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唐朝发明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李世民对李承乾甚是失望,但他仍旧放不下他亲手打下的江山,他并不指望李承乾能把大唐打理得更加富强,能做个守成之君就可以了。不过李承乾虽然聪慧,但没主见,气量狭隘,如果没有良臣辅助,怕是连守成都难。无奈的是,李世民如今已经管不了李承乾了,一番思量之后,便命阎立本在大明宫内的一个小阁楼里绘制了二十五功臣画像,对,是二十五个,多了一个王浩然。之所以没把侯君集去除,实是因为侯君集确有实才,况且如今侯君集是李承乾的首功大臣,若不稍做妥协,君侯集在李承乾面前叽歪几句,不说别的,怕是这用心良苦的功臣阁楼都做不成。做这阁楼,李世民可不是单单为了缅怀那些跟随他的功臣,他还想以此告诫李承乾,这些人都是大唐功臣,虽然大半都不在人世了,但还活着的依然能担当大任,切不可做自废臂膀之事。
李承乾登基之日,王浩然自然也要去瞻仰新皇的,意料之中却又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李承乾一登基就赐王浩然为开国郡公,想必是李承乾觉得如此盛大的日子嘉奖王浩然更能拉拢民心吧。
等李承乾登基之后,王浩然便和李泰彻夜离开长安回杭州,李承乾即已正式继位,很多事都将发生大变,未必就不会为难李泰。
王浩然不能否认的是,就算他再怎么不愿意插手朝廷中事,可他已经深陷其中了。临行前他就嘱咐刘翔宇要密切关注朝廷动态,特别是野心勃勃的侯君集和即将被打压却同样有着不小野心的张亮。跟李世民一样,王浩然对李承乾的期望不高,能守成就好,反正大唐实力雄厚,养几个庸君也没问题,没必要去指望代代大唐皇帝都能英明神武,制度摆在那里,那这就难以避免的。再说,王浩然有感情的只是李世民、李泰、程咬金等人,并不是大唐这么一个名头,将来大唐若是改朝换代,王浩然或许还会拍手叫好呢。
然而期望不高、甚至可以说不抱期望的王浩然怕是也都要失望了,李世民用心良苦的功臣阁楼也没起到什么卵用,一直被管制着的李承乾一当上皇帝,任性起来还真让人无语。那些他看不顺眼的,打压的打压,撤职的撤职,且不说其他请辞的大臣,就连感念李世民知遇之恩的房玄龄的请辞,李承乾全都爽快的御批了。这还不算完,王浩然回到杭州没几天就接到消息说魏征因进言过激,直接被李承乾贬为庶民并关入大牢。如此一来,单单功臣阁楼二十五功臣中还存活的就去了大半,这些可都是大唐的中流砥柱啊!王浩然都开始怀疑这强盛的大唐真够李承乾这个败家子折腾吗?
魏征虽然和王浩然常常互相拆台,不过这算不上什么恩怨,更何况魏征为大唐也算是鞠躬尽瘁了,所以王浩然还是上书为魏征求情,希望李承乾能看在魏征之前的功绩份上网开一面,不求魏征能官复原职,只希望魏征能归家养老而已。若是魏征官复原职,以魏征的个性,那王浩然以后求情的机会就多了去了。
别人的话不管用,然而王浩然的话却相当有用,李承乾一收到王浩然的求情奏折就把魏征给放了,还说“既然是浩然求情,那就放魏征回家养老吧”,直接卖了一个人情给王浩然。
然而魏征年迈多病,出狱后没多久就病故了。李世民把责任都怪罪在李承乾头上,然而又能怎样呢?现在李承乾才是皇帝,他也就只能抱起李渊送的琵琶自弹自唱自伤感了。
有去就有来,有降就有升,李承乾大批重用亲信的同时,恩科百人也都受到了重用,其中还有一个被授册为中书令,正三品。
王浩然对这恩科百人算是放心了很多,自从恩科百人之一陈老的遭遇之后,这些人总算学乖了很多,特别是经过了这次大洗牌,对王浩然的方圆之说可谓感悟良多,引以为戒。
李承乾折腾的地方可不少,比如对外政策,平息多年后的大唐又动用起了武力,有外邦的地方李承乾都想纳入大唐。这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李承好大喜功是一方面,他若想超越李世民,那开疆辟土肯定是少不了的。而且朝中还有不少他看不顺眼的大臣,可是人家手握兵权,不能贸然撤了人家的职位,派他们去开疆辟土就再好不过了,成了就是李承乾的功绩,败了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撤掉这些人的职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转移民众视线,李承乾可不愿意一直让老百姓们在背后指指点点。这情况就类似于后世的日本侵华,他们除了掠夺财物外,还有一个目的也是转移民众视线,那时的日本内部矛盾重重,百姓亦是温饱不济,与其让老百姓们抱怨上层人物,还不如让他们多聊聊国外战事。
