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海上马车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的思想工作,全团使尽全力的气势压倒了敌军的抵抗意志。
战斗结束后,门罗等一千三百余人被俘,死伤两百余人,其余落荒而逃,战后统计失踪三百多人。而358团仅仅只有一人阵亡,不到十人受伤,大获全胜。
作为中英军队之间的第一场战斗,卢顿之战竟然如此简单,令古今军事家们无从理解。偏偏还有戏剧化的一幕,指挥官门罗竟然命令身边的士兵缴了附近抵抗中的苏格兰士兵的武器,并要求他们直接向中华帝国军队投降。
事后门罗在苏格兰的军事法庭上的辩解竟然是苏格兰没有向中华帝国正式宣战,不希望苏格兰和中华帝国交恶,偏偏苏格兰军事法庭认可了门罗的解释,无罪开释。
卢顿之战过后,汉密尔顿将军指挥的苏格兰四千余人的军队顿时停止了前进。不知道内情的他,以为能够全歼门罗的两千士兵绝非少量的中华帝国军队。和门罗的思想几乎差不多,汉密尔顿将军对于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表示不满,但是在没有得到苏格兰议会批准之前,他不敢和中华帝国军队开战,防止战事扩大。
汉密尔顿的军队停止了前进,就地寻找了易守地势,组织防御。
克伦威尔攻占了纽波利之后,才得知苏格兰军队不可能到底会师地点了。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使得克伦威尔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此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已经属于孤军深入。他的部队大多数都是新兵,显然无法跟精锐的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相比,权衡利弊。克伦威尔立即率五千人的部队挥师北上,试图避开中华帝国的军队,安全退回苏格兰,或者跟汉密尔顿的军队汇合。
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行军。克伦威尔在行军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袜磨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他们是为正义事业而战,为反对专制王权而战。
但是知道内情的军官们却是明白,中华帝国直接军事干预了,第二次内战的前景悲观。这点从克伦威尔听到中华帝国军队的那一刻就清楚了,因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克伦威尔还没有敢和中华帝国军队正面交战的胆量。
他们冒雨前进,从广漠荒凉的威尔士草原来到满布矿坑的北部山区。在克伦威尔逃窜的同时,李自成并未选择出击,而是令主力休整隐藏目标,派出侦察骑兵盯着克伦威尔的动态,准备在他最疲惫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7月27日,英国国王军四处平叛成功,陆续返回。查理一世立刻命令国王军继续北伐苏格兰,配合中华帝国干涉军包围叛军,并一举占领苏格兰。
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与此同时,苏格兰议会的命令也下达了,命令汉密尔顿立即将军队带回苏格兰,放弃进攻英格兰的计划。
军事被政治如此摆布,令汉密尔顿十分恼火,但是却不得不服从命令。
汉密尔顿率军后撤,令克伦威尔明白这次战争失败了。于是剩下的时间里,克伦威尔只考虑如何逃出国王军的包围圈。
8日,克伦威尔率军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三天后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另一支议会军残余兰伯特所部会师,两军会合后,革命军总人数达到六千余人。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358团由北部地区突袭苏格兰境内。由于苏格兰议会的优柔寡断和摇摆不定,导致苏格兰军队不知道如何面对中华帝国的军队,只好放弃城池,连连后撤。
各地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后撤,并同汉密尔顿的军队不断汇合。由于部队行动迟缓,最后超过2万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尔河谷,南北伸展约十五六英里。
克伦威尔眼瞅着中华帝国的军队追击而至,一旦被纠缠住,后面的国王军将会彻底打垮他们。于是,克伦威尔提议发动反攻,赶走李自成所部。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执行苏格兰议会的不抵抗政策,直接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
8月17日,李自成率领358团首先向克伦威尔部发起猛攻。克伦威尔率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同时请求汉密尔顿增援。但汉密尔顿的援军迟迟未到。
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克伦威尔的军队终于在中华帝国的炮火下低头,六千余人的阵型,愣是被中华帝国的一个炮兵营给打垮了。接着,李自成亲率骑兵联对发起冲锋,将克伦威尔军队击溃。
克伦威尔被打败,李自成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当时苏格兰军正在匆匆抢渡里布尔河,多数人已经过河,只有汉密尔顿率两团步兵、几营骑兵在河右岸掩护。李自成立即率兵跟在克伦威尔溃兵之后,借机会靠近苏格兰军队,顿时将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李自成继续渡河追击。
次日早晨,国王军陆续抵达,李自成没有后顾之忧,为了展示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军事战斗力,李自成率军继续追击苏格兰军。
下午,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已成惊弓之鸟的苏格兰军队见到中华帝国的骑兵追来,顿时手忙脚乱。李自成抓住战机,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其后卫部队切成数段,分而歼之。
358团连战皆捷,士气大振。高机动性的中华帝国军队在这一刻发挥的淋漓尽致,李自成于19日又继续穷追敌军。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苏格兰议会一会儿主战,一会儿避战,一会儿消极抗战,苏格兰军队这种懦弱的影响,连战皆败,军心混乱,无心恋战。
汉密尔顿率部退至沃林顿附近时,企图依托一条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杀个回马枪,争取多一些时间撤退。于是李自成同汉密尔顿双方进行了中华帝国干涉英国内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
