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hzw.net,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配合,以三段排枪对抗敌军前军先锋,而后迅速换阵,火枪兵退至后方,长枪兵顶上。
只要火枪兵能承受住二十步才能射击的压力,那不管是蒙古骑兵还是明军骑兵,他们的兵锋都将在三轮排枪过后被顿挫,而这个时候就是吉林卫长枪兵冲锋的时候。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前排士兵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要求极高。
蒙古人的弓箭是很歹毒,但随着重甲时代到来,骑射已经演变为了抵近面突,而后回转本阵,积蓄马力后再度面突。
抵近面突的打法,对骑兵来说也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力,正常标准下是二十步面突后绕行撤退,部分精锐可以达到十五步乃至十步,但现实中大部分蒙古骑兵只敢在三十步的距离面突,只有装备最精良的敢进入二十步。
朱高煦运气很差,如果不出意外,他日后遇到的明军骑兵都将是能抵近十余步面突的精锐。
另外这个时代的火门枪破甲能力也只有十余步,因此明军的火铳手在北伐时并不能很好的击垮成编制的蒙古骑兵,只能在长枪兵后打打下手。
洪武年间的火铳对付蒙古骑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付明军骑兵了。
因此朱高煦必要弄出火绳枪,在军队三十步以内的距离构建出一道弹幕。
火绳枪对重甲兵的有效射程是很感人,但还没有感人到三十步以内无法击倒敌人的程度,更何况朱高煦的要求还是极为苛刻的二十步。
想到这里,朱高煦的目光往城下扫去。
在那里,等待他的兵卒们正人手一杆丈四长枪,只可惜他们的肩头没有火绳枪,不然他们便是朱高煦心中最佳的‘靖难渤海军’了。
“得快些解决火绳枪和火炮的问题……”
朱高煦暗叹一声,随后转头对林粟道:“当下煤炭、铁锭的产量如何?”
虽说亦失哈才是吉林城的大管家,但林粟负责三个工场的马队和护卫工作,这些工场的情况他也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他没有令朱高煦失望,而是不假思索道:“铁锭日产二百余斤,煤炭日产两千斤。”
两个月的读书写字让林粟多了些沉稳,见状朱高煦也下了城墙,与他在堡内走了几圈。
他指出部分地方的不足,然后又看了看粮仓之中的粮食是否足够。
在确定一切都没有问题过后,他才招呼林粟准备回吉林城。
在回去时,林粟他们搬运着段时间打造好的甲片、头盔和铁锅,朱高煦从铁匠师傅手中接过了账本,这才发现他们在短短半个月里就打造了八万多甲片和一百五十个笠形盔,五百口铁锅。
这些甲片带回吉林城,存放到冬季由健妇们编制后,起码能编出一百五十套甲胄。
算下来,炼铁场每天能打造十套甲片。
依照这个速度,等到九月初,他们起码能打造出九百套甲胄,尽管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但有备无患,而且秋收突袭西阳哈后肯定会有不少甲胄破损,有甲片在吉林城也好修补。
简单擦了擦手,朱高煦便带着林粟与满载而归的马队返回了吉林城。
从石堡到吉林城没有到矿场那么遥远,只有不过十五里路,差不多两个时辰就能赶到。
这一路上,朱高煦欣赏了这个时代的东北山林,几乎随处可见那种数人才能合抱的树木。
林中,许多傻狍子傻乎乎的看着朱高煦他们,那赶路的兵卒也不嫌弃,纷纷张弓搭箭。
只是两个时辰的路程,他们就收获了两头傻狍子。
待走出树林,眼前一幕豁然开朗……
在前方的土路两侧,曾经那种泥泞的淤地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灰白色的水渠,以及紧邻水渠的一块块稻田。
这些稻田中种满了江南的粳稻,而这也是吉林城的新产物。
明代江南粳稻亩产在三石左右,但成熟周期和后世东北水稻一样,都是五个月左右。
这个时代的东北,一年之中属于温期的月份只有五月初到九月中旬,不足四个半月,因此江南粳稻是否能长成朱高煦十分好奇,为此专门开了十亩的试验田。
在朱高煦看来,哪怕这十亩田中只有一亩水稻适应了东北的环境,对于他来说也是值得的。
唐宋时期的吉林都能种植水稻,哪怕明代比唐宋的平均气温降低了两度,却也不可能说根本无法种植水稻。
从他往前世隔壁农业单位学来的知识,平均气温下降一度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一到一成半,但只要人工照顾好,作物依旧还是可以存活的。
