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明朝的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91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箫仪的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至
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圣人门生自居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
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的批斗会如果换
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是我做的决定一定要迁我说了算就这么办了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他在反对者占多数的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很中肯的如迁都劳
民伤财引贪污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的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
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的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
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
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一百多年后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就是栽倒在这种抉择上的因为那些大臣们宁可抱着手上的那点家当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条未知的道路。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一个敢于抉择的领导他知道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影响明帝国的长治
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292
与张居正相比朱棣有一个优势他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铁腕皇帝一个敢背骂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所
以他终于完成了迁都这项艰难的工作。
朱棣迁都的行为招致了当时众人的反对很多人也断言此举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后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的于谦应该不会这样想。
历史才是事物展最终的判断者在不久之后它将毫无疑问地告诉每一个人:朱棣的抉择是正确的。
郑和的壮举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荧有三点水旁他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位胡荧有三点水旁的
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从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传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马的际遇却大不相同不但闻名于当时还名留青史千古流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和舰队和他们七下西洋的壮举。
同样是执行秘密使命境遇却如此不同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原因很多如队伍规模附带使命等等但在我看来能成就如此壮举最大的功劳应当归于这支舰队的指挥者伟大的郑和。
伟大这个词用在郑和身上是绝对不过分的他不是皇室宗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中国人的海上
传奇在郑和之前历史上有过无数的王侯将相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但郑和只有一个。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
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航海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
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
圣。
293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麦加的教徒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时刻仰望圣地但对于当时的郑和来说这实在是
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麦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把麦加和云南连起来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远了。
不过好在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
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郑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的背诵圣贤之言以求将来图个功名而是努力锻炼身体
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这么展下去也许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一个平凡的伊斯兰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的伟大的使命和事业似乎必定要由这些被上天选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时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
和的命运。顺便提一句在这次战役中明军中的一名将领戚祥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
他的子孙代代习武。这位戚祥只是个无名之辈之所以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争气的后代子孙戚继光。
历史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
对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来说这不过是无数次远征中的一次但对于郑和而言这次远征是他人生的转折痛苦而未知的转折。
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按说战俘就战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这种惯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实在让人不忍多说而年仅11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的痛苦无数的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294
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
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
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唯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怎么能照顾自己呢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
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断言:小时候多吃点苦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
了他的亲信。
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光的马三保是个注定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们之前介绍过在
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永乐元年14o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
14o4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要知道皇帝赐姓是明代至高无上的荣耀后来的郑成功被皇帝赐姓后便将之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荣他的手下也称呼他为国姓爷
可见朱棣对郑和的评价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会回报更多给你这也是屡见不鲜的郑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朱棣的臣子他已经
得到了很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想来当年的郑和应该也知足了。
但命运似乎一定要让他成为传奇人物要让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荣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更大的事业将等待他去开创。
295
出航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
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展中国家及不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
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历来皇帝们最大的梦想吧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太多的领土要求这是因为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
万物丰盛何必去抢人家的破衣烂衫
但正如俗话所说锋芒自有毕现之日强盛于东方之中国的光辉是无法掩盖的当它的先进和文明为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自然也
就到来了。
实话实说在中国强盛之时虽然也因其势力的扩大与外国生过领土争端和战争如唐与阿拉伯之战也曾动过对近邻国家的战争如
征高丽之战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慷慨的给予外来者帮助并将中华民族的先进科学文化成就传播到世界各
地四大明就是最大的例证。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国胸怀远人的传统和宗旨:
以德服人
现在中国又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经过长期的战乱和恢复以及几位堪称劳动模范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时的华夏大地已经成为了真
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粮银充足是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在我们这个庞大国家的四周到底还有些什么这是每一个强盛的朝代都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明帝国就是一个强盛的朝代而明帝国四周的6
地区域已由汉唐盛世时的远征英雄们探明相比而言帝国那漫长的海岸线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在宽阔大海的那一头有着怎样的世界呢
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西洋需要说明的是西洋这个名词在明朝的意义与今日并不相同当时的所谓西洋其实是现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虽
也曾派出船只远航过这些地区但那只是比较单一的行动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海的那边到底有些什么人们并不是十分清楚而现在强大
的明帝国的统治者朱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绝非由于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为他做了很多历史上
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296
