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极品吴掌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理现在外事有谷松年,董法真,内事有李紫琮、小曦等一众得力干将,段和誉没费多少口舌,便获得了一行人的一致认可,其实谷松年,董法真也清楚,即使自己这些人不同意,这位国主也会冒险前往,与其不知道他哪天突然消失,不如安排好一切,在暗处保护,反而能让大家伙都安心。
诸事料理妥当的段和誉离开大理城时如谷松年,董法真等人料想的那样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混在姐夫高长明商队中,带着同样女扮男装的段素贞,悄悄上路。父女同时外出还是第一回,相比较段素贞的从容淡定,段和誉这个做爹的,反而对沿路上的一切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好奇,一直问这问那的。这也难怪,以前在大理皇宫,肩上扛着一副重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千万人的生死,现在抛去了所有的羁绊,真能不让人欢喜?
高长明这几年来靠着和段和誉连襟的这层关系,长期与蜀人之间进行着丝绸生意,大旗越拉越大,声势越来越壮,段和誉重登大宝的那一刻,颇有积蓄的高长明着实帮了他不少,段和誉想远行的那一刻,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他,自家兄弟,没那么多的道道,处着心安。高长明这些年风餐露宿,久经寒暑,奔波于蜀地与大理的他早已没有了先前的慵懒纨绔,反而精神焕发,精明干练,为了保证两人一路的安全,随行的伙计他都经过精心挑选,有些个甚至学过几年拳脚,明知这些人打起来可能会成为两人的负担,他还是得这么做,和段和誉心思一样,也求心安。至于混在商队中的段和誉,段素贞的身份,高长明则对外声称二人是自己请来保护商队的武师,段和誉、段素贞从小习武,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凛凛之气,眉宇之间不怒自威,和武师的身份颇为贴切,底下人见了他们躲得远远的,自己这些人原本就是粗人,平时粗声粗气,粗话说惯了,生怕言语上不中听,惹怒了对方,自己身上会凭空多几个血窟窿。先前高长明底下那些伙计被两人气势所吓,还不敢和这两人有过多亲近,后来见到段和誉、段素贞二人极好说话,人也随和,熟稔之后,才发现两人说话熨帖,平时看着一行人辛苦,到了驿站打尖,吃喝上很是照拂,这些人和这两位武师之间原本就互有依托,这一路下来倒成了极好的伙伴。
层峦竞秀,千仞争锋,一行人马铃声声的走在崇山峻岭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孤单,而且时不时能碰到在林荫小道上同样和他们一样南来北往、肤色各异,驮着蜀布、丝绸、邛竹杖和漆器等商品的马队,段和誉向姐夫高长明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走的这条道正是连接大理与成都之间赫赫有名的‘西南丝绸之路’东段。
‘西南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印度)道”,它起于成都,止于印度。其线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
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青衣名山、荥经、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渡金沙江进入云南,至大理,到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最远达到印度和孟加拉地区。这条道路主要由西道、东道和南道三段组成。西道就是在先秦时,由成都至邛崃的“临邛道”。经芦山、天全,沿青衣江而下至荥经称为“青衣道”或“始阳道”。由荣经过汉源,汉称“灵关道”,又称“牦牛道”,唐则称“清溪道”。南诏以后,从西昌至会理(古会无)进云南段,称为“建昌道”或“会同路”,又称为南道。东道,则是先秦时由成都沿岷江南下,经乐山到宜宾的水路。蜀汉建兴三年(252年)诸葛亮南征,经此道,为便于行军和物资运输,对灵关古道作了整治和维修,使之更为畅通,后人为纪念他,将灵山改为相公岭,故此道又名为“孔明鸟道”。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御边,置清溪关,此道更名为清溪道。此外,还存在一些局部的便捷支道,从成都出发,顺岷江而下,越大渡河,翻越今凉山州东部山地直达西昌,《三国志?蜀志》记载越嶲郡(今西昌一带),“郡有旧道,径牦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五尺道:成都——宜宾(古道)——云南昭通(古朱提)——贵州威宁(古夜郎国地)——云南曲靖(古味县)——昆明(古滇池)——楚雄——大理。
永昌道:大理——永平(古博南)——保山(古永昌)——腾冲(古腾越)——缅甸——印度。
段和誉一行人走的是‘西南丝绸之路’靠北的五尺道,路程上要多花上数天。为何舍近求远?只因这些年大理与邻国在大渡河以南石堡林立,互成对垒,道路断绝,商旅不通。反而是当初开山铺路,遇水搭桥,在崇山峻岭间修筑的五尺道,因为耗时颇多,道路险峻,这些年反而成了商人往来于大理与成都,甚至远到身毒的财路。五尺道又称滇僰(bó)古道、僰道,是连接滇地(云南)与内陆成都最古老的官道,当初是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秦时,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目光远大的秦始皇为了开拓西南,决定打通西南。于是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临危受命,广发众工匠在高山密林间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五尺道由宜宾市向西南延伸,直修筑至今云南曲靖,全长2000余里。
秦末及汉初因为战争曾一度废弃,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从云南经缅甸、印度到大夏去从事贸易活动了。张骞回朝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 -->>
大理现在外事有谷松年,董法真,内事有李紫琮、小曦等一众得力干将,段和誉没费多少口舌,便获得了一行人的一致认可,其实谷松年,董法真也清楚,即使自己这些人不同意,这位国主也会冒险前往,与其不知道他哪天突然消失,不如安排好一切,在暗处保护,反而能让大家伙都安心。
诸事料理妥当的段和誉离开大理城时如谷松年,董法真等人料想的那样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混在姐夫高长明商队中,带着同样女扮男装的段素贞,悄悄上路。父女同时外出还是第一回,相比较段素贞的从容淡定,段和誉这个做爹的,反而对沿路上的一切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好奇,一直问这问那的。这也难怪,以前在大理皇宫,肩上扛着一副重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千万人的生死,现在抛去了所有的羁绊,真能不让人欢喜?
