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持俄国,在中英全歼竞争的大背景下,英国一定会支持中国的敌人,但要是俄国跟奥斯曼帝国开战的情况下,英国处于维持跟这两大国的同盟关系,反而只能保持中立。
那么要是中国跟俄国结盟,共同进攻奥斯曼帝国,英国的选择同样是跟中俄开战,因为英国的目的是封锁黑海,对俄国可以放行,但能封锁更好,对中国则是一定要封锁的。否则让中国在黑海建立一直舰队,跟地中海舰队联合起来,那就更危险了。建立舰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支舰队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尤其是蒸汽铁甲舰时代的后勤保证,更是需要一整套工业体系的支撑,这种条件就限制了中国在东地中海的部署,而黑海沿岸已经是中国领土了,这里也已经打造出了维持蒸汽战舰的工业体系,所以中国一旦进入黑海,比俄国进入地中海更加危险。
不过俾斯麦认为,中国联合俄国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目前俄国跟中国并没有签署和平协议,理论上他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不解决这个法律问题之前,他们不可能签署公开的同盟条约,中国跟俄国的矛盾也很大,让他们不太可能跟俄国结盟。
这样战争规模就会变得很小,俄国跟奥斯曼之间的战争,就有可能将两个大国都排除在外。
奥地利此时的选择至关重要,奥地利同样有海峡通行权的需求,那么他们就有跟俄国结盟打击奥斯曼帝国的可能,而且奥地利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同时奥地利也有跟奥斯曼帝国结盟,对抗俄国的可能。因为奥地利始终无法接受被俄国夺走加利西亚和利沃夫等奥属波兰的结果,他们一直在进行反俄的外交行动。
如果操作得当,这就会是一场普奥联合奥斯曼帝国,攻击俄国,同时又能将中英两大强权排斥在外的战争。以普奥两国的国力,联合对抗俄国,取胜的概率是极大的。
至于中英两大强权,这时候就需要普鲁士极力拉拢,争取让他们在不参战的情况下,都能对普鲁士有所支持,因为俾斯麦判断,即便是战场取胜之后,根据现代形成的国际外交关系,大国即便不参加战争,最后也会通过外交进行干涉,中英两强不可能不参与,如果能让他们支持,在战后的谈判中,普鲁士也更容易确保自己的利益。
其中最后一个障碍是法国,让法国直接支持普鲁士在波兰扩张,甚至让法国接受普鲁士统一北德意志,都不是法国愿意接受的,法国肯定是反对方,必须拉拢英国,以及在对俄的共同立场上和奥地利结成的同盟,才能迫使法国接受这个结果。
战略计划到这里,俾斯麦觉得思路已经成熟了,他决定开始行动。
拉拢中国,他的基本思路已经有了。
中国希望的是削弱俄国,最大程度的削弱俄国,这一点上跟普鲁士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英国的利益永远是保持大陆平衡,就不可能接受俄国被削弱的太过分,如何能起到削弱俄国的作用,又不至让英国法对,或者说如何让中国确信支持普鲁士能帮他们削弱俄国,成为能否拉拢中国的关键。
回到中国京城之后,俾斯麦开始跟中国外交机构接触,他先以非正式的态度跟中国理藩院掌院讨论关于俄国的问题,一方面是试探中国的态度,一方面是为日后的同盟建立基础。
在非正式的讨论中,俾斯麦假设了多种情况,他询问如果普鲁士跟俄国爆发战争,中国是否会参战,掌院表示可能性不大,俾斯麦又询问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中国是否会参战,参战的话会支持谁,掌院犹豫了一番,认为可能会保持中立,这跟俾斯麦的判断是相符的,因为中国跟奥斯曼和俄国的关系都十分复杂,越是复杂的事务,就越难当机立断。
俾斯麦又问如果中国跟俄国发生了战争,希望普鲁士站在什么立场。但中国外交官拒绝回答这个问题,表示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希望跟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同时在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中,会尽量保持中立。
中国不需要普鲁士的帮助,这对俾斯麦是相当打击的,但他明白这是一个现实,反而坚定了他统一德意志的信念,只有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才有资格跟这些超级强权坐在平等的地位的谈话。
不过中国外交官对跟普鲁士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还是非常热心的,这种关系主要包括修建更多的铁路,将两国联系的更加紧密,以及相互合作确保铁路穿越中东欧期间的安全。
俾斯麦很清楚,中国的战略方向是英国,英国在四处拉拢帮手对抗中国,中国何尝不是在英国周边建立合作伙伴限制英国呢,中国为什么保持跟法国紧密的关系,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抗英国,也希望能加强对普鲁士的影响力,还是为了限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
俾斯麦知道,跟中国建立一个紧密的合作关系,就是普鲁士对中国最大的价值。
根据这一点,他开始规划起来。
