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thzw.net,鲁班传人在美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风水先生有择定手段,“半个先生”不可忘了建议责任。雇主常会听从木匠的启示,采纳他的意见。简单地把雇主的疑虑斥为迷信,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人反感。不负责任地劝以“信则有,不信则无”,只能加重疑虑,让人忐忑。
对一些忌讳,也不可不注意。如,提前为老人做出的寿材(棺材),必然要存放起来。木匠做好之后,随手捡几块废木头放进空棺内,因为有人认为棺材空着肚子有进食的**。存放时,要大头朝里,小头朝外摆放,因为棺材在用时才大头朝外。有时雇主对这样的忌讳不甚了了,木匠提个醒,可免事后有人埋怨和非议。常情,人在运气不佳时,会寻找和发现出许多造成不佳的原因,并想起和怨恨当时做事的人。
出师
总之,木匠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木匠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学会了许多木活的制作技能,明白了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道理,为满师后独立开业打下了基础,但是,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时间久了,师徒之间就会出现感情别扭,徒弟对师傅失去了信任,以后一旦离开师作,轻易不与师作搭伙。虽然逢年过节照常去看望师傅,但那已经是两回事。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万事开头难,以后的路怎么走,心中空荡荡一片茫然,孤零零怅然无助。
又一个约定与现实
首先要添置工具。学徒时使用的工具都是师傅的。当初师徒约定中有一条,出徒时,师傅送一套工具给徒弟,既表示对徒弟的关爱,也内含你已学成,可以独立工作离开师傅了,所以,离师时,师傅客气地说“把你常用的斧子带走吧,其他工具你看着拿吧”。所说的其他工具,多是平时大家共用的,只有一套,你拿走了,师作没的用,所以不能带走。师傅又绝不会花钱另买一套送给你。
木匠工具,主要分两种。铁制的“刃子家伙”,如斧子,锛子,各种凿刀,刨刀,各类锯条等,需花钱购买;木质的,如各类刨床,各种尺,以及锛苫子,锯梁锯拐,墨斗等,都是自己制做。学徒三年多,徒弟已经学会并制做了各种类型的木质工具,但刃子家伙很少,必须添置齐全。买工具需去城里,小地方虽也有卖,但品种不全。现如今,五金商店很多,木匠工具容易买到,即使去城里专营店买,乘公交车或打车都很方便。过去交通不便,进城只能步行,早晨起五更,顶星星摸黑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来,来去要走二百多里路。
帮作
配齐了工具,去哪干活呢?出师前不可能应接下雇主,雇主也不可能知道你已离师,就立即去找你做活儿。离开了师作,就等于失了业。现在的人都知道利用广告的形式招揽和扩大业务,但木匠不可能到处吆喝去找雇主。木匠是坐庄买卖,只能等雇主找木匠。唯一的办法是投靠他人。寻找可能需要帮手,又乐于助人,最好是挑单单干的木匠,提出帮作的请求。若能得到允许,就可跟着他一起干活儿了。不然只好再找别人。平常人尚知道求人难,手艺人大都傲性很强,求人时更觉为难。无奈,为了生存,只能舍去脸面。
木匠能有一个好搭档,如同交上一个好朋友,那是他的幸运,福分。前面说过“一个木匠不算木匠”。耍单的木匠也需要有人来合作,尤其是年近中年的木匠,还可借重初离师者的年轻力壮提高名声。
只要搭作成功,就能开展职业。干上一段时间,在地方上有了影响,逐渐地就有雇主找上门来,自己也可应些活儿,扩大伙伴的业务,给伙伴带来效益。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乡民中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终于是位“师傅”了。
帮作是个过渡,完成过渡,也铺就了木匠生涯之路,以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木匠了。他对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生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把刀”