高长明这几年来靠着和段和誉连襟的这层关系,长期与蜀人之间进行着丝绸生意,大旗越拉越大,声势越来越壮,段和誉重登大宝的那一刻,颇有积蓄的高长明着实帮了他不少,段和誉想远行的那一刻,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他,自家兄弟,没那么多的道道,处着心安。高长明这些年风餐露宿,久经寒暑,奔波于蜀地与大理的他早已没有了先前的慵懒纨绔,反而精神焕发,精明干练,为了保证两人一路的安全,随行的伙计他都经过精心挑选,有些个甚至学过几年拳脚,明知这些人打起来可能会成为两人的负担,他还是得这么做,和段和誉心思一样,也求心安。至于混在商队中的段和誉,段素贞的身份,高长明则对外声称二人是自己请来保护商队的武师,段和誉、段素贞从小习武,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凛凛之气,眉宇之间不怒自威,和武师的身份颇为贴切,底下人见了他们躲得远远的,自己这些人原本就是粗人,平时粗声粗气,粗话说惯了,生怕言语上不中听,惹怒了对方,自己身上会凭空多几个血窟窿。先前高长明底下那些伙计被两人气势所吓,还不敢和这两人有过多亲近,后来见到段和誉、段素贞二人极好说话,人也随和,熟稔之后,才发现两人说话熨帖,平时看着一行人辛苦,到了驿站打尖,吃喝上很是照拂,这些人和这两位武师之间原本就互有依托,这一路下来倒成了极好的伙伴。
层峦竞秀,千仞争锋,一行人马铃声声的走在崇山峻岭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孤单,而且时不时能碰到在林荫小道上同样和他们一样南来北往、肤色各异,驮着蜀布、丝绸、邛竹杖和漆器等商品的马队,段和誉向姐夫高长明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走的这条道正是连接大理与成都之间赫赫有名的‘西南丝绸之路’东段。
‘西南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印度)道”,它起于成都,止于印度。其线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
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青衣名山、荥经、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渡金沙江进入云南,至大理,到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最远达到印度和孟加拉地区。这条道路主要由西道、东道和南道三段组成。西道就是在先秦时,由成都至邛崃的“临邛道”。经芦山、天全,沿青衣江而下至荥经称为“青衣道”或“始阳道”。由荣经过汉源,汉称“灵关道”,又称“牦牛道”,唐则称“清溪道”。南诏以后,从西昌至会理(古会无)进云南段,称为“建昌道”或“会同路”,又称为南道。东道,则是先秦时由成都沿岷江南下,经乐山到宜宾的水路。蜀汉建兴三年(252年)诸葛亮南征,经此道,为便于行军和物资运输,对灵关古道作了整治和维修,使之更为畅通,后人为纪念他,将灵山改为相公岭,故此道又名为“孔明鸟道”。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御边,置清溪关,此道更名为清溪道。此外,还存在一些局部的便捷支道,从成都出发,顺岷江而下,越大渡河,翻越今凉山州东部山地直达西昌,《三国志?蜀志》记载越嶲郡(今西昌一带),“郡有旧道,径牦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五尺道:成都——宜宾(古道)——云南昭通(古朱提)——贵州威宁(古夜郎国地)——云南曲靖(古味县)——昆明(古滇池)——楚雄——大理。
永昌道:大理——永平(古博南)——保山(古永昌)——腾冲(古腾越)——缅甸——印度。
段和誉一行人走的是‘西南丝绸之路’靠北的五尺道,路程上要多花上数天。为何舍近求远?只因这些年大理与邻国在大渡河以南石堡林立,互成对垒,道路断绝,商旅不通。反而是当初开山铺路,遇水搭桥,在崇山峻岭间修筑的五尺道,因为耗时颇多,道路险峻,这些年反而成了商人往来于大理与成都,甚至远到身毒的财路。五尺道又称滇僰(bó)古道、僰道,是连接滇地(云南)与内陆成都最古老的官道,当初是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秦时,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目光远大的秦始皇为了开拓西南,决定打通西南。于是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临危受命,广发众工匠在高山密林间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五尺道由宜宾市向西南延伸,直修筑至今云南曲靖,全长2000余里。
秦末及汉初因为战争曾一度废弃,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从云南经缅甸、印度到大夏去从事贸易活动了。张骞回朝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