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哈萨克的失败只是中俄英三国之战的一个战场,但由于这个战场的激烈程度,掩盖了其他战场上取得的一些优势。
进兵到西伯利亚的中国軍队就一直在胜利,可因为这里没什么值得一体的大胜,反倒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犹如中国在哈萨克地区处于地利和交通的不利地位一样,由于铁路的原因,原本俄国占有优势的西伯利亚反倒成为俄国不利的区域,西伯利亚的水路确实是一个良好的运输通道,但那是跟过去中国的草原戈壁相比,铁路通车之后,中国反而更容易将軍队调动到希比利亚边境,俄国人的水路反而变得劣势了。
在这个方向上,中国派出的軍队数量并没有派往哈萨克地区的多,但因为俄国在这一带兵力投入的薄弱,反倒让中国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十余万大军杀入西伯利亚地区,很快就攻占了贝加尔湖一带。
重新恢复被俄国人占领的矿山,乡兵承担了过去辅兵的任务,负责维持治安,剿灭地方反抗势力,保持交通畅通。战兵和辅兵继续扩大占领区,沿着商道向俄国西部地区开进,至于东北地带,暂时相对平静,中国的攻击计划中,并没有在勒拿河以东地区大规模展开行动的计划,小规模的行动,仅限于组织黑龙江一带的部落武装,扫荡俄国的军事据点。以及海军北上攻打俄国在勘察加等地的军事要塞,最大的也不过是攻占有俄国軍队驻防,但归属一直有争议的库页岛。
战争进行了半年,但从战场上来看,甚至还看不出这是一场大战。远没有拿破仑战争那么激烈,通过一两场决战就能灭掉一国。可事实上双方动用的兵力,已经超过了拿破仑战争中的绝大多数战役,只是因为双方都属于领土上的庞然大物,中国在哈萨克地区已经收缩了上千公里,这在欧洲早就已经跨越了多个国境,可在东方,战争甚至依然在绝对意义上的边境地区进行。
到了夏季,双方兵力已经超过了拿破仑时代的任何一场战争,包括拿破仑动员六十万大军进入俄国的战争,中国在哈萨克已经集中了60万人,英国向这里投送了30万軍队,俄国軍队已经送来了40万人,依然是英俄联军处于攻势,而中国处于守势,甚至哈萨克丘陵防线都开始岌岌可危。
进入西伯利亚地区的30万軍队,已经向西攻击到了叶尼塞河边。遭遇的反抗越来越激烈,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军事力量一直很薄弱,正规兵力始终没有超过十万人。但拿破仑战争后,沙皇开始在西伯利亚也推行农奴制,当时流放了许多在战争中反叛的地主和贵族,允许这些人将他们的农奴也带到西伯利亚垦殖,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乌拉尔山以东的俄国人达到了400多万人,开辟出了数千万耕地面积的地主庄园。
这些人虽然是流放者,但他们在战争中,大多数站在了沙皇一边,正规军兵力不足,他们自发的武装起来抵抗中国軍队的推进。
这让中国大军在正面战场上遭遇的压力不大,可是治安环境一直很差,所打的战争,更像是一场治安战。面对这种情况,政治跟军事力量结合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拉拢一部分可以合作的本地势力,打击那些反叛力量,要比一味镇压要来的有效的多。
本地势力中,布里亚特等跟中国有关系的游牧部落是相对容易拉拢的,但农奴地主是很难拉拢的。另外西伯利亚还有半数是自由民,拿破仑战争之前,西伯利亚本来是没有农奴存在的,这里本就是一个流放不听话农奴的地方。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大大增加了地主的特权,允许他们流放自己的农奴到西伯利亚,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地主对农奴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由于流放西伯利亚几乎是一个“地狱”的同义词,强迫流亡至此的农奴们很难挺过这里的寒冬,所以这里的人口增长缓慢。但这些流放的农奴,只要活下去的,都成为了自由民,沙皇在西伯利亚推行农奴制之前,这里就有190万人,现在400万人口中,有200多万就是这些自由民的后代。
虽然他们的祖先是被流放来的,虽然沙皇对他们从未友好过,可这些人组织分散,只能依靠沙皇的政府机构,现在沙皇的政府机构被摧毁,但要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也不容易,他们还有一个宗教的牵绊,在东正教文化下,沙皇在他们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没人敢于反抗沙皇。
对这些人暂时先争取的是他们的中立。
西伯利亚的治安战和政治攻防,都不是能快速分出胜负的方式,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肯定还是战场上的正面决战,所以沙皇才对西伯利亚的丢失无动于衷,将主要兵力都放在西部地区,联合英军跟中国軍队打大决战。
英军逐步承担起了正面进攻的角色,英国人开始修复破损的铁路,增加更多的援军,英国軍队人数在盛夏到来前就达到了50万,而俄国兵力增... -->>