“二把刀”,是指不具备某行业的深层技术,仅知皮毛的人。
木匠行业的“二把刀”,实在算不得木匠。这类人中,有投师干了一年半载,后因种种原因辞师而去者。有虽经师学徒,但实在缺乏天份始终未学成者,也有喜好木匠这个行当,不投师,靠自己的聪明摸索到一点门道的人,他们能使用工具,但不精熟;经历制作过程,但不知其所以然,仍不能独立完成制做,即使做了,也达不到标准。技能和修养长期停留在初期学徒的阶段,总达不到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
雇主们不可能直接雇请他们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没有独立应活儿的机会,只能在真正的木匠带领下,受支使,干些现成的工具活儿。
有的时候,木匠们活儿多很忙,尤其是先期活,为了把控后续制做,不得不找人帮忙抢活。如,春季里打造木架,雇主本想雇请某木匠,又顾虑他人少活多,忙不过来,若专等此人,必要很长时间,季节不等人,弄不好会拖到雨季,给建房带来很多不利和麻烦,只好另请他人。木匠深知此情,为给以后的业务打下基础,于是找人帮忙,抢做木架活。好在木架活不是很精细。这样,二把刀们就派上了用场。有时拉大锯一类的活儿,也找他们干。设计和掌尺他们不行,简单的糙活儿总能顶个人。
活儿干完了,木匠会婉言辞去他们,虽是打短工,干力气活儿,他们却也乐意和木匠一起,享受一阵子师傅待遇,总是美事一桩。
三类木匠
如果一定要把木匠分个档次,那么师承好,悟性高,能够遵从行业规矩的,大概要算是一流木匠了。他们心灵手巧,手艺出众,职业知识丰富,干活出力,又能与人为善,在乡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其次是平平者,他们人数较多,似乎永远停滞在原有水平上,职业知识不足,业绩平平,进步缓慢,能应接普通的大路活儿,文化水平低限制了他们的钻研空间。还有一类,他们的名气很大,多以不雅的绰号为人所知,先天知识不足,陋习却在众匠之上,这类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者或者中途辞师者,依着自吹自擂,自捧自夸造成的效果,也能寻些雇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雇主们常常在事后后悔自己的选择。
矛盾的选择
平时各自分散串乡做活的木匠们,有时遇到大工程,必须若干个小组集中起来成大作儿。这是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场所,也是显现技能和出名的机会。平日里,谁有多高的技能,无从比较,只有在大作儿里,才显得出来。
“鸟入丛林,匠(怕)入作”。为眼下也为以后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木匠们在大作中都不甘落后于人。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家艺,有意无意地显露一手,显示自己的专长,以赢得同行们的佩服和认可,至少不能被同行看低。
手艺再好的匠人,也不会是全才,总在某个方面或某项操作技术上逊人一筹,有了比较,也就有了高低优劣之分。平日里孤傲的性情,在大作中也变得温和谦逊,只有不知天之高地之厚的那类人,仍自高自大,招人生厌,最终落得个让人嘲笑的结局,恨恨而去。
木匠的心态,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矛盾的。带徒弟,既要教他,又要留一手;同行之间,即是竞争的对手,又可能是搭作的伙伴,对技艺不懈的追求,却对本行感到厌倦;常自我欣赏属于上九流,也认可不过是伺候人的;总说“掇泥匠,不拜佛”,却又相信因果,敬畏神灵。对于入大作,是既希望经多见广,经事长智,提高自己,又不愿在作中受贬比。
入大作的机会是很少有的,因为形成大作的大工程是很少的。
技术的保守
师傅的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徒弟的水平。跟多高的师傅,学多高的手艺。只有广泛的接触各路匠人,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才能大长技能。