结果,中华帝国军队夺取了山隘,随后又夺占了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陷入一片混乱,超过九千苏格兰军人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李自成投降。至此,苏格兰军和克伦威尔叛军主力被全歼。
三天后,李自成率军直捣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苏格兰议会宣布投降。拥有八千人防御的爱丁堡竟然向李自成不足一个营的四百多人的军队投降,成为英国军史上的难堪一笔。
九月四日,李自成押解克伦威尔返回伦敦,受到查理一世的隆重欢迎。李自成等一百多位军官被授予英格兰王国一等国王勋章,所有参战士兵被授予英格兰勇士勋章,所有阵亡的一百三十七名中华帝国士兵被授予皇室勋章,并在伦敦王宫外修建一座中华帝国将士纪念碑,这一百三十七名将士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
随后,李自成率领358团返回怀特岛驻地。而英王查理一世则同英格兰议会、苏格兰议会,以及全英国剩下的新贵族们进行谈判。由于内战严重消耗了英国国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查理一世背负着中华帝国连本带息高达三亿银元的贷款无法偿还,使得查理一世不得不放弃屠杀残余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
最终新贵族们选择了屈服,除了他们的军事斗争太弱小之外,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摇摆不定,使得他们接受了英王的统治。
作为代价,新贵族们除了向查理一世提供三百万英镑(合龙币1200万银元)的赔偿之外,还将所有罪责统统加到了克伦威尔的头上。
这样,克伦威尔便成了替罪羊。
在长老派这边,查理一世同样不买账。由于中华帝国政府公开对查理一世的支持,使得查理一世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同时,中华帝国成为英国最大的债主,在经济上开始严重影响英国的经济走向,英国贵族阶层的利益需要组建一个亲华的集团,这样就不得不支持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于是控制了内阁和议会,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国王,君权神授彻底实现。
九月十日,查理一世获得议会批准,确定了王权的绝对统治地位,议会成为了只对国王负责的工具。
三天后,议会以叛国罪将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于是,克伦威尔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替罪羊。立时六年余的英国内战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失败,从此英国走上了长达两百年的封建专制时代。
而中华帝国在英国内战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实力,使得英国国内涌现出大批崇尚中华帝国的政客和国民,这一切渐渐的影响着英国上下,进而影响整个欧洲,中华帝国成功的在欧洲人心中烙上了一个深深的痕迹,为将来干涉欧洲事务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大的思想工作,全团使尽全力的气势压倒了敌军的抵抗意志。
战斗结束后,门罗等一千三百余人被俘,死伤两百余人,其余落荒而逃,战后统计失踪三百多人。而358团仅仅只有一人阵亡,不到十人受伤,大获全胜。
作为中英军队之间的第一场战斗,卢顿之战竟然如此简单,令古今军事家们无从理解。偏偏还有戏剧化的一幕,指挥官门罗竟然命令身边的士兵缴了附近抵抗中的苏格兰士兵的武器,并要求他们直接向中华帝国军队投降。
事后门罗在苏格兰的军事法庭上的辩解竟然是苏格兰没有向中华帝国正式宣战,不希望苏格兰和中华帝国交恶,偏偏苏格兰军事法庭认可了门罗的解释,无罪开释。
卢顿之战过后,汉密尔顿将军指挥的苏格兰四千余人的军队顿时停止了前进。不知道内情的他,以为能够全歼门罗的两千士兵绝非少量的中华帝国军队。和门罗的思想几乎差不多,汉密尔顿将军对于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表示不满,但是在没有得到苏格兰议会批准之前,他不敢和中华帝国军队开战,防止战事扩大。
汉密尔顿的军队停止了前进,就地寻找了易守地势,组织防御。
克伦威尔攻占了纽波利之后,才得知苏格兰军队不可能到底会师地点了。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使得克伦威尔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此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已经属于孤军深入。他的部队大多数都是新兵,显然无法跟精锐的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相比,权衡利弊。克伦威尔立即率五千人的部队挥师北上,试图避开中华帝国的军队,安全退回苏格兰,或者跟汉密尔顿的军队汇合。
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行军。克伦威尔在行军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袜磨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他们是为正义事业而战,为反对专制王权而战。
但是知道内情的军官们却是明白,中华帝国直接军事干预了,第二次内战的前景悲观。这点从克伦威尔听到中华帝国军队的那一刻就清楚了,因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克伦威尔还没有敢和中华帝国军队正面交战的胆量。
他们冒雨前进,从广漠荒凉的威尔士草原来到满布矿坑的北部山区。在克伦威尔逃窜的同时,李自成并未选择出击,而是令主力休整隐藏目标,派出侦察骑兵盯着克伦威尔的动态,准备在他最疲惫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7月27日,英国国王军四处平叛成功,陆续返回。查理一世立刻命令国王军继续北伐苏格兰,配合中华帝国干涉军包围叛军,并一举占领苏格兰。
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与此同时,苏格兰议会的命令也下达了,命令汉密尔顿立即将军队带回苏格兰,放弃进攻英格兰的计划。
军事被政治如此摆布,令汉密尔顿十分恼火,但是却不得不服从命令。
汉密尔顿率军后撤,令克伦威尔明白这次战争失败了。于是剩下的时间里,克伦威尔只考虑如何逃出国王军的包围圈。