哈萨克的失败只是中俄英三国之战的一个战场,但由于这个战场的激烈程度,掩盖了其他战场上取得的一些优势。
进兵到西伯利亚的中国軍队就一直在胜利,可因为这里没什么值得一体的大胜,反倒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犹如中国在哈萨克地区处于地利和交通的不利地位一样,由于铁路的原因,原本俄国占有优势的西伯利亚反倒成为俄国不利的区域,西伯利亚的水路确实是一个良好的运输通道,但那是跟过去中国的草原戈壁相比,铁路通车之后,中国反而更容易将軍队调动到希比利亚边境,俄国人的水路反而变得劣势了。
在这个方向上,中国派出的軍队数量并没有派往哈萨克地区的多,但因为俄国在这一带兵力投入的薄弱,反倒让中国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十余万大军杀入西伯利亚地区,很快就攻占了贝加尔湖一带。
重新恢复被俄国人占领的矿山,乡兵承担了过去辅兵的任务,负责维持治安,剿灭地方反抗势力,保持交通畅通。战兵和辅兵继续扩大占领区,沿着商道向俄国西部地区开进,至于东北地带,暂时相对平静,中国的攻击计划中,并没有在勒拿河以东地区大规模展开行动的计划,小规模的行动,仅限于组织黑龙江一带的部落武装,扫荡俄国的军事据点。以及海军北上攻打俄国在勘察加等地的军事要塞,最大的也不过是攻占有俄国軍队驻防,但归属一直有争议的库页岛。
战争进行了半年,但从战场上来看,甚至还看不出这是一场大战。远没有拿破仑战争那么激烈,通过一两场决战就能灭掉一国。可事实上双方动用的兵力,已经超过了拿破仑战争中的绝大多数战役,只是因为双方都属于领土上的庞然大物,中国在哈萨克地区已经收缩了上千公里,这在欧洲早就已经跨越了多个国境,可在东方,战争甚至依然在绝对意义上的边境地区进行。
到了夏季,双方兵力已经超过了拿破仑时代的任何一场战争,包括拿破仑动员六十万大军进入俄国的战争,中国在哈萨克已经集中了60万人,英国向这里投送了30万軍队,俄国軍队已经送来了40万人,依然是英俄联军处于攻势,而中国处于守势,甚至哈萨克丘陵防线都开始岌岌可危。
进入西伯利亚地区的30万軍队,已经向西攻击到了叶尼塞河边。遭遇的反抗越来越激烈,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军事力量一直很薄弱,正规兵力始终没有超过十万人。但拿破仑战争后,沙皇开始在西伯利亚也推行农奴制,当时流放了许多在战争中反叛的地主和贵族,允许这些人将他们的农奴也带到西伯利亚垦殖,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乌拉尔山以东的俄国人达到了400多万人,开辟出了数千万耕地面积的地主庄园。
这些人虽然是流放者,但他们在战争中,大多数站在了沙皇一边,正规军兵力不足,他们自发的武装起来抵抗中国軍队的推进。
这让中国大军在正面战场上遭遇的压力不大,可是治安环境一直很差,所打的战争,更像是一场治安战。面对这种情况,政治跟军事力量结合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拉拢一部分可以合作的本地势力,打击那些反叛力量,要比一味镇压要来的有效的多。
本地势力中,布里亚特等跟中国有关系的游牧部落是相对容易拉拢的,但农奴地主是很难拉拢的。另外西伯利亚还有半数是自由民,拿破仑战争之前,西伯利亚本来是没有农奴存在的,这里本就是一个流放不听话农奴的地方。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大大增加了地主的特权,允许他们流放自己的农奴到西伯利亚,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地主对农奴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由于流放西伯利亚几乎是一个“地狱”的同义词,强迫流亡至此的农奴们很难挺过这里的寒冬,所以这里的人口增长缓慢。但这些流放的农奴,只要活下去的,都成为了自由民,沙皇在西伯利亚推行农奴制之前,这里就有190万人,现在400万人口中,有200多万就是这些自由民的后代。
虽然他们的祖先是被流放来的,虽然沙皇对他们从未友好过,可这些人组织分散,只能依靠沙皇的政府机构,现在沙皇的政府机构被摧毁,但要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也不容易,他们还有一个宗教的牵绊,在东正教文化下,沙皇在他们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没人敢于反抗沙皇。
对这些人暂时先争取的是他们的中立。
西伯利亚的治安战和政治攻防,都不是能快速分出胜负的方式,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肯定还是战场上的正面决战,所以沙皇才对西伯利亚的丢失无动于衷,将主要兵力都放在西部地区,联合英军跟中国軍队打大决战。
英军逐步承担起了正面进攻的角色,英国人开始修复破损的铁路,增加更多的援军,英国軍队人数在盛夏到来前就达到了50万,而俄国兵力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