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北美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都被要求进行扫盲学习,参加的人都会得到两块钱的扫盲补贴,如果学习出色的,不仅优先考虑提拔,而且还额外发奖金。
江宁人冯绍之已经来到上海有一段日子了,他在做出权衡之后,来到公衙进行自荐,面试通过之后成为了特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特区草创时期,人员吸纳比较容易,不过再往后肯定都要跟国内一样,进行统一国考选拔。
冯绍之呆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对于一切大唐的事物都是惊奇的。教育这方面很典型,传统治国观中,教化子民当然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各王朝更在意的是虚其心实其腹。教育的上层垄断,方便了某一阶级对另一阶级的统治。但冯绍之在上海特区的所见所闻则是完全不同的。特区政府要求每一个儿童入学,而且是花国帑让他们都上学,给孩子发校服、发文具、发课本,甚至学校还管孩子们一顿午餐。
成为了公务员后,冯绍之也能接触到一些政府的财政预算,他知道单单是花在小学教育上的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是唐人似乎花得很愉悦,他们有钱不用来修园子,不用来铺张浪费,却大笔地投入到教育中。
他还借过孩子们的课本研究过,除了国文这样的东西对他没有难度外,数学中有些东西他也不太明白,什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程计算,即便他就学的时候也看过九章之类的东西,但仍旧觉得很头大。科学和社会课的内容,更是令他惊奇,儒家有格物致知的理念,显然从这些东西上,冯绍之看到了唐人在格物致知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冯绍之能够想象未来如果这些当地的孩子都从学校毕业后,会是什么样。能写会算只不过是基础,他们都会知识渊博、眼界开拓,而且有良好的修养和品德,受过艺术的熏陶,懂得鉴赏。甚至在为人处世上,都会做的更加成功。
这是对数千年以降的传统儒家社会的挑战和瓦解,唐人打算建造的是一个人人成士、人人成君子的国家。冯绍之从唐人的基础教育中,就能看出这样的野望。他也多少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唐人会强,因为他们的教育太强。
原本冯绍之是单身来到上海的,不过在了解了唐人教育之后,他令家人带着他的几个孩子来到了上海。唐人对于迁居入特区的清人几乎是来着不拒的,再加上冯绍之本来也是公门中人,所以冯家人都很容易地得到了特区身份。冯家的小孩也都跟其他本地的孩子一样上小学了。
冯家世代豪门,相比普通人来说有着绝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请得起博学鸿儒,而且上得了著名的书院。可是冯绍之却认为,进入唐人的公立小学,接受到的教育会比他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更好。他从来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在已经大体摸索出未来可能的走向之后,他打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唐人,而不是食古不化的清人。
同时冯绍之还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跟一群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相处,也是不错的事情。这种年纪的孩子还没有“恨爹不成刚”的意识,相处更单纯一些。群体的学习生活有利于他们更快成熟,在与人交往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后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学说法,同侪教育。
甚至冯绍之自己还买了一套中学的教材,没事的时候就看看。冯绍之很早就意识到,传统的经学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他的能力大部分都是经学以外培养出来的,也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喜爱看杂书的冯绍之求知欲比较强,在来到上海之后,冯绍之的业余生活似乎更加惬意。同文书店是第一批就在上海营业的商铺,出售各种各样的书籍。冯绍之第一次进入同文书店震惊得无以复加。一座三层楼的建筑,里面全都是书。这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天堂。
不论他的万贯家财,以冯绍之自己做公务员的收入,买书根本不成问题。从介绍各种知识的书籍,到唐人的小说散文,应有尽有,他没事就过来踅摸一圈,随手翻翻,看中哪本就买,完全不分类别。甚至于连《大唐共和国刑法》、《养猪绝招三十六计》、《谁动了你的奶酪》一类的书,他都会买来看。
来上海一个月,冯绍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唐人的强大,来源于知识。(未完待续)
人都被要求进行扫盲学习,参加的人都会得到两块钱的扫盲补贴,如果学习出色的,不仅优先考虑提拔,而且还额外发奖金。
江宁人冯绍之已经来到上海有一段日子了,他在做出权衡之后,来到公衙进行自荐,面试通过之后成为了特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特区草创时期,人员吸纳比较容易,不过再往后肯定都要跟国内一样,进行统一国考选拔。
冯绍之呆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对于一切大唐的事物都是惊奇的。教育这方面很典型,传统治国观中,教化子民当然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各王朝更在意的是虚其心实其腹。教育的上层垄断,方便了某一阶级对另一阶级的统治。但冯绍之在上海特区的所见所闻则是完全不同的。特区政府要求每一个儿童入学,而且是花国帑让他们都上学,给孩子发校服、发文具、发课本,甚至学校还管孩子们一顿午餐。
成为了公务员后,冯绍之也能接触到一些政府的财政预算,他知道单单是花在小学教育上的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是唐人似乎花得很愉悦,他们有钱不用来修园子,不用来铺张浪费,却大笔地投入到教育中。
他还借过孩子们的课本研究过,除了国文这样的东西对他没有难度外,数学中有些东西他也不太明白,什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程计算,即便他就学的时候也看过九章之类的东西,但仍旧觉得很头大。科学和社会课的内容,更是令他惊奇,儒家有格物致知的理念,显然从这些东西上,冯绍之看到了唐人在格物致知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冯绍之能够想象未来如果这些当地的孩子都从学校毕业后,会是什么样。能写会算只不过是基础,他们都会知识渊博、眼界开拓,而且有良好的修养和品德,受过艺术的熏陶,懂得鉴赏。甚至在为人处世上,都会做的更加成功。
这是对数千年以降的传统儒家社会的挑战和瓦解,唐人打算建造的是一个人人成士、人人成君子的国家。冯绍之从唐人的基础教育中,就能看出这样的野望。他也多少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唐人会强,因为他们的教育太强。
原本冯绍之是单身来到上海的,不过在了解了唐人教育之后,他令家人带着他的几个孩子来到了上海。唐人对于迁居入特区的清人几乎是来着不拒的,再加上冯绍之本来也是公门中人,所以冯家人都很容易地得到了特区身份。冯家的小孩也都跟其他本地的孩子一样上小学了。
冯家世代豪门,相比普通人来说有着绝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请得起博学鸿儒,而且上得了著名的书院。可是冯绍之却认为,进入唐人的公立小学,接受到的教育会比他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更好。他从来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在已经大体摸索出未来可能的走向之后,他打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唐人,而不是食古不化的清人。
同时冯绍之还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跟一群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相处,也是不错的事情。这种年纪的孩子还没有“恨爹不成刚”的意识,相处更单纯一些。群体的学习生活有利于他们更快成熟,在与人交往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后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学说法,同侪教育。
甚至冯绍之自己还买了一套中学的教材,没事的时候就看看。冯绍之很早就意识到,传统的经学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他的能力大部分都是经学以外培养出来的,也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喜爱看杂书的冯绍之求知欲比较强,在来到上海之后,冯绍之的业余生活似乎更加惬意。同文书店是第一批就在上海营业的商铺,出售各种各样的书籍。冯绍之第一次进入同文书店震惊得无以复加。一座三层楼的建筑,里面全都是书。这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天堂。
不论他的万贯家财,以冯绍之自己做公务员的收入,买书根本不成问题。从介绍各种知识的书籍,到唐人的小说散文,应有尽有,他没事就过来踅摸一圈,随手翻翻,看中哪本就买,完全不分类别。甚至于连《大唐共和国刑法》、《养猪绝招三十六计》、《谁动了你的奶酪》一类的书,他都会买来看。
来上海一个月,冯绍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唐人的强大,来源于知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