铁虎符,可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调配全境兵力。
李丰保留了五大区的布置,也没有动安定侯手中的虎符,他只是在各区统帅之外,又设了几名监军。监军直属兵部,三年一轮换,只管一件事,就是向兵部请“击鼓令”。
击鼓令不至,统帅胆敢调兵一步者,一概按谋反论。
除玄铁营以外,五区各地驻军全需遵循此令。
击鼓令一出,举国哗然,谁还在意民间长臂师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
皇上和文武百官鸡鸭乱叫地吵过了年,五大统帅当天便有三个要告老,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远在西北的安定侯。
安定侯对皇上作死的法令尚且来不及表达意见,已经先得硬着头皮辗转各地稳定军心,到处耐着性子听老将军们拊膺嚎丧,按下葫芦浮起瓢地四处奔波。
这年元夕时,顾昀正好回京述职,被满大街的大姑娘小媳妇劈头盖脸地砸了五十多条手帕,还没来得及得意,这么不几天的工夫,已经全送出去给人擦眼泪了——尿布都比这节省。
连民间也跟着一起裹乱,各地书院的书生们成日里挂在嘴边的几乎没有别的事,车轱辘一般地将这个令那个令拉出来反复鞭尸,来回争论。
死气沉沉了整个元和年间的朝廷总算给他们找了点事可供说嘴。
这一乱,便乱到了隆安六年,击鼓令法仍未争出个所以然来,皇上不肯裁撤法令,却也暂时没派监军,法令有名无实地吊在半空,像是悬着一把剑,随时准备将拉锯双方中的一方砸个头破血流。
又是一年秋凉,距离当年江南蛟祸已经过了四年,魏王尸骨已寒,此事成了过期的谈资,再没人提起了。
蜀中官道旁边有一家名叫杏花村的小酒肆——据说遍布大梁全境中最多的村名就是“杏花村”,凡是支个棚子当垆卖酒的,十处有八处都叫“杏花村”。
一个年轻人轻轻地掀门帘入内。
他年不过弱冠,一身旧长袍,穷书生打扮,可那模样长得真是俊俏,俊俏得近乎凌厉——高鼻梁,鬓如刀裁,双眼微陷,目似寒星,却偏偏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自带一身温润如玉的气派,第一眼能让人眼前一亮,看得久了也不厌倦,反而能品出一点说不出的恬淡疏阔来。
酒肆很小,狗大了进门都要弯腰,内里更是只有两张桌子,今日已经坐满了。
掌柜的也身兼店小二和账房先生两职,正无所事事地拨弄算盘,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这年轻人吸引,暗赞一声好俊,拱手道:“这位客官,对不住了,您来得不巧,已经没地方坐了,往前五里大约还有个落脚的地方,要么您上那看看?”
书生好脾气道:“我途径此地有些口渴,劳烦掌柜替我灌一壶好酒,不消坐的。”
掌柜的接过他的酒壶,一开盖,便有残酒味翻涌而出:“竹叶青,好嘞。”
旁边桌上的客人主动招呼道:“那位公子,请来这里歇脚,给你腾个地方。”
书生也不推辞,拱手道谢。
还不待他坐定,就听见旁边一桌上有人说道:“吵什么?我看今上就好得很,做皇帝的,大权在握有什么不对?说句不恭敬的,难不成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管,不是吃斋念佛就是与宫人厮混的那位,便是好皇帝了吗?”
书生没料到酒肆之中也有坐观天下大事的,抬眼望去,只见说话的是个挽着裤腿的年长汉子,手部粗大,指缝间还沾着... -->>
黄图霸业几遭,青史留名一页。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不尽相同,有的是来治国安邦的,有的是来祸国殃民的,有的是来撒手修仙的,有的是来兴风作浪的。
先帝元和皇帝无疑是修仙派,宽宥仁厚,昏聩无能,他的儿子虽然与他政见相似,作风却无疑是风浪派。
隆安皇帝李丰从不信奉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为政勤勉,为人强硬,自登基伊始,便一改先帝怠于政务的绵软作风,风风火火地开始他翻云覆雨的执政生涯——
元年,派安定侯顾昀护送天狼世子加莱荧惑回北疆,同时与多方缔结古丝路新条,西域一线贸易通道打开。
无论是与北蛮修好,还是将安定侯戳在西域一线,令他督办丝路扩建事宜,都将皇上对日渐捉襟见肘的国库的痛恨之心昭然天下,大有“你顾昀赚不回钱,就自行去卖身”的意思。
隆安二年,魏王勾结东瀛人,妄图从海上取王都,掀起蛟祸。未料中途阴谋败露,江南水军迅雷不及掩耳地拿下海蛟上贼首,魏王下狱,后服毒“自尽”。
隆安皇帝以此为契机,狠手出手整肃江南官场,大小官员八十六人被牵连,其中四十多人问斩,秋后一次没砍完,足足砍了三批,其他人宫刑伺候,发配流放,永不录用。
同年,自江南开始全面推行新法,严查各地乡绅地主圈占之地,不过查完也没发给百姓佃户,而是全部收归朝廷,地方权力收拢后回归中央,及至隆安三年时,连每一片地种什么、建什么,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中央集权程度当年武帝也不及,对紫流金的限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没有人敢有异议——有异议的都是魏王党,不是上面一刀就是下面一刀。
又两年,隆安四年时,李丰开始推行《掌令法》,令民间长臂师须自所属地登记备案,获得“掌令”才能继续事务。
朝廷按照资历与能力,将长臂师分为五等,每一块掌令下有印,每一枚印上都有编号,持此令者,修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要留下记录。
什么等级能做什么都有严格限制,严禁不登记的长臂师私自接活。
与军需有关的一切甲胄与火机,非军籍长臂师不可涉猎,违此令者,断指发配。
这法令一出,在朝中便争议四起,但无论群臣如何据理力争,皇上与经过整肃后与皇上穿一条裤子的内阁都是一句话——长臂师一脉若不掐死,如何拧紧紫流金外泄的阀门?