如今大唐衣食不愁,李承乾便出台了许多惠商政策,然而这些“惠商”政策却并没能让那些商人们高兴起来,比如朝廷的技术扶持,代价却是昂贵的,算除朝廷的分红,当真不如在长安城开个小卖部。
李承乾折腾的事很多,然而没两个月就腻歪了,还不如多找几个秀气的年轻小伙子来怼怼**来得快活呢。于是大权慢慢的转移到了长孙无忌的手上。
侯君集这可就坐不住了,李承乾能继位,最大的功劳当数他才是,长孙无忌算什么?可曾出过半点力?难道就因为长孙无忌是李承乾的舅舅就能两朝当老好人?就能两朝掌握重权?愤然的侯君集可不光心里发牢骚,还常在李承乾面前诋毁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跟太上皇(李世民)有如亲兄弟一般,他若掌握了大权,随时都有可能把太上皇重新扶上皇位。
李承乾可没那么昏庸,他自然能猜到侯君集的小算盘,比起长孙无忌,怕是这个协同谋逆的侯君集更加难以信任吧?所以李承乾每次安抚完侯君集之后便没把这当一回事。
侯君集冒着灭族的危险却成全了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李承乾几次都没点反应之后,他对李承乾算是彻底失望了,对权力的渴望让他又动起了篡位夺权的念头,太子李象才几岁,貌似是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李世民对李承乾甚是失望,但他仍旧放不下他亲手打下的江山,他并不指望李承乾能把大唐打理得更加富强,能做个守成之君就可以了。不过李承乾虽然聪慧,但没主见,气量狭隘,如果没有良臣辅助,怕是连守成都难。无奈的是,李世民如今已经管不了李承乾了,一番思量之后,便命阎立本在大明宫内的一个小阁楼里绘制了二十五功臣画像,对,是二十五个,多了一个王浩然。之所以没把侯君集去除,实是因为侯君集确有实才,况且如今侯君集是李承乾的首功大臣,若不稍做妥协,君侯集在李承乾面前叽歪几句,不说别的,怕是这用心良苦的功臣阁楼都做不成。做这阁楼,李世民可不是单单为了缅怀那些跟随他的功臣,他还想以此告诫李承乾,这些人都是大唐功臣,虽然大半都不在人世了,但还活着的依然能担当大任,切不可做自废臂膀之事。
李承乾登基之日,王浩然自然也要去瞻仰新皇的,意料之中却又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李承乾一登基就赐王浩然为开国郡公,想必是李承乾觉得如此盛大的日子嘉奖王浩然更能拉拢民心吧。
等李承乾登基之后,王浩然便和李泰彻夜离开长安回杭州,李承乾即已正式继位,很多事都将发生大变,未必就不会为难李泰。
王浩然不能否认的是,就算他再怎么不愿意插手朝廷中事,可他已经深陷其中了。临行前他就嘱咐刘翔宇要密切关注朝廷动态,特别是野心勃勃的侯君集和即将被打压却同样有着不小野心的张亮。跟李世民一样,王浩然对李承乾的期望不高,能守成就好,反正大唐实力雄厚,养几个庸君也没问题,没必要去指望代代大唐皇帝都能英明神武,制度摆在那里,那这就难以避免的。再说,王浩然有感情的只是李世民、李泰、程咬金等人,并不是大唐这么一个名头,将来大唐若是改朝换代,王浩然或许还会拍手叫好呢。
然而期望不高、甚至可以说不抱期望的王浩然怕是也都要失望了,李世民用心良苦的功臣阁楼也没起到什么卵用,一直被管制着的李承乾一当上皇帝,任性起来还真让人无语。那些他看不顺眼的,打压的打压,撤职的撤职,且不说其他请辞的大臣,就连感念李世民知遇之恩的房玄龄的请辞,李承乾全都爽快的御批了。这还不算完,王浩然回到杭州没几天就接到消息说魏征因进言过激,直接被李承乾贬为庶民并关入大牢。如此一来,单单功臣阁楼二十五功臣中还存活的就去了大半,这些可都是大唐的中流砥柱啊!王浩然都开始怀疑这强盛的大唐真够李承乾这个败家子折腾吗?