8日,克伦威尔率军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三天后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另一支议会军残余兰伯特所部会师,两军会合后,革命军总人数达到六千余人。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358团由北部地区突袭苏格兰境内。由于苏格兰议会的优柔寡断和摇摆不定,导致苏格兰军队不知道如何面对中华帝国的军队,只好放弃城池,连连后撤。
各地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后撤,并同汉密尔顿的军队不断汇合。由于部队行动迟缓,最后超过2万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尔河谷,南北伸展约十五六英里。
克伦威尔眼瞅着中华帝国的军队追击而至,一旦被纠缠住,后面的国王军将会彻底打垮他们。于是,克伦威尔提议发动反攻,赶走李自成所部。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执行苏格兰议会的不抵抗政策,直接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
8月17日,李自成率领358团首先向克伦威尔部发起猛攻。克伦威尔率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同时请求汉密尔顿增援。但汉密尔顿的援军迟迟未到。
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克伦威尔的军队终于在中华帝国的炮火下低头,六千余人的阵型,愣是被中华帝国的一个炮兵营给打垮了。接着,李自成亲率骑兵联对发起冲锋,将克伦威尔军队击溃。
克伦威尔被打败,李自成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当时苏格兰军正在匆匆抢渡里布尔河,多数人已经过河,只有汉密尔顿率两团步兵、几营骑兵在河右岸掩护。李自成立即率兵跟在克伦威尔溃兵之后,借机会靠近苏格兰军队,顿时将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李自成继续渡河追击。
次日早晨,国王军陆续抵达,李自成没有后顾之忧,为了展示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军事战斗力,李自成率军继续追击苏格兰军。
下午,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已成惊弓之鸟的苏格兰军队见到中华帝国的骑兵追来,顿时手忙脚乱。李自成抓住战机,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其后卫部队切成数段,分而歼之。
358团连战皆捷,士气大振。高机动性的中华帝国军队在这一刻发挥的淋漓尽致,李自成于19日又继续穷追敌军。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苏格兰议会一会儿主战,一会儿避战,一会儿消极抗战,苏格兰军队这种懦弱的影响,连战皆败,军心混乱,无心恋战。
汉密尔顿率部退至沃林顿附近时,企图依托一条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杀个回马枪,争取多一些时间撤退。于是李自成同汉密尔顿双方进行了中华帝国干涉英国内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
结果,中华帝国军队夺取了山隘,随后又夺占了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陷入一片混乱,超过九千苏格兰军人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李自成投降。至此,苏格兰军和克伦威尔叛军主力被全歼。
三天后,李自成率军直捣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苏格兰议会宣布投降。拥有八千人防御的爱丁堡竟然向李自成不足一个营的四百多人的军队投降,成为英国军史上的难堪一笔。
九月四日,李自成押解克伦威尔返回伦敦,受到查理一世的隆重欢迎。李自成等一百多位军官被授予英格兰王国一等国王勋章,所有参战士兵被授予英格兰勇士勋章,所有阵亡的一百三十七名中华帝国士兵被授予皇室勋章,并在伦敦王宫外修建一座中华帝国将士纪念碑,这一百三十七名将士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
随后,李自成率领358团返回怀特岛驻地。而英王查理一世则同英格兰议会、苏格兰议会,以及全英国剩下的新贵族们进行谈判。由于内战严重消耗了英国国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查理一世背负着中华帝国连本带息高达三亿银元的贷款无法偿还,使得查理一世不得不放弃屠杀残余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
最终新贵族们选择了屈服,除了他们的军事斗争太弱小之外,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摇摆不定,使得他们接受了英王的统治。
作为代价,新贵族们除了向查理一世提供三百万英镑(合龙币1200万银元)的赔偿之外,还将所有罪责统统加到了克伦威尔的头上。
这样,克伦威尔便成了替罪羊。
在长老派这边,查理一世同样不买账。由于中华帝国政府公开对查理一世的支持,使得查理一世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同时,中华帝国成为英国最大的债主,在经济上开始严重影响英国的经济走向,英国贵族阶层的利益需要组建一个亲华的集团,这样就不得不支持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于是控制了内阁和议会,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国王,君权神授彻底实现。
九月十日,查理一世获得议会批准,确定了王权的绝对统治地位,议会成为了只对国王负责的工具。
三天后,议会以叛国罪将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于是,克伦威尔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替罪羊。立时六年余的英国内战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失败,从此英国走上了长达两百年的封建专制时代。
而中华帝国在英国内战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实力,使得英国国内涌现出大批崇尚中华帝国的政客和国民,这一切渐渐的影响着英国上下,进而影响整个欧洲,中华帝国成功的在欧洲人心中烙上了一个深深的痕迹,为将来干涉欧洲事务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