而就在掌令法尚未争论出个所以然时,李丰扔出了下一记重雷:“击鼓令法”,直指军队。
大梁朝原本按着职能不同,有七大军种,又按着地域,在江南、中原、塞北、西域与南疆五处各设一统帅。期间武官任免、军饷、军粮、甲胄火机等一应调配归兵部统筹,其他事务则由各大军区统帅各管各的。
而安定侯手中有一枚玄铁虎符,可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调配全境兵力。
李丰保留了五大区的布置,也没有动安定侯手中的虎符,他只是在各区统帅之外,又设了几名监军。监军直属兵部,三年一轮换,只管一件事,就是向兵部请“击鼓令”。
击鼓令不至,统帅胆敢调兵一步者,一概按谋反论。
除玄铁营以外,五区各地驻军全需遵循此令。
击鼓令一出,举国哗然,谁还在意民间长臂师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
皇上和文武百官鸡鸭乱叫地吵过了年,五大统帅当天便有三个要告老,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远在西北的安定侯。
安定侯对皇上作死的法令尚且来不及表达意见,已经先得硬着头皮辗转各地稳定军心,到处耐着性子听老将军们拊膺嚎丧,按下葫芦浮起瓢地四处奔波。
这年元夕时,顾昀正好回京述职,被满大街的大姑娘小媳妇劈头盖脸地砸了五十多条手帕,还没来得及得意,这么不几天的工夫,已经全送出去给人擦眼泪了——尿布都比这节省。
连民间也跟着一起裹乱,各地书院的书生们成日里挂在嘴边的几乎没有别的事,车轱辘一般地将这个令那个令拉出来反复鞭尸,来回争论。
死气沉沉了整个元和年间的朝廷总算给他们找了点事可供说嘴。
这一乱,便乱到了隆安六年,击鼓令法仍未争出个所以然来,皇上不肯裁撤法令,却也暂时没派监军,法令有名无实地吊在半空,像是悬着一把剑,随时准备将拉锯双方中的一方砸个头破血流。
又是一年秋凉,距离当年江南蛟祸已经过了四年,魏王尸骨已寒,此事成了过期的谈资,再没人提起了。
蜀中官道旁边有一家名叫杏花村的小酒肆——据说遍布大梁全境中最多的村名就是“杏花村”,凡是支个棚子当垆卖酒的,十处有八处都叫“杏花村”。
一个年轻人轻轻地掀门帘入内。
他年不过弱冠,一身旧长袍,穷书生打扮,可那模样长得真是俊俏,俊俏得近乎凌厉——高鼻梁,鬓如刀裁,双眼微陷,目似寒星,却偏偏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自带一身温润如玉的气派,第一眼能让人眼前一亮,看得久了也不厌倦,反而能品出一点说不出的恬淡疏阔来。
酒肆很小,狗大了进门都要弯腰,内里更是只有两张桌子,今日已经坐满了。
掌柜的也身兼店小二和账房先生两职,正无所事事地拨弄算盘,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这年轻人吸引,暗赞一声好俊,拱手道:“这位客官,对不住了,您来得不巧,已经没地方坐了,往前五里大约还有个落脚的地方,要么您上那看看?”
书生好脾气道:“我途径此地有些口渴,劳烦掌柜替我灌一壶好酒,不消坐的。”
掌柜的接过他的酒壶,一开盖,便有残酒味翻涌而出:“竹叶青,好嘞。”
旁边桌上的客人主动招呼道:“那位公子,请来这里歇脚,给你腾个地方。”
书生也不推辞,拱手道谢。
还不待他坐定,就听见旁边一桌上有人说道:“吵什么?我看今上就好得很,做皇帝的,大权在握有什么不对?说句不恭敬的,难不成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管,不是吃斋念佛就是与宫人厮混的那位,便是好皇帝了吗?”
书生没料到酒肆之中也有坐观天下大事的,抬眼望去,只见说话的是个挽着裤腿的年长汉子,手部粗大,指缝间还沾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