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hzw.net,少帅春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反抗的思想格外激烈。当1897年德国出兵占领山东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湖南人就在两年自治的经验基础上准备独立。这当然不是分裂,而是准备像梁启超等所期待的那样,以湖南独立为中国将来重建统一积蓄力量,保留一个复兴基地。
湖南独立在1897年没有成为现实,因为清政府鉴于胶州湾事件的巨大影响,在第二年开始了政治改革,是为戊戌维新。戊戌维新为湖南地方自治增添了动力,湖南省内的南学会,就是一个提倡地方自治的政治团体。遗憾的是,湖南地方自治并没有结果。戊戌变法在1898年秋天逆转,湖南地方自治试验也就随着陈宝箴、黄遵宪被解职而烟消云散。
20世纪20年代初,过去的地方自治先锋,又成为“联省自治”运动的领头羊。湖南不仅在1920年11月由省长谭廷闿、师长赵恒惕发表通电,第一个宣布自治,还在1922年元旦正式公布施行湖南宪法。在湖南省的启示下,四川省的刘湘,贵州省的卢焘,广东省的陈炯明,江西省的陈光远,浙江省的卢永祥,陕西省的陈树藩,东北的张作霖,华北的吴佩孚等政治强人,都先后运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治。
不过,我们看到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那就是20年代早期的中国,各地的自治运动风起云涌,而经过几年的折腾,到头来却是中国获得了新的统一,各省依然处于统一中国的范围之内,并没有任何一个省真正从中国分离出去。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区域“忠诚分层”的问题,湖南人忠于湖南,但不会忘情中国,真正愿意一省独立永久脱离中国的毕竟是少数。中国自古以来的自治,都是相对于大中国而言,是统一条件下的治理方式调整,因而自治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按照上世纪20年代的政治逻辑,各省自治必然渐渐进入数省联治。像奉系的崛起就是一个自然的例子,张汉卿的作用其实只是把握了这个走向,让“联省自治”的动作更快更稳健而已。
直到以张汉卿为首的人民党提出了“中国重建统一,重回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三民主义成了国家指导思想,地方自治、地方主义也就重新纳入张汉卿的思想框架中。在这个框架中,中国仍要实行地方自治,只是中央层面之外,直接进入县域,不再让各省成为一个自治体。这显然是避免各省坐大,地方自治演变成地方割据。对张汉卿来说,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绝不允许一个表面的统一,所有地方原先的军事实力派,绝对不允许其握着地方大权。只是他们不再公然宣称要实行联邦制,而是在民族主义的框架下小心翼翼地发展着地方的势力。
从当时中国最直接、最现实的困境来说,联邦制、联省自治、一国多制的政治体制,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各种政治野心家的专擅行为。从消极意义来说,这也是当时实际上陷入分裂状态的中国重新走上统一之路的一种“比较和平的方法”。这种复合国体形式,或许合乎中国国情,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许确实如许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实际上陷入了一个理论误区。因此,反对者也几乎如出一辙从中国国情来立论。
中国国情一个最大的特殊性在于,理论上不会有谁坚定反对自治、联治,但在他们内心深处想着的是“自己治”,而不是“别人治”。那些没有能力扩大地盘的小军阀,则更乐意于抱定“自治”的招牌不放。也就是说,“自治”实际上很可能被操作为“官治”、“军治”,而非“民治”。更何况,当时中国的民众并没有相应的自治能力,还需要长期的培训。这就不可避免发生一个问题,一旦利益冲突,拥有权势的人或集团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的,更遑论帮助民众来参与政治,约束自己。
奉系即是代表,张汉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当奉系还很虚弱时,也曾反对过“武力统一”,但那是因为他羽翼未丰,一旦他以为自己的力量差不多时,也和其他军阀一样,要建立所谓“全国统一”的“合法政府”。这次破开荒召开的所谓“国是会议”,发起国民大会,恢复旧法统,取消南北政府,实现全国统一,其实就是这个目的。
一点儿也不奇怪,新成立的内阁中,奉系取得了除交通、教育、司法委员会主席之外的全部6个席位,切得很大的一块蛋糕。
此届内阁阁员名单如下:行政委员会主席王永江、财经委员会主席潘复、农业委员会主席莫德惠、工业委员会主席刘尚清、教育委员会主席马寅初(无党派)、交通委员会主席孙中山(国民党)、国防委员会主席张作霖(兼)、计划委员会主席张汉卿、司法委员会主席林翔(无党派,林则徐后人)。
国防委员会一共17名委员,名单如下:主席张作霖、副主席孙烈臣、吴俊升、张汉卿(兼人民军总参谋长)、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与孙中山,基本上拥有军权的实力派系才得已进入。委员中来自奉系(人民军)的有:
张作相(改组后的沈阳军区司令)、韩麟春(兰州军区司令)、戢翼翘(武汉军区司令)、于学忠(广州军区司令)、蒋柏里(筹建中的南京军区司令)、汲金纯(济南军区司令)、姜登选(中央卫戍军区司令,兼总政治部主任)、杨宇霆(总装备部长、兼沈阳兵工厂督办)、郭松龄(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因为这些地盘均为人民军占有,所以各派系人民党在这些地盘上的“分封”几乎没有争议。
来自其它派别的有4位:
阎锡山(山西革命军总司令,辖5个师2个混成旅,共11万人),驻所山西;
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共3个师1个混成旅,6万多人)驻所河北廊坊;
孙岳(国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共2个师,3万多人),驻所北京通州;