所以他想试试看,在如今的吉林到底能不能种植水稻,即便不能,他就不相信他不能培育出耐寒品种。
日本和韩国人都能做成的事情,没有理由他做不成。
如今这批水稻只是他尝试性播种,如果到九月中旬吃不了,那他就会效仿后世“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种植水稻。
他已经让人在城中开辟了试验田,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塑料布来给他来建造温室,但汉人也有类似的温室手段。
西汉时期,太官园已经掌握了在冬天利用“温室”培育反季节蔬菜的技术。
他们建起密闭的“温室”,全天不间断地利用“蕴火”来升高室内温度,培育了包括韭菜在内的最早的“大棚蔬菜”。
到了北魏时期这项技术被改进,人们开始利用地窖燃火升温的方法进行冬季反季节蔬菜种植。
这技术传承到唐代后,人们利用温泉水创造适合的温度来种植各种反季蔬果。
在宋代,除了栽种反季节蔬菜,人们还会用温室来培育反季节鲜花,而元代则进一步改进,汉人开始利用“马粪”中的微生物繁殖、分解、发酵时产生的热量来为温室增温。
相较于之前的“燃火增温”,“马粪增温”的方式更加简单易行。
不过以上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的成本都不算低,所以朱高煦想出了简易版的温室育苗办法,不过这得等到明年三月份才能实验。
想到这里,他翻身下马,亲自到了稻田间去查看水稻情况。
由于正值盛夏,水稻的长势还算不错,唯一的瑕疵就是比起同季节的江南水稻,它们太过细小了。
“殿下,这么看的话,恐怕撑不到成熟就得提前收获了。”
林粟在南京有自己的田地,虽然他是租给别人耕种,自己收取租子,但他自己也同样会种地。
如今这十亩试验田里的水稻在他看来,颇有一种病恹恹的感觉。
“先试试,如果不行,再试试我的其它办法。”
朱高煦望着这十亩水稻,眉头紧皱的回答,随后才不舍的回到了土路上,将目光放到了四周的田地中。
在四周的熟田里,小麦与蜀黍长势喜人,虽然也不如在中原时强壮,但起码比这十亩水稻强壮多了。
望向远处,朱高煦可以看到远处炮台山下正热火朝天,数千健妇驾驭耕牛和挽马在翻耕荒地,将隐藏在荒地中的石头逐个清理。
相比来时,吉林城的耕地经过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数量已经翻了几乎两倍。
或许只有亲眼见证这一幕,才能真正体会到有畜力开荒与没有畜力开荒的区别。
“殿下……”
“殿下……”
朱高煦骑马往前走去,路过的百姓都停下朝他作揖,朱高煦也点头回应。
他们看向自己的那种目光,便是朱高煦一直想要追求的东西。
他要活下来,用自己的见识来改变大明的一切。
“殿下1远处,亦失哈策马而来,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两名吏目。
亦失哈手里拿着一本文册,脸上洋溢着笑容,显然是来向自己报喜的。
“怎么了?”朱高煦侧头示意林粟赶路,不用在乎自己,而他自己也驻马原地。
林粟带着马队离开,亦失哈也来到了朱高煦身前于马背上作揖:
“殿下,开荒的速度比我们想的要快,不过这吉林卫荒地之上的石头也比我们想的要多得多。”
亦失哈用手指向了远处的炮台山下,朱高煦随之看去,这才发现那边已经堆出了二三尺高,覆盖数亩的石头。
“那些便是您让留下的石头,另外百姓手里的农具已经损坏了二百余把,因此奴婢这次是来询问,可否截留一部分铁锭来打造农具。”
“此外,弗提斤城的塔失和善出堡的额真也分别在辰时和午时派人来询问我们秋收后准备拿多少粮食和茶叶、铁锅来做生意。”
虽说距离入冬还有接近四个月,但冬季对于女真这样的渔猎民族实在是灾难,但凡冬季延长个十天半个月,他们都得面临断粮的风险,因此提前定下能够交易到手的粮食数量,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事情。
对此,朱高煦心里也早就有了数额,毕竟他让杨彬南下买粮两万多石的粮食,为的就是想在入冬前再做今年的最后一笔生意。
“告诉他们,我这里有两万石粮食可以卖给他们,但他们能拿走多少,得看他们能拿出多少毛皮和牲畜来做交易。”
朱高煦背靠辽东都司和大明朝廷,以弗提斤城和善出堡的规模根本就没办法长久的和他单独做生意。
上次吉林城从弗提斤城买回来的牲畜和毛皮数量,已经是弗提斤城一半的库存,善出堡就更不用多说。
他们如果想要继续和朱高煦做生意,就必须得从其它女真部落购买毛皮和牲畜,这也是朱高煦为什么会把贸易定在开春后和秋收前的原因。
只有给足他们时间,他们才有时间去准备下一次贸易所需的货物。
“只可惜,我的胃口可不止这么一点……”
望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开荒景象,朱高煦的眸光也沉了下来。