持俄国,在中英全歼竞争的大背景下,英国一定会支持中国的敌人,但要是俄国跟奥斯曼帝国开战的情况下,英国处于维持跟这两大国的同盟关系,反而只能保持中立。
那么要是中国跟俄国结盟,共同进攻奥斯曼帝国,英国的选择同样是跟中俄开战,因为英国的目的是封锁黑海,对俄国可以放行,但能封锁更好,对中国则是一定要封锁的。否则让中国在黑海建立一直舰队,跟地中海舰队联合起来,那就更危险了。建立舰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支舰队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尤其是蒸汽铁甲舰时代的后勤保证,更是需要一整套工业体系的支撑,这种条件就限制了中国在东地中海的部署,而黑海沿岸已经是中国领土了,这里也已经打造出了维持蒸汽战舰的工业体系,所以中国一旦进入黑海,比俄国进入地中海更加危险。
不过俾斯麦认为,中国联合俄国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目前俄国跟中国并没有签署和平协议,理论上他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不解决这个法律问题之前,他们不可能签署公开的同盟条约,中国跟俄国的矛盾也很大,让他们不太可能跟俄国结盟。
这样战争规模就会变得很小,俄国跟奥斯曼之间的战争,就有可能将两个大国都排除在外。
奥地利此时的选择至关重要,奥地利同样有海峡通行权的需求,那么他们就有跟俄国结盟打击奥斯曼帝国的可能,而且奥地利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同时奥地利也有跟奥斯曼帝国结盟,对抗俄国的可能。因为奥地利始终无法接受被俄国夺走加利西亚和利沃夫等奥属波兰的结果,他们一直在进行反俄的外交行动。
如果操作得当,这就会是一场普奥联合奥斯曼帝国,攻击俄国,同时又能将中英两大强权排斥在外的战争。以普奥两国的国力,联合对抗俄国,取胜的概率是极大的。
至于中英两大强权,这时候就需要普鲁士极力拉拢,争取让他们在不参战的情况下,都能对普鲁士有所支持,因为俾斯麦判断,即便是战场取胜之后,根据现代形成的国际外交关系,大国即便不参加战争,最后也会通过外交进行干涉,中英两强不可能不参与,如果能让他们支持,在战后的谈判中,普鲁士也更容易确保自己的利益。
其中最后一个障碍是法国,让法国直接支持普鲁士在波兰扩张,甚至让法国接受普鲁士统一北德意志,都不是法国愿意接受的,法国肯定是反对方,必须拉拢英国,以及在对俄的共同立场上和奥地利结成的同盟,才能迫使法国接受这个结果。
战略计划到这里,俾斯麦觉得思路已经成熟了,他决定开始行动。
拉拢中国,他的基本思路已经有了。
中国希望的是削弱俄国,最大程度的削弱俄国,这一点上跟普鲁士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英国的利益永远是保持大陆平衡,就不可能接受俄国被削弱的太过分,如何能起到削弱俄国的作用,又不至让英国法对,或者说如何让中国确信支持普鲁士能帮他们削弱俄国,成为能否拉拢中国的关键。
回到中国京城之后,俾斯麦开始跟中国外交机构接触,他先以非正式的态度跟中国理藩院掌院讨论关于俄国的问题,一方面是试探中国的态度,一方面是为日后的同盟建立基础。
在非正式的讨论中,俾斯麦假设了多种情况,他询问如果普鲁士跟俄国爆发战争,中国是否会参战,掌院表示可能性不大,俾斯麦又询问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中国是否会参战,参战的话会支持谁,掌院犹豫了一番,认为可能会保持中立,这跟俾斯麦的判断是相符的,因为中国跟奥斯曼和俄国的关系都十分复杂,越是复杂的事务,就越难当机立断。
俾斯麦又问如果中国跟俄国发生了战争,希望普鲁士站在什么立场。但中国外交官拒绝回答这个问题,表示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希望跟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同时在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中,会尽量保持中立。
中国不需要普鲁士的帮助,这对俾斯麦是相当打击的,但他明白这是一个现实,反而坚定了他统一德意志的信念,只有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才有资格跟这些超级强权坐在平等的地位的谈话。
不过中国外交官对跟普鲁士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还是非常热心的,这种关系主要包括修建更多的铁路,将两国联系的更加紧密,以及相互合作确保铁路穿越中东欧期间的安全。
俾斯麦很清楚,中国的战略方向是英国,英国在四处拉拢帮手对抗中国,中国何尝不是在英国周边建立合作伙伴限制英国呢,中国为什么保持跟法国紧密的关系,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抗英国,也希望能加强对普鲁士的影响力,还是为了限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
俾斯麦知道,跟中国建立一个紧密的合作关系,就是普鲁士对中国最大的价值。
根据这一点,他开始规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