但是,木匠们在技术上相当保守。这可能是所有技术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招鲜,吃遍天”。说的是一技之长的重要,直接关系到行业中的名气,关系到自己的生活来源。技术好,名气大,雇主就多,木匠们走村串乡耍手艺,不过是为了谋生活。
学徒期间,只要勤学好问,为师者多有问必答。就是其他木匠,对学徒的求问,也不好拒之不答。但是,一旦出师独立,再向人求教,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含混不清,或答非所问,既不伤害情面,又保守住技术。有得干脆笑着回答说“不知道”,让人无法再开口。
“艺人独”。木匠们常自叹道:“唉!艺人独啊!”。话语中既抱怨他人的保守,同时也为自己的保守开脱。“同行是冤家”,是几乎所有手艺人共同认定的道理。
从事了木匠行业,就与所有同行产生了竞争。争雇主,争活茬儿,争市场,争生存。竞争中,技术是竞争的力量,谁掌握的技术多,技术精,谁的竞争力就强。手艺好,活茬儿多的干不过来。手艺差的,活茬儿往往接不上。
“宁教一手,不教一口”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由于竞争厉害关系的存在,即使在师徒之间,也存在“宁教一手,不教一口”的现象。因为今天的徒弟,就是未来的师傅,独立之后就是有限市场中的竞争对手。“教一手”,因师徒名份在,师傅不得不教给徒弟一种技术手法,但往往留下了“一口”。“宁教一手”,一个“宁”字,准确表达了传艺者的心态。
“一口”是什么?是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呈押韵顺口的谚语形式,内含深刻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事理,一语中的。
例如,板材粘接要用鳔胶,膘汁的粘稠度关系到粘接效果,关系到器物的质量。怎样掌握膘汁粘稠度,什么情况下稠,什么情况下稀,靠什么定标准呢?师傅看过鳔锅里的膘汁,说“哎呀,稀了,再熬稠些吧。”有时,师傅说:“太稠了,再加些水吧。”徒弟照办了,但始终懵懂,不明个中道理。于是,师傅说,熬鳔胶要“冬流夏稠”。只这“一口”,让人豁然明白了用鳔的道理。再加上板材干燥,板缝严实,这样粘接的板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开裂。
现如今,粘接用胶不仅品种多,而且使用方便,不用熬制。但在过去,这“一口”就是技术资本,是施业的实力,当然也是不轻易外传的秘密。
又如,做碾子的木框,看上去很简单,但技术要求却不低。安装好的碾轱辘,推动起来运转应当轻快,秘密在哪里呢?在碾脐和碾窝的间隙上,“一分轻,二分重,三分脐儿推不动”。没人教这“一口”,那么做碾框的人,永远不能准确使用这个技术标准。
木匠们有时在一起议论,你留一手,我留一手,如此代代相留,到最后时,岂不一手全无。有些使人担心。但木匠这行当,千百年来,照样存在,并未断绝。
其实,匠人对保守的对象是有选择的,对自己的子弟是倾囊相授的。木匠行里也讲究子弟班。儿子跟着老子学艺,老子唯恐儿子技术不济,不如人,岂能再留一手。哥哥带弟弟从业,将来肯定是一个作伙里的人,不教会他,以后一起干活时,还得自己费力,情义上也过不去。对心地善,人品好的徒弟,师傅喜欢他,也不会保守。况且“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师承的基础上,只要虚心好学,勤于钻研,人品端正有人缘,即使不是子弟班出身,也同样能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悟性高的,还能开发出新东西,或为佼佼者。
不光彩的“偷学儿”
由于互相保守的原因,使得偷学他人技艺,成为行业中的一种陋习。“偷学”在行业用语中含有很大的贬义。一贬得到技艺的方法不光明,二贬得不到技艺的真髓,用时达不到标准,漏洞频出。同时也有对偷学者的人品的贬斥责备。
学艺人见艺学艺,而后模仿演练,确实是一个快捷的学习方法。师傅把技能演示给徒弟,让徒弟看到操作过程,从而完成授艺。如果徒弟只顾低头干活儿,不留心师傅的示范,就是徒弟的问题了。有的木匠为显示自己的技能,露一手,也会有意无意地送人一招。有的木匠特意请人吃酒,酒酣意浓时向人讨教,被请者觉得情短,还人以艺,教人一手,学者有心,教者乐意,明正授受,与偷毫无关系。