(本章完)
的配合,以三段排枪对抗敌军前军先锋,而后迅速换阵,火枪兵退至后方,长枪兵顶上。
只要火枪兵能承受住二十步才能射击的压力,那不管是蒙古骑兵还是明军骑兵,他们的兵锋都将在三轮排枪过后被顿挫,而这个时候就是吉林卫长枪兵冲锋的时候。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前排士兵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要求极高。
蒙古人的弓箭是很歹毒,但随着重甲时代到来,骑射已经演变为了抵近面突,而后回转本阵,积蓄马力后再度面突。
抵近面突的打法,对骑兵来说也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力,正常标准下是二十步面突后绕行撤退,部分精锐可以达到十五步乃至十步,但现实中大部分蒙古骑兵只敢在三十步的距离面突,只有装备最精良的敢进入二十步。
朱高煦运气很差,如果不出意外,他日后遇到的明军骑兵都将是能抵近十余步面突的精锐。
另外这个时代的火门枪破甲能力也只有十余步,因此明军的火铳手在北伐时并不能很好的击垮成编制的蒙古骑兵,只能在长枪兵后打打下手。
洪武年间的火铳对付蒙古骑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付明军骑兵了。
因此朱高煦必要弄出火绳枪,在军队三十步以内的距离构建出一道弹幕。
火绳枪对重甲兵的有效射程是很感人,但还没有感人到三十步以内无法击倒敌人的程度,更何况朱高煦的要求还是极为苛刻的二十步。
想到这里,朱高煦的目光往城下扫去。
在那里,等待他的兵卒们正人手一杆丈四长枪,只可惜他们的肩头没有火绳枪,不然他们便是朱高煦心中最佳的‘靖难渤海军’了。
“得快些解决火绳枪和火炮的问题……”
朱高煦暗叹一声,随后转头对林粟道:“当下煤炭、铁锭的产量如何?”
虽说亦失哈才是吉林城的大管家,但林粟负责三个工场的马队和护卫工作,这些工场的情况他也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他没有令朱高煦失望,而是不假思索道:“铁锭日产二百余斤,煤炭日产两千斤。”
两个月的读书写字让林粟多了些沉稳,见状朱高煦也下了城墙,与他在堡内走了几圈。
他指出部分地方的不足,然后又看了看粮仓之中的粮食是否足够。
在确定一切都没有问题过后,他才招呼林粟准备回吉林城。
在回去时,林粟他们搬运着段时间打造好的甲片、头盔和铁锅,朱高煦从铁匠师傅手中接过了账本,这才发现他们在短短半个月里就打造了八万多甲片和一百五十个笠形盔,五百口铁锅。
这些甲片带回吉林城,存放到冬季由健妇们编制后,起码能编出一百五十套甲胄。
算下来,炼铁场每天能打造十套甲片。
依照这个速度,等到九月初,他们起码能打造出九百套甲胄,尽管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但有备无患,而且秋收突袭西阳哈后肯定会有不少甲胄破损,有甲片在吉林城也好修补。
简单擦了擦手,朱高煦便带着林粟与满载而归的马队返回了吉林城。
从石堡到吉林城没有到矿场那么遥远,只有不过十五里路,差不多两个时辰就能赶到。
这一路上,朱高煦欣赏了这个时代的东北山林,几乎随处可见那种数人才能合抱的树木。
林中,许多傻狍子傻乎乎的看着朱高煦他们,那赶路的兵卒也不嫌弃,纷纷张弓搭箭。
只是两个时辰的路程,他们就收获了两头傻狍子。
待走出树林,眼前一幕豁然开朗……
在前方的土路两侧,曾经那种泥泞的淤地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灰白色的水渠,以及紧邻水渠的一块块稻田。
这些稻田中种满了江南的粳稻,而这也是吉林城的新产物。
明代江南粳稻亩产在三石左右,但成熟周期和后世东北水稻一样,都是五个月左右。
这个时代的东北,一年之中属于温期的月份只有五月初到九月中旬,不足四个半月,因此江南粳稻是否能长成朱高煦十分好奇,为此专门开了十亩的试验田。
在朱高煦看来,哪怕这十亩田中只有一亩水稻适应了东北的环境,对于他来说也是值得的。
唐宋时期的吉林都能种植水稻,哪怕明代比唐宋的平均气温降低了两度,却也不可能说根本无法种植水稻。
从他往前世隔壁农业单位学来的知识,平均气温下降一度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一到一成半,但只要人工照顾好,作物依旧还是可以存活的。
所以他想试试看,在如今的吉林到底能不能种植水稻,即便不能,他就不相信他不能培育出耐寒品种。
日本和韩国人都能做成的事情,没有理由他做不成。
