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谋定天下之扶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瞧见圣上竟然如此轻易的就信任了自己,周祥春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谢过崇祯之后,周祥春便继续开口了:“既蒙陛下信任,微臣敢不效死。只是自古以来,恩出自上。微臣不敢私下示恩,亦不敢私下结党。敢请陛下亲笔手书诏书一道,以让诸御史言官明白此乃圣恩。”
崇祯点了点头,这周祥春果然是忠贞之士。倘若是一般人,有了皇帝的默许,肯定打着皇帝的旗号培植党羽了,哪里还想着让下面人知道大家效忠的对象是皇帝。转头对着一旁的王承恩便开口道:“速去准备诏书。”
大明此时下诏的流程却是这样:对于正规的诏书,往往需要招来当值翰林,把圣上的意思写成圣旨。皇帝确认无误之后,送往司礼监用印。最终下发通政司,科道看过无误,不用驳回,才能下发到收诏人手中。
即使下的是中旨,也要经过很多人手。秉笔太监书写诏书,皇帝过目之后,送去司礼监用印,然后直接下发收诏人。
这下可把周祥春吓坏了,真要下诏的话,岂不是弄得天下人人皆知,自己以后还要不要混了?
倘若东林察觉了此事,只怕自己还没出宫门,弹劾自己的奏章就已经在送往内阁的路上了。赶紧开口拦住道:“陛下,此事不可过于张扬,谨防隔墙有耳。除了咱们三人外,必不可让第四人知晓。还请陛下亲笔书写诏书,亦无需用大宝之印,只需盖上陛下随身小印即可。”
崇祯登基以来,亲笔写诏书的经历还没有过,平时往往是太监或者翰林代笔。闻听此言之后,回到了御案旁,提笔之后却开始踌躇起来。
周祥春赶紧在一边提醒道:“陛下无需写的过于明白,只需写‘命都察院佥都御史周祥春搜罗人才,以供朕驱使’即可。”
崇祯闻言,便依照周祥春的意思写下了下来。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印,旁边的王承恩赶紧送过印泥。
须臾之后,一纸鲜鲜出炉的密诏便已经到了周祥春手里。
拿到这道密诏,周祥春真心实意的跪了下来叩谢。混官场的,哪个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来,哪个不想入了圣上的青眼。有了这道诏书,自己拉拢底下的官员就易如反掌。
双方重新坐下后,崇祯继续开口道:“请先生继续。”
周祥春便继续开口道:“至于地方官员方面。如今满朝皆东林,京师官员之中,咱们能争取的就只有这些了。东林既然已经把持了朝政,每年科举之后,新进士之中,非东林的新进士往往被赶去了地方。真正的大才,其实地方更多。”
崇祯开口问道:“然则当如何?”
周祥春开口道:“其实此事也不要太过担心。人才处世,若锥置囊中,久之必脱颖而出。微臣既然掌握了巡视地方的御史言官,自然会让他们用心查访,倘若发现地方上有卓越之士,必然会暗中报与陛下。到时候还请陛下不次提拔,使彼等饱受天恩。彼等受东林欺压,自然仇视东林,再受陛下天恩,自然会一心效忠陛下。”
崇祯点了点头。
周祥春继续开口道:“依照大明惯例,三年一举。自崇祯元年大比之后,后年又是大比之年。此事着实紧要,陛下务必要抓在自己手中。倘若得便,则尽量少取江南士子,多取其它地方士子,培植帝党的潜在势力。何况大明官场陋习,官员间喜欢以师生、同门、同年之类的关系而结交。其中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新科进士待座师犹如以子事父。倘若下科主考为帝党之人,必然能为陛下争取更多的新科进士。”
崇祯想了想,这话很对,自己还年轻,等得起。倘若以后科举之时不取东林士子,很快东林就没了优势。
周先生这主意出的好,这样的人才,比起东林那群说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有心无力的人强多了。放在都察院委实屈才,得尽快调入内阁才好。于是,崇祯开口道:“先生大才,都察院只怕委屈了先生。如今阁臣尚且有缺,不知先生可有意?”
