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瑕不掩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边关,泛指两国的边境关隘所在,而此时,则成了卫城鲁城的所在。
三年的仗没有白打,凉国近十年的准备也不是空话,从一开始打得太康措手不及,到后来的屡有奇谋,边关的局势虽然时好时坏,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太康的边域再也没有推到卫城和鲁城之前,小半个西州一直都攥在了凉国的手中。
朝中虽然说了要议和,却是秘密的,只是遣了来使悄悄告诉了在西州的大将,也就是周俊毅将军,还有一个莫语小将军。
卫城的失守和再次夺回卫城被当作了一个诱敌之计上报军功,周纯早就忘记了这个当年的替身皇帝,见了军功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牵制周俊毅的好人选,可以培养成自己的亲信,便给了个“将军”的任命,只是大家叫成了习惯,所以总是用“周将军”来叫周俊毅,用“小将军”来叫莫语。
周俊毅是纯然把莫语当作了弟弟来喜欢,所以没有觉得不高兴,反而为之欣喜,自己二十岁才被封为将军,而他不过十九岁就成了将军,还真是后生可畏。
至于莫语,更是没有争夺兵权的意思,他对那个皇帝谈不上厌恶恼恨,却也没有什么好感,若是一定要排一个亲疏远近,子瑜自然是第一位,第二位的则是教导过他的苏木青,第三便是救了他的周五,周俊毅可以排在第四,至于那个皇帝周纯,恐怕要排完了虎踞军才轮得到他。
远在昭义的周纯自然不知道这些,还自以为得计地给了莫语一份密令,言辞十分考究,含义却不过一个,让他掣肘周俊毅罢了。
议和这种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不会让自己的亲信上前丢人,周纯直接给了周俊毅一道圣旨,让他协助子瑜办好议和这件大事,还要注意保密,不要引起局势动乱,对外统一说暂时休战,欺骗一下那些好斗的书生意气,也保全了太康的面子。
至于能够瞒多久,倒不在周纯的考虑之中,他需要腾出人手来收拾作乱的城主,尤其是那个秋城主,对方已经俨然有了小朝廷的意思,网罗了一批才子学士为之卖命,文斗尚且有程知秋对战郑有志,武斗,就要看大军什么时候能够班师回朝了。
议和的地点设在了卫城前面,早在一个月前两边儿就开始接洽议和事宜了。
凉国此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们的小皇子悄然回朝,局势愈发动荡不安,偏巧,在验证了小皇子的血脉的确是皇家血脉之后,皇帝就驾崩了,按理说,应该是小皇子继承皇位,可是剩下的那三个王爷哪一个没有些私心?
名正言顺不能够登上皇位,那么何妨以武力威逼?可偏偏,打仗的时候太积极,大军都被调到了边关,既不甘心到嘴的肥肉飞了,却也不甘心身后的宝座没了,两相为难之下,太康想要割地议和无疑是个好消息。
凉国皇帝虽然老迈,却并不昏庸,他给自己的亲子留下了一部分军权,还有一些亲信暗卫,更有早就选好的忠臣扶植,只要这个皇子不是太愚笨,凉国的基业还是可以坐稳的。
如此一来,想要篡位的王爷就更要多方准备才能够动手,处理完老皇帝的丧事之后,表面上都是风平浪静的凉国波涛暗涌,就等待着新皇登基时候的最后一击。
按照惯例,皇帝驾崩,新皇需要守孝一个月才能够登基,这期间,新皇虽然可以代理朝政,却不能够擅动兵戈,还要素服素食,并作出种种宽减刑罚的仁爱之举。
太康于此时议和,对于两国倒是都有好处。无论新皇是谁,一旦上台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朝中的异己,没有能力侵占他国,即便是为了做出温厚宽仁的模样,也会暂停金戈,给太康喘息的良机。
所以,这次的议和可以说是天从人愿,顺风顺水,双方都愿意促成,具体所谈的就是条件问题罢了。
不同于上次因为过冬而暂时停战的协定,这次议和早已放出风声来说要割地,也就是重新划定疆域,对凉国来说,也算是新年之喜了,说得好听了,也有些“新皇登基,万事开泰”的意思。
长年累月驻守在边关征战不停的凉国将士也为之欣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回家了,至于太康这边儿,欢喜的则是那些从昭义派来的大军,沮丧的则是虎踞军。
昭义的大军是从附近军镇中抽调出来的人马,临时训练了一段时间,却到底比不上经常有厮杀的虎踞军,打起仗来,丢盔弃甲狼狈奔回的也是大有人在,更有些则十分不耻地当了逃兵,此时听到议和,知道议和以后就能够回去,喜极而泣的多是昭义大军中人。
他们虽然经过了战火的考验,经历过了生死,到底还是习惯了昭义那种醉生梦死的舒适生活,来这里是君命所使,迫不得已,打仗更是因为军法严明,擅逃者死,也是为了战后能够有的殊荣才硬撑着扛到现在,至于议和要不要割地,要不要付出财帛就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了,只是纯然为能够回家而欣喜。
“一群贪生怕死的小人!”看到那些面露喜色的军士,周三很不忿地吐了一口唾液,鄙视地看了一眼身边那个同样欢喜的城辅。
这个城辅是鲁城的城辅,在发现城主投敌之后,他很没有骨气躲藏在西城妓户之中,一直藏到虎踞军进城找到他为止,当时把那个抖抖索索的人从被窝里拉出来... -->>