木匠们在业务上的竞争,使技艺成为重要的筹码。一方面要保守自己的专长技术不使扩散,一方面又想得到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直接问人求艺多获不果,而偷学却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偷学者与被偷者往往是搭伴在一起干活的人。乘人不在,偷看他的木活儿实样,“啊,原来是这样”,恍然大悟。即使不在一起干活,只要能拉上关系搭上话,便可借串作聊天去看他人的操作过程,见艺学艺。
另有一类,不会装会,使人误以为他已掌握了某种技艺,没必要再对他保密,从而演示了制作过程,结果受骗上当,被人学去了技艺。这种骗艺最没德行,拿去了人家的东西,毫不领情,毫无愧意,甚至自庆得逞,得了便宜还卖乖,只能让同行人心冷,疏而远之。贼人偷钱财,被窃者对偷儿愤恨至极,常常是咬牙切齿。艺人们对偷艺者,心中虽也不快,但不至于大恨,虽不赞赏,也不深怨,听之任之。
木匠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著名演员******在小品剧《我想有个家》中,对木匠有一笔形象而传神的描画,道白“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后,立刻沾沾自喜,神采飞扬,颇为自负。
工人的工资实行级别制,从学徒工开始,最高为八级。虽是工资级,也可说明工人的综合实力,四级工应是老练的工人了。四级木工也应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相当中级知识分子”,虽是艺术笑点,夸张,但比喻确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说中了木匠的一种心理。乡村的木匠师傅们虽然没有工人那样的级别,但他们的确认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几十年前的普通农民,生产生活的范围,主要是家宅和田地之间。据说,在偏僻的农村里,甚至有老妇自嫁来后,再没走出去过。应该承认,在那时,木匠由于长年外出做工,活动的范围广,相与的人多,经历的事多,并且手艺人中愚笨的人少,大都善于学习和接受知识,他们的素养要高于一般人。
木匠虽然是体力劳动者,文字水平低,但言谈举止,仪表形象不... -->>
风水先生有择定手段,“半个先生”不可忘了建议责任。雇主常会听从木匠的启示,采纳他的意见。简单地把雇主的疑虑斥为迷信,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人反感。不负责任地劝以“信则有,不信则无”,只能加重疑虑,让人忐忑。
对一些忌讳,也不可不注意。如,提前为老人做出的寿材(棺材),必然要存放起来。木匠做好之后,随手捡几块废木头放进空棺内,因为有人认为棺材空着肚子有进食的**。存放时,要大头朝里,小头朝外摆放,因为棺材在用时才大头朝外。有时雇主对这样的忌讳不甚了了,木匠提个醒,可免事后有人埋怨和非议。常情,人在运气不佳时,会寻找和发现出许多造成不佳的原因,并想起和怨恨当时做事的人。
出师
总之,木匠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木匠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学会了许多木活的制作技能,明白了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道理,为满师后独立开业打下了基础,但是,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时间久了,师徒之间就会出现感情别扭,徒弟对师傅失去了信任,以后一旦离开师作,轻易不与师作搭伙。虽然逢年过节照常去看望师傅,但那已经是两回事。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万事开头难,以后的路怎么走,心中空荡荡一片茫然,孤零零怅然无助。
又一个约定与现实
首先要添置工具。学徒时使用的工具都是师傅的。当初师徒约定中有一条,出徒时,师傅送一套工具给徒弟,既表示对徒弟的关爱,也内含你已学成,可以独立工作离开师傅了,所以,离师时,师傅客气地说“把你常用的斧子带走吧,其他工具你看着拿吧”。所说的其他工具,多是平时大家共用的,只有一套,你拿走了,师作没的用,所以不能带走。师傅又绝不会花钱另买一套送给你。
