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hzw.net,陈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季节如此让人留恋,真的意想不到。在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探进窗户,被玻璃过滤得没有了一丝温度,我绻缩在温暖的被窝里,或闭目或睁眼,思考若干关于赖在被窝睡懒觉的理由与好处。这时候我竟然想,做一个农夫其实也挺不错,他们不必像我们城里人这样,为一个懒觉而挑选日子,他们天天都是好日子,可以把懒觉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冬季,或许,只有农夫才能真正品味到冬天的美味
这样想着的时候,就下意识地拉了拉身上盖着的被子。被子吻过我的嘴唇的时刻,我闻到了棉絮的气息,胃里就发出难过的声音,似是对食物的求救,于是不禁偷笑,似乎感觉身上的被子已经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再是温暖的被子,而变成为一块温暖可口的麻糍,既可盖身又可一口口啃噬的新型被子。我这样想象并非身体躺平思维特别活跃之故,而是因为这个季节是麻糍飘香的时节,这个季节偏偏又是人最爱睡懒觉的时节,那么思维自然就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我的曾经深受其教诲的老师们,他们大多已然作古,他们的音容笑貌我已无从捡拾,留下记忆的,竟是他们的一个比喻,一个关于麻糍与被子的绝妙比喻。他们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拿一个冬天里的比喻来训斥冬天里不听话的学生。
这个比喻听起来都香,想起来也美,叫“麻糍被”
冬天了,我们流着鼻涕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已懒得把手伸出来用于翻动课本和握笔写字。老师在夏天的时候已经交待过,上课要把手放到桌子上叠好,要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那时候记忆并不差,可我们还是踏进冬天就忘了夏天。于是脖子上围围巾的老师就停下他的课,那个“麻糍被”的故事就顺着他嘴里的热气喷散出来了。
老师说:“你们听过懒汉的故事没有?”我们笑逐颜开地,以为老师要讲动人的故事了,比如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于是齐声回答:“没有。”老师说:“有个懒汉,家里穷得连棉被也没有,冬天到了,懒汉就做了一张大大的麻糍当被子,他一个冬天懒睡在床上,睡得饿了,就啃一口身上的麻糍。”我们在底下窃窃地笑,心里想这个懒汉可真会想法子。老师接着说:“懒汉啃完嘴边的麻糍,没几天就饿死了。”我们愕然,怎么会这么快就饿死?老师问:“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不敢回答说不知道,尽管我们是真的不知道。老师揭开了老底,说:“这个懒汉懒得出奇,他竟然懒得用手去把那块麻糍被往上拉拉,他啃不到嘴边的麻糍,就睡在麻糍被下饿死了。”说完这话,老师把眼光聚集在那位双手插进衣袋的学生脸蛋上,时间就刹那间停滞不前。我们很快领悟了其中的深意,一个个正襟危坐,成了有手有脚的正常人。
整个冬天,从小学到中学“麻糍被”三个字成了课堂里老师的高频用词,就像夏天里老师用“悬梁刺股”四个字那般频繁与活跃。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围绕麻糍,对老师讲的故事想入非非,比如替这个懒汉惋惜不止,倘是我,如果因懒惰非得饿死,那也需等到把被子般大的麻糍啃完了才饿死;比如我还想象,那么大的一块麻糍盖在身上,饿死是假的,冻死才是真的;比如我又想象,这个懒汉难道就不会尿急
这种想象真是无理,因为前提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虚假的。老师在冬天打这个比喻,让我极怀疑他或她的动机的单纯,麻糍的故事除了教训学生,是不是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在我肚里是早就滋长了,我一直在盘算着,盘算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麻糍呢?这样盘算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糯糍糍了。
我总是敬佩自己小时候的预测很灵验。我常常预测村里快要放电影了,不几日就真的放了场电影,现在我预测村里快要搡麻糍了,不几日村里果真就传出喜讯,说真的要搡麻糍了。
“搡”这个字用在“麻糍”前面是最合适不过了,就像我穿破的衣服再留给弟弟穿,他依然合身那样。所以我们从来不说做麻糍,而习惯于叫搡麻糍。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也这样叫,反正在我们村里,这句土语找到了它最中意的汉字。
搡,其实一贯地被挂在我们农村孩子的嘴巴上,也始终悬挂在大人的口头。除了搡麻糍、搡年糕,会在特定的时节里被人说起,平时我们说得最多的便是“搡拳头”更具体展开的说法便是:搡一记拳头,搡二记拳头,搡三记拳头我真庆幸,这个说法后来竟在贾平凹的“商州初录”里也找到了,那么据此证明,搡拳头一定也是国语。
搡的感觉说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点点爽。
也是在这样的季节,人们对阳光的追求竟到了贪婪和自私的境地。村里人闲得无事可做,就只好走出屋子晒太阳,或蹲,或站,或坐,依靠着一堵沙墙,在那儿一字儿排列,嘴里吐一些有气无力的话出来。我后来读书读到鲁迅小说笔下的阿q、王胡也在这样的季节里晒太阳,所不同的是,阿q更会见机行事,他会一边捉虱子一边晒太阳。而我们村里人大体是说一些电影里的情节,或者道听途说的笑话。这样的场面真是其乐融融的,问题往往出在孩子们身上,他们不像阿q王胡那样比虱子大小,他们是为了争夺自已眼前那一米阳光的权利。因为有人挡住了自己正独享的温柔的阳光,便口出脏话,继... -->>