孙中山(时任中国最大的参政党----国民党的总理。只有此公无兵无权,但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的一员)。
、反抗的思想格外激烈。当1897年德国出兵占领山东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湖南人就在两年自治的经验基础上准备独立。这当然不是分裂,而是准备像梁启超等所期待的那样,以湖南独立为中国将来重建统一积蓄力量,保留一个复兴基地。
湖南独立在1897年没有成为现实,因为清政府鉴于胶州湾事件的巨大影响,在第二年开始了政治改革,是为戊戌维新。戊戌维新为湖南地方自治增添了动力,湖南省内的南学会,就是一个提倡地方自治的政治团体。遗憾的是,湖南地方自治并没有结果。戊戌变法在1898年秋天逆转,湖南地方自治试验也就随着陈宝箴、黄遵宪被解职而烟消云散。
20世纪20年代初,过去的地方自治先锋,又成为“联省自治”运动的领头羊。湖南不仅在1920年11月由省长谭廷闿、师长赵恒惕发表通电,第一个宣布自治,还在1922年元旦正式公布施行湖南宪法。在湖南省的启示下,四川省的刘湘,贵州省的卢焘,广东省的陈炯明,江西省的陈光远,浙江省的卢永祥,陕西省的陈树藩,东北的张作霖,华北的吴佩孚等政治强人,都先后运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治。
不过,我们看到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那就是20年代早期的中国,各地的自治运动风起云涌,而经过几年的折腾,到头来却是中国获得了新的统一,各省依然处于统一中国的范围之内,并没有任何一个省真正从中国分离出去。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区域“忠诚分层”的问题,湖南人忠于湖南,但不会忘情中国,真正愿意一省独立永久脱离中国的毕竟是少数。中国自古以来的自治,都是相对于大中国而言,是统一条件下的治理方式调整,因而自治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按照上世纪20年代的政治逻辑,各省自治必然渐渐进入数省联治。像奉系的崛起就是一个自然的例子,张汉卿的作用其实只是把握了这个走向,让“联省自治”的动作更快更稳健而已。
直到以张汉卿为首的人民党提出了“中国重建统一,重回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三民主义成了国家指导思想,地方自治、地方主义也就重新纳入张汉卿的思想框架中。在这个框架中,中国仍要实行地方自治,只是中央层面之外,直接进入县域,不再让各省成为一个自治体。这显然是避免各省坐大,地方自治演变成地方割据。对张汉卿来说,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绝不允许一个表面的统一,所有地方原先的军事实力派,绝对不允许其握着地方大权。只是他们不再公然宣称要实行联邦制,而是在民族主义的框架下小心翼翼地发展着地方的势力。
从当时中国最直接、最现实的困境来说,联邦制、联省自治、一国多制的政治体制,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各种政治野心家的专擅行为。从消极意义来说,这也是当时实际上陷入分裂状态的中国重新走上统一之路的一种“比较和平的方法”。这种复合国体形式,或许合乎中国国情,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许确实如许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实际上陷入了一个理论误区。因此,反对者也几乎如出一辙从中国国情来立论。
中国国情一个最大的特殊性在于,理论上不会有谁坚定反对自治、联治,但在他们内心深处想着的是“自己治”,而不是“别人治”。那些没有能力扩大地盘的小军阀,则更乐意于抱定“自治”的招牌不放。也就是说,“自治”实际上很可能被操作为“官治”、“军治”,而非“民治”。更何况,当时中国的民众并没有相应的自治能力,还需要长期的培训。这就不可避免发生一个问题,一旦利益冲突,拥有权势的人或集团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的,更遑论帮助民众来参与政治,约束自己。
奉系即是代表,张汉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当奉系还很虚弱时,也曾反对过“武力统一”,但那是因为他羽翼未丰,一旦他以为自己的力量差不多时,也和其他军阀一样,要建立所谓“全国统一”的“合法政府”。这次破开荒召开的所谓“国是会议”,发起国民大会,恢复旧法统,取消南北政府,实现全国统一,其实就是这个目的。
一点儿也不奇怪,新成立的内阁中,奉系取得了除交通、教育、司法委员会主席之外的全部6个席位,切得很大的一块蛋糕。
此届内阁阁员名单如下:行政委员会主席王永江、财经委员会主席潘复、农业委员会主席莫德惠、工业委员会主席刘尚清、教育委员会主席马寅初(无党派)、交通委员会主席孙中山(国民党)、国防委员会主席张作霖(兼)、计划委员会主席张汉卿、司法委员会主席林翔(无党派,林则徐后人)。
国防委员会一共17名委员,名单如下:主席张作霖、副主席孙烈臣、吴俊升、张汉卿(兼人民军总参谋长)、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与孙中山,基本上拥有军权的实力派系才得已进入。委员中来自奉系(人民军)的有:
张作相(改组后的沈阳军区司令)、韩麟春(兰州军区司令)、戢翼翘(武汉军区司令)、于学忠(广州军区司令)、蒋柏里(筹建中的南京军区司令)、汲金纯(济南军区司令)、姜登选(中央卫戍军区司令,兼总政治部主任)、杨宇霆(总装备部长、兼沈阳兵工厂督办)、郭松龄(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因为这些地盘均为人民军占有,所以各派系人民党在这些地盘上的“分封”几乎没有争议。
来自其它派别的有4位:
阎锡山(山西革命军总司令,辖5个师2个混成旅,共11万人),驻所山西;
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共3个师1个混成旅,6万多人)驻所河北廊坊;
孙岳(国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共2个师,3万多人),驻所北京通州;
孙中山(时任中国最大的参政党----国民党的总理。只有此公无兵无权,但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