木匠工具,主要分两种。铁制的“刃子家伙”,如斧子,锛子,各种凿刀,刨刀,各类锯条等,需花钱购买;木质的,如各类刨床,各种尺,以及锛苫子,锯梁锯拐,墨斗等,都是自己制做。学徒三年多,徒弟已经学会并制做了各种类型的木质工具,但刃子家伙很少,必须添置齐全。买工具需去城里,小地方虽也有卖,但品种不全。现如今,五金商店很多,木匠工具容易买到,即使去城里专营店买,乘公交车或打车都很方便。过去交通不便,进城只能步行,早晨起五更,顶星星摸黑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来,来去要走二百多里路。
帮作
配齐了工具,去哪干活呢?出师前不可能应接下雇主,雇主也不可能知道你已离师,就立即去找你做活儿。离开了师作,就等于失了业。现在的人都知道利用广告的形式招揽和扩大业务,但木匠不可能到处吆喝去找雇主。木匠是坐庄买卖,只能等雇主找木匠。唯一的办法是投靠他人。寻找可能需要帮手,又乐于助人,最好是挑单单干的木匠,提出帮作的请求。若能得到允许,就可跟着他一起干活儿了。不然只好再找别人。平常人尚知道求人难,手艺人大都傲性很强,求人时更觉为难。无奈,为了生存,只能舍去脸面。
木匠能有一个好搭档,如同交上一个好朋友,那是他的幸运,福分。前面说过“一个木匠不算木匠”。耍单的木匠也需要有人来合作,尤其是年近中年的木匠,还可借重初离师者的年轻力壮提高名声。
只要搭作成功,就能开展职业。干上一段时间,在地方上有了影响,逐渐地就有雇主找上门来,自己也可应些活儿,扩大伙伴的业务,给伙伴带来效益。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乡民中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终于是位“师傅”了。
帮作是个过渡,完成过渡,也铺就了木匠生涯之路,以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木匠了。他对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生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把刀”
“二把刀”,是指不具备某行业的深层技术,仅知皮毛的人。
木匠行业的“二把刀”,实在算不得木匠。这类人中,有投师干了一年半载,后因种种原因辞师而去者。有虽经师学徒,但实在缺乏天份始终未学成者,也有喜好木匠这个行当,不投师,靠自己的聪明摸索到一点门道的人,他们能使用工具,但不精熟;经历制作过程,但不知其所以然,仍不能独立完成制做,即使做了,也达不到标准。技能和修养长期停留在初期学徒的阶段,总达不到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
雇主们不可能直接雇请他们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没有独立应活儿的机会,只能在真正的木匠带领下,受支使,干些现成的工具活儿。
有的时候,木匠们活儿多很忙,尤其是先期活,为了把控后续制做,不得不找人帮忙抢活。如,春季里打造木架,雇主本想雇请某木匠,又顾虑他人少活多,忙不过来,若专等此人,必要很长时间,季节不等人,弄不好会拖到雨季,给建房带来很多不利和麻烦,只好另请他人。木匠深知此情,为给以后的业务打下基础,于是找人帮忙,抢做木架活。好在木架活不是很精细。这样,二把刀们就派上了用场。有时拉大锯一类的活儿,也找他们干。设计和掌尺他们不行,简单的糙活儿总能顶个人。
活儿干完了,木匠会婉言辞去他们,虽是打短工,干力气活儿,他们却也乐意和木匠一起,享受一阵子师傅待遇,总是美事一桩。
三类木匠
如果一定要把木匠分个档次,那么师承好,悟性高,能够遵从行业规矩的,大概要算是一流木匠了。他们心灵手巧,手艺出众,职业知识丰富,干活出力,又能与人为善,在乡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其次是平平者,他们人数较多,似乎永远停滞在原有水平上,职业知识不足,业绩平平,进步缓慢,能应接普通的大路活儿,文化水平低限制了他们的钻研空间。还有一类,他们的名气很大,多以不雅的绰号为人所知,先天知识不足,陋习却在众匠之上,这类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者或者中途辞师者,依着自吹自擂,自捧自夸造成的效果,也能寻些雇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雇主们常常在事后后悔自己的选择。
