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先秦百家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独与精神万物往来,泉涸,两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看起来更唯美更具有人文理性,而相忘于江湖才是常态。
之前提到了下道家的黄帝阴符经,有吧友说阴符经在历史上出现时代不确认,这是确实的,虽然在汉时有提到阴符经,但是确凿的阴符经的流传并为人注疏已经是隋唐时候的事了,在这之前,黄老一派可以确认的代表之作其实是一部叫《黄帝四经》的经典。
黄帝四经自汉以后,就失传了,在道家学说经史一块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直到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才让其重见天日,也可以比较明确的确认其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黄老一派的代表作。
道教一般认为,有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是道祖,天师张道陵是教祖。
认为黄帝在崆峒问道广成子,后在首阳山炼铜铸轩辕剑,和太清九鼎神丹,乘龙而飞升得道,所以认为黄帝为道教开端,黄老一派尤其引述黄老,但是就历史学来说,真正道家的开端应该是从老子开始。
而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时代,还不算一家,只能算一种学术的雏形,直到后人逐渐将其完善,我们后来将其归为某一家,实际上是后世为了研究方便而归类,但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未划分那么清。
像是法家的慎到,申不害都和黄老道家关系密切,如果有兴趣的去百度《黄帝四经》,里面对法度的谈及是很多的,韩非写解老喻老,而齐国以黄老为本,建立了一所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孟子曾和荀子在里面辩论,荀子曾任祭酒,对于黄老也颇为推崇。
但是荀子对于庄子一派,却不是很喜欢,黄老道家普遍也有这种感觉,认为庄子一派过度追求隐世,而忽略了现实的意义,认为这是不足的。
其实对于注重自我的解脱,还是要济世救民,这个话题非常的大,之前看到有吧友说天道就是无情的,认为道家就是说不该作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借用佛家一个名词来说叫做顽空,是对无为的一种错解。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道家所说的无为是超出无与有之上的,也就是说说天道无情不在乎众生生命的,实际上是落于了与有相对的无。并非超脱,如果自以为超脱,那就是断灭。
道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详解起来要说很多,大致意思就是说无并非完全没有用,但是这里绝对没有说“有”就是可以忽略的,举个例子,一个瓶子,如果是实心的,就无法盛水装东西,但如果瓶身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使用了,所以说有与无的共同协作如一体之两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四经》里在经法一章中有说:“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道家对于治国也是讲究的,包括道德经里也有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等,其中顺天时,应地利,安稳民心,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这是无论中西还是古今都不会变化的道理,道家也绝对没有反人类的要去干掉人类一说。
道家更提倡的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有点类似佛教说的中道,儒家的中庸之意。
至于天道或者统治者对待人民,道家认为的态度,应该是:“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皆含阴阳吉凶之变,唯一卦皆吉,这一卦就是“谦”,这个谦可以用来表示道家的意味,其实就是不自持其能,天下万物非我所有,为我所用,天道造化万物,但这种造化绝对不是说有某一个具象化的天道在冥冥中操控这一切。
这种造化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好比江河流动,遇山则转,直至归海,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像是进化论,或者遗传学定律一样,在这种变化和巧合中产生了种种奇妙,这些奇妙的造化就是万物的由来,万物聚变,生发,各随其能,聚散离合,这种自然的属性才可以说是天道。
在佛教有一个词叫缘起,否认一个全能的造物主创造了一切,认为因缘聚合而产生万物,就好比种下种子,这是因,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机肥料无机盐等等的汇聚,这些东西都是缘。
又好比人的身体,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神经元传递信息给大脑,又从大脑传达到手脚身体,而手脚身体,又汇同很多的肌肉纤维以及细胞释放能量,而这些变化又和五脏六腑等等很多系统的共同协作而完成。
这种自发的组织交汇便是一种缘,这种自然的过程,道家给了它一个统称叫天道,所以绝对没有说天道让谁死之类的,而是说每个人乃至生命,都是天道的一部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一样。