&nbs... -->>
291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箫仪的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至
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圣人门生自居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
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的批斗会如果换
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是我做的决定一定要迁我说了算就这么办了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他在反对者占多数的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很中肯的如迁都劳
民伤财引贪污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的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
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的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
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
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一百多年后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就是栽倒在这种抉择上的因为那些大臣们宁可抱着手上的那点家当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条未知的道路。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一个敢于抉择的领导他知道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影响明帝国的长治
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292
与张居正相比朱棣有一个优势他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铁腕皇帝一个敢背骂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所
以他终于完成了迁都这项艰难的工作。
朱棣迁都的行为招致了当时众人的反对很多人也断言此举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后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的于谦应该不会这样想。
历史才是事物展最终的判断者在不久之后它将毫无疑问地告诉每一个人:朱棣的抉择是正确的。
郑和的壮举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荧有三点水旁他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位胡荧有三点水旁的
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从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传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马的际遇却大不相同不但闻名于当时还名留青史千古流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和舰队和他们七下西洋的壮举。
同样是执行秘密使命境遇却如此不同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原因很多如队伍规模附带使命等等但在我看来能成就如此壮举最大的功劳应当归于这支舰队的指挥者伟大的郑和。
伟大这个词用在郑和身上是绝对不过分的他不是皇室宗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中国人的海上
传奇在郑和之前历史上有过无数的王侯将相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但郑和只有一个。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
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航海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
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
圣。
293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麦加的教徒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时刻仰望圣地但对于当时的郑和来说这实在是
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麦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把麦加和云南连起来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远了。
不过好在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
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郑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的背诵圣贤之言以求将来图个功名而是努力锻炼身体
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这么展下去也许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一个平凡的伊斯兰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的伟大的使命和事业似乎必定要由这些被上天选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时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
和的命运。顺便提一句在这次战役中明军中的一名将领戚祥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
他的子孙代代习武。这位戚祥只是个无名之辈之所以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争气的后代子孙戚继光。
历史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
对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来说这不过是无数次远征中的一次但对于郑和而言这次远征是他人生的转折痛苦而未知的转折。
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按说战俘就战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这种惯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实在让人不忍多说而年仅11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的痛苦无数的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294
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
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
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唯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怎么能照顾自己呢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
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断言:小时候多吃点苦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
了他的亲信。
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光的马三保是个注定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们之前介绍过在
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永乐元年14o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
14o4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要知道皇帝赐姓是明代至高无上的荣耀后来的郑成功被皇帝赐姓后便将之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荣他的手下也称呼他为国姓爷
可见朱棣对郑和的评价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会回报更多给你这也是屡见不鲜的郑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朱棣的臣子他已经
得到了很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想来当年的郑和应该也知足了。
但命运似乎一定要让他成为传奇人物要让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荣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更大的事业将等待他去开创。
295
出航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
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展中国家及不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
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历来皇帝们最大的梦想吧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太多的领土要求这是因为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
万物丰盛何必去抢人家的破衣烂衫
但正如俗话所说锋芒自有毕现之日强盛于东方之中国的光辉是无法掩盖的当它的先进和文明为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自然也
就到来了。
实话实说在中国强盛之时虽然也因其势力的扩大与外国生过领土争端和战争如唐与阿拉伯之战也曾动过对近邻国家的战争如
征高丽之战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慷慨的给予外来者帮助并将中华民族的先进科学文化成就传播到世界各
地四大明就是最大的例证。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国胸怀远人的传统和宗旨:
以德服人
现在中国又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经过长期的战乱和恢复以及几位堪称劳动模范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时的华夏大地已经成为了真
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粮银充足是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在我们这个庞大国家的四周到底还有些什么这是每一个强盛的朝代都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明帝国就是一个强盛的朝代而明帝国四周的6
地区域已由汉唐盛世时的远征英雄们探明相比而言帝国那漫长的海岸线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在宽阔大海的那一头有着怎样的世界呢
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西洋需要说明的是西洋这个名词在明朝的意义与今日并不相同当时的所谓西洋其实是现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虽
也曾派出船只远航过这些地区但那只是比较单一的行动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海的那边到底有些什么人们并不是十分清楚而现在强大
的明帝国的统治者朱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绝非由于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为他做了很多历史上
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296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