边关,泛指两国的边境关隘所在,而此时,则成了卫城鲁城的所在。
三年的仗没有白打,凉国近十年的准备也不是空话,从一开始打得太康措手不及,到后来的屡有奇谋,边关的局势虽然时好时坏,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太康的边域再也没有推到卫城和鲁城之前,小半个西州一直都攥在了凉国的手中。
朝中虽然说了要议和,却是秘密的,只是遣了来使悄悄告诉了在西州的大将,也就是周俊毅将军,还有一个莫语小将军。
卫城的失守和再次夺回卫城被当作了一个诱敌之计上报军功,周纯早就忘记了这个当年的替身皇帝,见了军功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牵制周俊毅的好人选,可以培养成自己的亲信,便给了个“将军”的任命,只是大家叫成了习惯,所以总是用“周将军”来叫周俊毅,用“小将军”来叫莫语。
周俊毅是纯然把莫语当作了弟弟来喜欢,所以没有觉得不高兴,反而为之欣喜,自己二十岁才被封为将军,而他不过十九岁就成了将军,还真是后生可畏。
至于莫语,更是没有争夺兵权的意思,他对那个皇帝谈不上厌恶恼恨,却也没有什么好感,若是一定要排一个亲疏远近,子瑜自然是第一位,第二位的则是教导过他的苏木青,第三便是救了他的周五,周俊毅可以排在第四,至于那个皇帝周纯,恐怕要排完了虎踞军才轮得到他。
远在昭义的周纯自然不知道这些,还自以为得计地给了莫语一份密令,言辞十分考究,含义却不过一个,让他掣肘周俊毅罢了。
议和这种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不会让自己的亲信上前丢人,周纯直接给了周俊毅一道圣旨,让他协助子瑜办好议和这件大事,还要注意保密,不要引起局势动乱,对外统一说暂时休战,欺骗一下那些好斗的书生意气,也保全了太康的面子。
至于能够瞒多久,倒不在周纯的考虑之中,他需要腾出人手来收拾作乱的城主,尤其是那个秋城主,对方已经俨然有了小朝廷的意思,网罗了一批才子学士为之卖命,文斗尚且有程知秋对战郑有志,武斗,就要看大军什么时候能够班师回朝了。
议和的地点设在了卫城前面,早在一个月前两边儿就开始接洽议和事宜了。
凉国此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们的小皇子悄然回朝,局势愈发动荡不安,偏巧,在验证了小皇子的血脉的确是皇家血脉之后,皇帝就驾崩了,按理说,应该是小皇子继承皇位,可是剩下的那三个王爷哪一个没有些私心?
名正言顺不能够登上皇位,那么何妨以武力威逼?可偏偏,打仗的时候太积极,大军都被调到了边关,既不甘心到嘴的肥肉飞了,却也不甘心身后的宝座没了,两相为难之下,太康想要割地议和无疑是个好消息。
凉国皇帝虽然老迈,却并不昏庸,他给自己的亲子留下了一部分军权,还有一些亲信暗卫,更有早就选好的忠臣扶植,只要这个皇子不是太愚笨,凉国的基业还是可以坐稳的。
如此一来,想要篡位的王爷就更要多方准备才能够动手,处理完老皇帝的丧事之后,表面上都是风平浪静的凉国波涛暗涌,就等待着新皇登基时候的最后一击。
按照惯例,皇帝驾崩,新皇需要守孝一个月才能够登基,这期间,新皇虽然可以代理朝政,却不能够擅动兵戈,还要素服素食,并作出种种宽减刑罚的仁爱之举。
太康于此时议和,对于两国倒是都有好处。无论新皇是谁,一旦上台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朝中的异己,没有能力侵占他国,即便是为了做出温厚宽仁的模样,也会暂停金戈,给太康喘息的良机。
所以,这次的议和可以说是天从人愿,顺风顺水,双方都愿意促成,具体所谈的就是条件问题罢了。
不同于上次因为过冬而暂时停战的协定,这次议和早已放出风声来说要割地,也就是重新划定疆域,对凉国来说,也算是新年之喜了,说得好听了,也有些“新皇登基,万事开泰”的意思。
长年累月驻守在边关征战不停的凉国将士也为之欣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回家了,至于太康这边儿,欢喜的则是那些从昭义派来的大军,沮丧的则是虎踞军。
昭义的大军是从附近军镇中抽调出来的人马,临时训练了一段时间,却到底比不上经常有厮杀的虎踞军,打起仗来,丢盔弃甲狼狈奔回的也是大有人在,更有些则十分不耻地当了逃兵,此时听到议和,知道议和以后就能够回去,喜极而泣的多是昭义大军中人。
他们虽然经过了战火的考验,经历过了生死,到底还是习惯了昭义那种醉生梦死的舒适生活,来这里是君命所使,迫不得已,打仗更是因为军法严明,擅逃者死,也是为了战后能够有的殊荣才硬撑着扛到现在,至于议和要不要割地,要不要付出财帛就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了,只是纯然为能够回家而欣喜。
“一群贪生怕死的小人!”看到那些面露喜色的军士,周三很不忿地吐了一口唾液,鄙视地看了一眼身边那个同样欢喜的城辅。
这个城辅是鲁城的城辅,在发现城主投敌之后,他很没有骨气躲藏在西城妓户之中,一直藏到虎踞军进城找到他为止,当时把那个抖抖索索的人从被窝里拉出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