魏征虽然和王浩然常常互相拆台,不过这算不上什么恩怨,更何况魏征为大唐也算是鞠躬尽瘁了,所以王浩然还是上书为魏征求情,希望李承乾能看在魏征之前的功绩份上网开一面,不求魏征能官复原职,只希望魏征能归家养老而已。若是魏征官复原职,以魏征的个性,那王浩然以后求情的机会就多了去了。
别人的话不管用,然而王浩然的话却相当有用,李承乾一收到王浩然的求情奏折就把魏征给放了,还说“既然是浩然求情,那就放魏征回家养老吧”,直接卖了一个人情给王浩然。
然而魏征年迈多病,出狱后没多久就病故了。李世民把责任都怪罪在李承乾头上,然而又能怎样呢?现在李承乾才是皇帝,他也就只能抱起李渊送的琵琶自弹自唱自伤感了。
有去就有来,有降就有升,李承乾大批重用亲信的同时,恩科百人也都受到了重用,其中还有一个被授册为中书令,正三品。
王浩然对这恩科百人算是放心了很多,自从恩科百人之一陈老的遭遇之后,这些人总算学乖了很多,特别是经过了这次大洗牌,对王浩然的方圆之说可谓感悟良多,引以为戒。
李承乾折腾的地方可不少,比如对外政策,平息多年后的大唐又动用起了武力,有外邦的地方李承乾都想纳入大唐。这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李承好大喜功是一方面,他若想超越李世民,那开疆辟土肯定是少不了的。而且朝中还有不少他看不顺眼的大臣,可是人家手握兵权,不能贸然撤了人家的职位,派他们去开疆辟土就再好不过了,成了就是李承乾的功绩,败了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撤掉这些人的职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转移民众视线,李承乾可不愿意一直让老百姓们在背后指指点点。这情况就类似于后世的日本侵华,他们除了掠夺财物外,还有一个目的也是转移民众视线,那时的日本内部矛盾重重,百姓亦是温饱不济,与其让老百姓们抱怨上层人物,还不如让他们多聊聊国外战事。
如今大唐衣食不愁,李承乾便出台了许多惠商政策,然而这些“惠商”政策却并没能让那些商人们高兴起来,比如朝廷的技术扶持,代价却是昂贵的,算除朝廷的分红,当真不如在长安城开个小卖部。
李承乾折腾的事很多,然而没两个月就腻歪了,还不如多找几个秀气的年轻小伙子来怼怼**来得快活呢。于是大权慢慢的转移到了长孙无忌的手上。
侯君集这可就坐不住了,李承乾能继位,最大的功劳当数他才是,长孙无忌算什么?可曾出过半点力?难道就因为长孙无忌是李承乾的舅舅就能两朝当老好人?就能两朝掌握重权?愤然的侯君集可不光心里发牢骚,还常在李承乾面前诋毁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跟太上皇(李世民)有如亲兄弟一般,他若掌握了大权,随时都有可能把太上皇重新扶上皇位。
李承乾可没那么昏庸,他自然能猜到侯君集的小算盘,比起长孙无忌,怕是这个协同谋逆的侯君集更加难以信任吧?所以李承乾每次安抚完侯君集之后便没把这当一回事。
侯君集冒着灭族的危险却成全了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李承乾几次都没点反应之后,他对李承乾算是彻底失望了,对权力的渴望让他又动起了篡位夺权的念头,太子李象才几岁,貌似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