独与精神万物往来,泉涸,两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看起来更唯美更具有人文理性,而相忘于江湖才是常态。
之前提到了下道家的黄帝阴符经,有吧友说阴符经在历史上出现时代不确认,这是确实的,虽然在汉时有提到阴符经,但是确凿的阴符经的流传并为人注疏已经是隋唐时候的事了,在这之前,黄老一派可以确认的代表之作其实是一部叫《黄帝四经》的经典。
黄帝四经自汉以后,就失传了,在道家学说经史一块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直到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才让其重见天日,也可以比较明确的确认其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黄老一派的代表作。
道教一般认为,有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是道祖,天师张道陵是教祖。
认为黄帝在崆峒问道广成子,后在首阳山炼铜铸轩辕剑,和太清九鼎神丹,乘龙而飞升得道,所以认为黄帝为道教开端,黄老一派尤其引述黄老,但是就历史学来说,真正道家的开端应该是从老子开始。
而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时代,还不算一家,只能算一种学术的雏形,直到后人逐渐将其完善,我们后来将其归为某一家,实际上是后世为了研究方便而归类,但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未划分那么清。
像是法家的慎到,申不害都和黄老道家关系密切,如果有兴趣的去百度《黄帝四经》,里面对法度的谈及是很多的,韩非写解老喻老,而齐国以黄老为本,建立了一所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孟子曾和荀子在里面辩论,荀子曾任祭酒,对于黄老也颇为推崇。
但是荀子对于庄子一派,却不是很喜欢,黄老道家普遍也有这种感觉,认为庄子一派过度追求隐世,而忽略了现实的意义,认为这是不足的。
其实对于注重自我的解脱,还是要济世救民,这个话题非常的大,之前看到有吧友说天道就是无情的,认为道家就是说不该作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借用佛家一个名词来说叫做顽空,是对无为的一种错解。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道家所说的无为是超出无与有之上的,也就是说说天道无情不在乎众生生命的,实际上是落于了与有相对的无。并非超脱,如果自以为超脱,那就是断灭。
道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详解起来要说很多,大致意思就是说无并非完全没有用,但是这里绝对没有说“有”就是可以忽略的,举个例子,一个瓶子,如果是实心的,就无法盛水装东西,但如果瓶身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使用了,所以说有与无的共同协作如一体之两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四经》里在经法一章中有说:“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道家对于治国也是讲究的,包括道德经里也有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等,其中顺天时,应地利,安稳民心,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这是无论中西还是古今都不会变化的道理,道家也绝对没有反人类的要去干掉人类一说。
道家更提倡的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有点类似佛教说的中道,儒家的中庸之意。
至于天道或者统治者对待人民,道家认为的态度,应该是:“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皆含阴阳吉凶之变,唯一卦皆吉,这一卦就是“谦”,这个谦可以用来表示道家的意味,其实就是不自持其能,天下万物非我所有,为我所用,天道造化万物,但这种造化绝对不是说有某一个具象化的天道在冥冥中操控这一切。
这种造化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好比江河流动,遇山则转,直至归海,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像是进化论,或者遗传学定律一样,在这种变化和巧合中产生了种种奇妙,这些奇妙的造化就是万物的由来,万物聚变,生发,各随其能,聚散离合,这种自然的属性才可以说是天道。
在佛教有一个词叫缘起,否认一个全能的造物主创造了一切,认为因缘聚合而产生万物,就好比种下种子,这是因,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机肥料无机盐等等的汇聚,这些东西都是缘。
又好比人的身体,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神经元传递信息给大脑,又从大脑传达到手脚身体,而手脚身体,又汇同很多的肌肉纤维以及细胞释放能量,而这些变化又和五脏六腑等等很多系统的共同协作而完成。
这种自发的组织交汇便是一种缘,这种自然的过程,道家给了它一个统称叫天道,所以绝对没有说天道让谁死之类的,而是说每个人乃至生命,都是天道的一部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