一听到‘入阁’二字,周祥春双眼都能放出光来。要不是想起王启年的一再警告,只怕当场就要答应下来。即便如此,周祥春还是没有死心,开口试探道:“此事只怕没这么容易,东林必然出来作梗。”
崇祯想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话来:“只要先生愿意入阁,即使有东林作梗,朕也可以下中旨。”
科普一下明朝的大臣入阁流程,自从仁宣之后,帝权旁落。明朝的大臣入阁,皇帝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力,几乎都是通过廷推的方式。六部九卿齐聚朝廷之上,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哪些人员能够入阁,类似于后世的选举。往往多选出一两人以备皇帝挑选,例如要选三个阁臣,则会用投票的方式推举出五个备选人员,最后皇帝在五人之中挑选三人。
当然其中也有过奇葩皇帝,例如嘉靖皇帝,便是放着群臣推举的阁臣不用,自己直接下中旨提拔张璁为首辅。提拔过程不符合规矩,张璁自然受到百官的集体杯葛。上位不久就被弹劾了下去,接下来又被嘉靖再次提拔上来,又再次被弹劾下去。反复几次之后,嘉靖到底还是没有斗过百官,最后张璁黯然下野。... -->>
瞧见圣上竟然如此轻易的就信任了自己,周祥春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谢过崇祯之后,周祥春便继续开口了:“既蒙陛下信任,微臣敢不效死。只是自古以来,恩出自上。微臣不敢私下示恩,亦不敢私下结党。敢请陛下亲笔手书诏书一道,以让诸御史言官明白此乃圣恩。”
崇祯点了点头,这周祥春果然是忠贞之士。倘若是一般人,有了皇帝的默许,肯定打着皇帝的旗号培植党羽了,哪里还想着让下面人知道大家效忠的对象是皇帝。转头对着一旁的王承恩便开口道:“速去准备诏书。”
大明此时下诏的流程却是这样:对于正规的诏书,往往需要招来当值翰林,把圣上的意思写成圣旨。皇帝确认无误之后,送往司礼监用印。最终下发通政司,科道看过无误,不用驳回,才能下发到收诏人手中。
即使下的是中旨,也要经过很多人手。秉笔太监书写诏书,皇帝过目之后,送去司礼监用印,然后直接下发收诏人。
这下可把周祥春吓坏了,真要下诏的话,岂不是弄得天下人人皆知,自己以后还要不要混了?
倘若东林察觉了此事,只怕自己还没出宫门,弹劾自己的奏章就已经在送往内阁的路上了。赶紧开口拦住道:“陛下,此事不可过于张扬,谨防隔墙有耳。除了咱们三人外,必不可让第四人知晓。还请陛下亲笔书写诏书,亦无需用大宝之印,只需盖上陛下随身小印即可。”
崇祯登基以来,亲笔写诏书的经历还没有过,平时往往是太监或者翰林代笔。闻听此言之后,回到了御案旁,提笔之后却开始踌躇起来。
周祥春赶紧在一边提醒道:“陛下无需写的过于明白,只需写‘命都察院佥都御史周祥春搜罗人才,以供朕驱使’即可。”
崇祯闻言,便依照周祥春的意思写下了下来。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印,旁边的王承恩赶紧送过印泥。
须臾之后,一纸鲜鲜出炉的密诏便已经到了周祥春手里。
拿到这道密诏,周祥春真心实意的跪了下来叩谢。混官场的,哪个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来,哪个不想入了圣上的青眼。有了这道诏书,自己拉拢底下的官员就易如反掌。
双方重新坐下后,崇祯继续开口道:“请先生继续。”
周祥春便继续开口道:“至于地方官员方面。如今满朝皆东林,京师官员之中,咱们能争取的就只有这些了。东林既然已经把持了朝政,每年科举之后,新进士之中,非东林的新进士往往被赶去了地方。真正的大才,其实地方更多。”
崇祯开口问道:“然则当如何?”
周祥春开口道:“其实此事也不要太过担心。人才处世,若锥置囊中,久之必脱颖而出。微臣既然掌握了巡视地方的御史言官,自然会让他们用心查访,倘若发现地方上有卓越之士,必然会暗中报与陛下。到时候还请陛下不次提拔,使彼等饱受天恩。彼等受东林欺压,自然仇视东林,再受陛下天恩,自然会一心效忠陛下。”
崇祯点了点头。
周祥春继续开口道:“依照大明惯例,三年一举。自崇祯元年大比之后,后年又是大比之年。此事着实紧要,陛下务必要抓在自己手中。倘若得便,则尽量少取江南士子,多取其它地方士子,培植帝党的潜在势力。何况大明官场陋习,官员间喜欢以师生、同门、同年之类的关系而结交。其中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新科进士待座师犹如以子事父。倘若下科主考为帝党之人,必然能为陛下争取更多的新科进士。”
崇祯想了想,这话很对,自己还年轻,等得起。倘若以后科举之时不取东林士子,很快东林就没了优势。
周先生这主意出的好,这样的人才,比起东林那群说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有心无力的人强多了。放在都察院委实屈才,得尽快调入内阁才好。于是,崇祯开口道:“先生大才,都察院只怕委屈了先生。如今阁臣尚且有缺,不知先生可有意?”
一听到‘入阁’二字,周祥春双眼都能放出光来。要不是想起王启年的一再警告,只怕当场就要答应下来。即便如此,周祥春还是没有死心,开口试探道:“此事只怕没这么容易,东林必然出来作梗。”
崇祯想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话来:“只要先生愿意入阁,即使有东林作梗,朕也可以下中旨。”
科普一下明朝的大臣入阁流程,自从仁宣之后,帝权旁落。明朝的大臣入阁,皇帝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力,几乎都是通过廷推的方式。六部九卿齐聚朝廷之上,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哪些人员能够入阁,类似于后世的选举。往往多选出一两人以备皇帝挑选,例如要选三个阁臣,则会用投票的方式推举出五个备选人员,最后皇帝在五人之中挑选三人。
当然其中也有过奇葩皇帝,例如嘉靖皇帝,便是放着群臣推举的阁臣不用,自己直接下中旨提拔张璁为首辅。提拔过程不符合规矩,张璁自然受到百官的集体杯葛。上位不久就被弹劾了下去,接下来又被嘉靖再次提拔上来,又再次被弹劾下去。反复几次之后,嘉靖到底还是没有斗过百官,最后张璁黯然下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