如今这批水稻只是他尝试性播种,如果到九月中旬吃不了,那他就会效仿后世“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种植水稻。
他已经让人在城中开辟了试验田,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塑料布来给他来建造温室,但汉人也有类似的温室手段。
西汉时期,太官园已经掌握了在冬天利用“温室”培育反季节蔬菜的技术。
他们建起密闭的“温室”,全天不间断地利用“蕴火”来升高室内温度,培育了包括韭菜在内的最早的“大棚蔬菜”。
到了北魏时期这项技术被改进,人们开始利用地窖燃火升温的方法进行冬季反季节蔬菜种植。
这技术传承到唐代后,人们利用温泉水创造适合的温度来种植各种反季蔬果。
在宋代,除了栽种反季节蔬菜,人们还会用温室来培育反季节鲜花,而元代则进一步改进,汉人开始利用“马粪”中的微生物繁殖、分解、发酵时产生的热量来为温室增温。
相较于之前的“燃火增温”,“马粪增温”的方式更加简单易行。
不过以上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的成本都不算低,所以朱高煦想出了简易版的温室育苗办法,不过这得等到明年三月份才能实验。
想到这里,他翻身下马,亲自到了稻田间去查看水稻情况。
由于正值盛夏,水稻的长势还算不错,唯一的瑕疵就是比起同季节的江南水稻,它们太过细小了。
“殿下,这么看的话,恐怕撑不到成熟就得提前收获了。”
林粟在南京有自己的田地,虽然他是租给别人耕种,自己收取租子,但他自己也同样会种地。
如今这十亩试验田里的水稻在他看来,颇有一种病恹恹的感觉。
“先试试,如果不行,再试试我的其它办法。”
朱高煦望着这十亩水稻,眉头紧皱的回答,随后才不舍的回到了土路上,将目光放到了四周的田地中。
在四周的熟田里,小麦与蜀黍长势喜人,虽然也不如在中原时强壮,但起码比这十亩水稻强壮多了。
望向远处,朱高煦可以看到远处炮台山下正热火朝天,数千健妇驾驭耕牛和挽马在翻耕荒地,将隐藏在荒地中的石头逐个清理。
相比来时,吉林城的耕地经过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数量已经翻了几乎两倍。
或许只有亲眼见证这一幕,才能真正体会到有畜力开荒与没有畜力开荒的区别。
“殿下……”
“殿下……”
朱高煦骑马往前走去,路过的百姓都停下朝他作揖,朱高煦也点头回应。
他们看向自己的那种目光,便是朱高煦一直想要追求的东西。
他要活下来,用自己的见识来改变大明的一切。
“殿下1远处,亦失哈策马而来,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两名吏目。
亦失哈手里拿着一本文册,脸上洋溢着笑容,显然是来向自己报喜的。
“怎么了?”朱高煦侧头示意林粟赶路,不用在乎自己,而他自己也驻马原地。
林粟带着马队离开,亦失哈也来到了朱高煦身前于马背上作揖:
“殿下,开荒的速度比我们想的要快,不过这吉林卫荒地之上的石头也比我们想的要多得多。”
亦失哈用手指向了远处的炮台山下,朱高煦随之看去,这才发现那边已经堆出了二三尺高,覆盖数亩的石头。
“那些便是您让留下的石头,另外百姓手里的农具已经损坏了二百余把,因此奴婢这次是来询问,可否截留一部分铁锭来打造农具。”
“此外,弗提斤城的塔失和善出堡的额真也分别在辰时和午时派人来询问我们秋收后准备拿多少粮食和茶叶、铁锅来做生意。”
虽说距离入冬还有接近四个月,但冬季对于女真这样的渔猎民族实在是灾难,但凡冬季延长个十天半个月,他们都得面临断粮的风险,因此提前定下能够交易到手的粮食数量,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事情。
对此,朱高煦心里也早就有了数额,毕竟他让杨彬南下买粮两万多石的粮食,为的就是想在入冬前再做今年的最后一笔生意。
“告诉他们,我这里有两万石粮食可以卖给他们,但他们能拿走多少,得看他们能拿出多少毛皮和牲畜来做交易。”
朱高煦背靠辽东都司和大明朝廷,以弗提斤城和善出堡的规模根本就没办法长久的和他单独做生意。
上次吉林城从弗提斤城买回来的牲畜和毛皮数量,已经是弗提斤城一半的库存,善出堡就更不用多说。
他们如果想要继续和朱高煦做生意,就必须得从其它女真部落购买毛皮和牲畜,这也是朱高煦为什么会把贸易定在开春后和秋收前的原因。
只有给足他们时间,他们才有时间去准备下一次贸易所需的货物。
“只可惜,我的胃口可不止这么一点……”
望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开荒景象,朱高煦的眸光也沉了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