这个季节如此让人留恋,真的意想不到。在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探进窗户,被玻璃过滤得没有了一丝温度,我绻缩在温暖的被窝里,或闭目或睁眼,思考若干关于赖在被窝睡懒觉的理由与好处。这时候我竟然想,做一个农夫其实也挺不错,他们不必像我们城里人这样,为一个懒觉而挑选日子,他们天天都是好日子,可以把懒觉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冬季,或许,只有农夫才能真正品味到冬天的美味
这样想着的时候,就下意识地拉了拉身上盖着的被子。被子吻过我的嘴唇的时刻,我闻到了棉絮的气息,胃里就发出难过的声音,似是对食物的求救,于是不禁偷笑,似乎感觉身上的被子已经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再是温暖的被子,而变成为一块温暖可口的麻糍,既可盖身又可一口口啃噬的新型被子。我这样想象并非身体躺平思维特别活跃之故,而是因为这个季节是麻糍飘香的时节,这个季节偏偏又是人最爱睡懒觉的时节,那么思维自然就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我的曾经深受其教诲的老师们,他们大多已然作古,他们的音容笑貌我已无从捡拾,留下记忆的,竟是他们的一个比喻,一个关于麻糍与被子的绝妙比喻。他们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拿一个冬天里的比喻来训斥冬天里不听话的学生。
这个比喻听起来都香,想起来也美,叫“麻糍被”
冬天了,我们流着鼻涕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已懒得把手伸出来用于翻动课本和握笔写字。老师在夏天的时候已经交待过,上课要把手放到桌子上叠好,要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那时候记忆并不差,可我们还是踏进冬天就忘了夏天。于是脖子上围围巾的老师就停下他的课,那个“麻糍被”的故事就顺着他嘴里的热气喷散出来了。
老师说:“你们听过懒汉的故事没有?”我们笑逐颜开地,以为老师要讲动人的故事了,比如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于是齐声回答:“没有。”老师说:“有个懒汉,家里穷得连棉被也没有,冬天到了,懒汉就做了一张大大的麻糍当被子,他一个冬天懒睡在床上,睡得饿了,就啃一口身上的麻糍。”我们在底下窃窃地笑,心里想这个懒汉可真会想法子。老师接着说:“懒汉啃完嘴边的麻糍,没几天就饿死了。”我们愕然,怎么会这么快就饿死?老师问:“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不敢回答说不知道,尽管我们是真的不知道。老师揭开了老底,说:“这个懒汉懒得出奇,他竟然懒得用手去把那块麻糍被往上拉拉,他啃不到嘴边的麻糍,就睡在麻糍被下饿死了。”说完这话,老师把眼光聚集在那位双手插进衣袋的学生脸蛋上,时间就刹那间停滞不前。我们很快领悟了其中的深意,一个个正襟危坐,成了有手有脚的正常人。
整个冬天,从小学到中学“麻糍被”三个字成了课堂里老师的高频用词,就像夏天里老师用“悬梁刺股”四个字那般频繁与活跃。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围绕麻糍,对老师讲的故事想入非非,比如替这个懒汉惋惜不止,倘是我,如果因懒惰非得饿死,那也需等到把被子般大的麻糍啃完了才饿死;比如我还想象,那么大的一块麻糍盖在身上,饿死是假的,冻死才是真的;比如我又想象,这个懒汉难道就不会尿急
这种想象真是无理,因为前提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虚假的。老师在冬天打这个比喻,让我极怀疑他或她的动机的单纯,麻糍的故事除了教训学生,是不是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在我肚里是早就滋长了,我一直在盘算着,盘算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麻糍呢?这样盘算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糯糍糍了。
我总是敬佩自己小时候的预测很灵验。我常常预测村里快要放电影了,不几日就真的放了场电影,现在我预测村里快要搡麻糍了,不几日村里果真就传出喜讯,说真的要搡麻糍了。
“搡”这个字用在“麻糍”前面是最合适不过了,就像我穿破的衣服再留给弟弟穿,他依然合身那样。所以我们从来不说做麻糍,而习惯于叫搡麻糍。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也这样叫,反正在我们村里,这句土语找到了它最中意的汉字。
搡,其实一贯地被挂在我们农村孩子的嘴巴上,也始终悬挂在大人的口头。除了搡麻糍、搡年糕,会在特定的时节里被人说起,平时我们说得最多的便是“搡拳头”更具体展开的说法便是:搡一记拳头,搡二记拳头,搡三记拳头我真庆幸,这个说法后来竟在贾平凹的“商州初录”里也找到了,那么据此证明,搡拳头一定也是国语。
搡的感觉说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点点爽。
也是在这样的季节,人们对阳光的追求竟到了贪婪和自私的境地。村里人闲得无事可做,就只好走出屋子晒太阳,或蹲,或站,或坐,依靠着一堵沙墙,在那儿一字儿排列,嘴里吐一些有气无力的话出来。我后来读书读到鲁迅小说笔下的阿q、王胡也在这样的季节里晒太阳,所不同的是,阿q更会见机行事,他会一边捉虱子一边晒太阳。而我们村里人大体是说一些电影里的情节,或者道听途说的笑话。这样的场面真是其乐融融的,问题往往出在孩子们身上,他们不像阿q王胡那样比虱子大小,他们是为了争夺自已眼前那一米阳光的权利。因为有人挡住了自己正独享的温柔的阳光,便口出脏话,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