矛盾的选择
平时各自分散串乡做活的木匠们,有时遇到大工程,必须若干个小组集中起来成大作儿。这是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场所,也是显现技能和出名的机会。平日里,谁有多高的技能,无从比较,只有在大作儿里,才显得出来。
“鸟入丛林,匠(怕)入作”。为眼下也为以后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木匠们在大作中都不甘落后于人。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家艺,有意无意地显露一手,显示自己的专长,以赢得同行们的佩服和认可,至少不能被同行看低。
手艺再好的匠人,也不会是全才,总在某个方面或某项操作技术上逊人一筹,有了比较,也就有了高低优劣之分。平日里孤傲的性情,在大作中也变得温和谦逊,只有不知天之高地之厚的那类人,仍自高自大,招人生厌,最终落得个让人嘲笑的结局,恨恨而去。
木匠的心态,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矛盾的。带徒弟,既要教他,又要留一手;同行之间,即是竞争的对手,又可能是搭作的伙伴,对技艺不懈的追求,却对本行感到厌倦;常自我欣赏属于上九流,也认可不过是伺候人的;总说“掇泥匠,不拜佛”,却又相信因果,敬畏神灵。对于入大作,是既希望经多见广,经事长智,提高自己,又不愿在作中受贬比。
入大作的机会是很少有的,因为形成大作的大工程是很少的。
技术的保守
师傅的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徒弟的水平。跟多高的师傅,学多高的手艺。只有广泛的接触各路匠人,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才能大长技能。
但是,木匠们在技术上相当保守。这可能是所有技术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招鲜,吃遍天”。说的是一技之长的重要,直接关系到行业中的名气,关系到自己的生活来源。技术好,名气大,雇主就多,木匠们走村串乡耍手艺,不过是为了谋生活。
学徒期间,只要勤学好问,为师者多有问必答。就是其他木匠,对学徒的求问,也不好拒之不答。但是,一旦出师独立,再向人求教,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含混不清,或答非所问,既不伤害情面,又保守住技术。有得干脆笑着回答说“不知道”,让人无法再开口。
“艺人独”。木匠们常自叹道:“唉!艺人独啊!”。话语中既抱怨他人的保守,同时也为自己的保守开脱。“同行是冤家”,是几乎所有手艺人共同认定的道理。
从事了木匠行业,就与所有同行产生了竞争。争雇主,争活茬儿,争市场,争生存。竞争中,技术是竞争的力量,谁掌握的技术多,技术精,谁的竞争力就强。手艺好,活茬儿多的干不过来。手艺差的,活茬儿往往接不上。
“宁教一手,不教一口”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由于竞争厉害关系的存在,即使在师徒之间,也存在“宁教一手,不教一口”的现象。因为今天的徒弟,就是未来的师傅,独立之后就是有限市场中的竞争对手。“教一手”,因师徒名份在,师傅不得不教给徒弟一种技术手法,但往往留下了“一口”。“宁教一手”,一个“宁”字,准确表达了传艺者的心态。
“一口”是什么?是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呈押韵顺口的谚语形式,内含深刻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事理,一语中的。
例如,板材粘接要用鳔胶,膘汁的粘稠度关系到粘接效果,关系到器物的质量。怎样掌握膘汁粘稠度,什么情况下稠,什么情况下稀,靠什么定标准呢?师傅看过鳔锅里的膘汁,说“哎呀,稀了,再熬稠些吧。”有时,师傅说:“太稠了,再加些水吧。”徒弟照办了,但始终懵懂,不明个中道理。于是,师傅说,熬鳔胶要“冬流夏稠”。只这“一口”,让人豁然明白了用鳔的道理。再加上板材干燥,板缝严实,这样粘接的板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开裂。
现如今,粘接用胶不仅品种多,而且使用方便,不用熬制。但在过去,这“一口”就是技术资本,是施业的实力,当然也是不轻易外传的秘密。
又如,做碾子的木框,看上去很简单,但技术要求却不低。安装好的碾轱辘,推动起来运转应当轻快,秘密在哪里呢?在碾脐和碾窝的间隙上,“一分轻,二分重,三分脐儿推不动”。没人教这“一口”,那么做碾框的人,永远不能准确使用这个技术标准。
木匠们有时在一起议论,你留一手,我留一手,如此代代相留,到最后时,岂不一手全无。有些使人担心。但木匠这行当,千百年来,照样存在,并未断绝。
其实,匠人对保守的对象是有选择的,对自己的子弟是倾囊相授的。木匠行里也讲究子弟班。儿子跟着老子学艺,老子唯恐儿子技术不济,不如人,岂能再留一手。哥哥带弟弟从业,将来肯定是一个作伙里的人,不教会他,以后一起干活时,还得自己费力,情义上也过不去。对心地善,人品好的徒弟,师傅喜欢他,也不会保守。况且“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师承的基础上,只要虚心好学,勤于钻研,人品端正有人缘,即使不是子弟班出身,也同样能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悟性高的,还能开发出新东西,或为佼佼者。
不光彩的“偷学儿”
由于互相保守的原因,使得偷学他人技艺,成为行业中的一种陋习。“偷学”在行业用语中含有很大的贬义。一贬得到技艺的方法不光明,二贬得不到技艺的真髓,用时达不到标准,漏洞频出。同时也有对偷学者的人品的贬斥责备。
学艺人见艺学艺,而后模仿演练,确实是一个快捷的学习方法。师傅把技能演示给徒弟,让徒弟看到操作过程,从而完成授艺。如果徒弟只顾低头干活儿,不留心师傅的示范,就是徒弟的问题了。有的木匠为显示自己的技能,露一手,也会有意无意地送人一招。有的木匠特意请人吃酒,酒酣意浓时向人讨教,被请者觉得情短,还人以艺,教人一手,学者有心,教者乐意,明正授受,与偷毫无关系。
木匠们在业务上的竞争,使技艺成为重要的筹码。一方面要保守自己的专长技术不使扩散,一方面又想得到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直接问人求艺多获不果,而偷学却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偷学者与被偷者往往是搭伴在一起干活的人。乘人不在,偷看他的木活儿实样,“啊,原来是这样”,恍然大悟。即使不在一起干活,只要能拉上关系搭上话,便可借串作聊天去看他人的操作过程,见艺学艺。
另有一类,不会装会,使人误以为他已掌握了某种技艺,没必要再对他保密,从而演示了制作过程,结果受骗上当,被人学去了技艺。这种骗艺最没德行,拿去了人家的东西,毫不领情,毫无愧意,甚至自庆得逞,得了便宜还卖乖,只能让同行人心冷,疏而远之。贼人偷钱财,被窃者对偷儿愤恨至极,常常是咬牙切齿。艺人们对偷艺者,心中虽也不快,但不至于大恨,虽不赞赏,也不深怨,听之任之。
木匠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著名演员******在小品剧《我想有个家》中,对木匠有一笔形象而传神的描画,道白“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后,立刻沾沾自喜,神采飞扬,颇为自负。
工人的工资实行级别制,从学徒工开始,最高为八级。虽是工资级,也可说明工人的综合实力,四级工应是老练的工人了。四级木工也应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相当中级知识分子”,虽是艺术笑点,夸张,但比喻确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说中了木匠的一种心理。乡村的木匠师傅们虽然没有工人那样的级别,但他们的确认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几十年前的普通农民,生产生活的范围,主要是家宅和田地之间。据说,在偏僻的农村里,甚至有老妇自嫁来后,再没走出去过。应该承认,在那时,木匠由于长年外出做工,活动的范围广,相与的人多,经历的事多,并且手艺人中愚笨的人少,大都善于学习和接受知识,他们的素养要高于一般人。
木匠虽然是体力劳动者,文字水平低,但言谈举止,仪表形象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