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乾隆两条绳索驾御术
乾隆皇帝是在先朝重臣的拥戴下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自己的亲信。由于雍正接受前朝 兄弟争立的教训,对自己的儿子,管束严格,虽长大成人,封为亲王,仍留住宫中,未分藩 建府,所以并无自己的私属。乾隆即位后,除了用人唯旧之外,别无选择。用人唯旧避免了 新旧臣僚之间的互相倾轧,也避免了因人事更迭所造成的人心浮动,所以当时政局平稳。然 而,当乾隆皇帝俯视那些虽堆满谦恭之色却是相当陌生的面孔时,心里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 觉。的确,对于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皇帝来说,孤身驾驭那些久经历练的老臣,不能不小心 翼翼、煞费苦心。专制统治,人君高高在上,却又深居九重,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政事 只能委之臣僚。在没有心腹股肱的情况下,乾隆又如何放心得下呢?正像驭手驾驭马匹需要鞍辔缰绳一样,乾隆皇帝进行专制统治也有两根无形的绳索。其中一条绳索是秘密奏折制度;另一条绳 索就是军机处。密折制度最早始于康熙时期,本为当时两种上行文书题本和奏本的补充和附庸。它最大 的特点就是具折人可以直接和皇帝本人秘密联系,不必像题本、奏本一样经通政司转呈内阁 ,经内阁票拟之后再和皇帝见面。康熙皇帝虽以宽仁闻名天下,但在加强皇权方面,他绝不 比别人手软。为了对地方官进行监督,他暗中指定少数亲信大臣随时将所见所闻秘密奏上。 又为了保密起见,这种奏章都必须具折人亲自缮写,不得假手他人,更不得泄露他人。密折 写好后,由本人或派专人径送御前。这样,奏折的内容,除皇帝之外,便无人知道了。雍正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进一步控制各级官员,对于密折制度更加重视,不但具折言 事官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奏事内容也更多地转为和统治安危直接相关的政治事件上来 。这样,皇帝随时可以通过各地官员打来的这些秘密报告,了解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国军 事、政治、财政、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而各级官吏却因此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住了 手脚,只得服服帖帖,不能有任何越轨行为。乾隆皇帝对密折制度十分赞赏,他认为只有利用这条绳索,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官僚政治的风风雨雨中,辨别是是非非。与此同时,他 还不顾一些臣下对密折制度的批评,更进一步扩大拥有奏折言事官员的范围。对于处理密折 ,乾隆皇帝也十分认真,从不假手于人,几乎每一份奏折,他都要详细阅览,遇有错讹之处 ,他必指出令其改正。平时如此,巡幸在外也是一样。不论他走到哪里,密折就送到哪里, 批阅奏折几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后,随着奏本文书的废止,密折成为与题本并行的两种最重要 的上行文书之一。而且,由于当时许多机密政务,中央和地方的官员都是先用奏折报告皇帝 ,得到皇帝首肯后,再以题本形式正式向中央政府有关机构报告,以便完成最后的批准手续 。乾隆由此实现了大权独揽。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密折制度,加强保密程度。一是坚持满洲官 员奏事用满文具折而不得使用汉文;二是严禁将奏折上的皇帝批语引入具题本章;三是不准 具折人将具奏内容和乾隆皇帝的批语泄露于同僚或者上司;四是为防奏折呈送途中发生泄密 ,对所有具折言事官员,概行颁发凭匣和钥匙,只有具折人和皇帝才能开启。这样,由于乾 隆皇帝高度重视和制度健全,密折制度在乾隆皇帝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乾隆是一个绝对的专制主义者,这一点酷似他的父皇雍正。他醉心于集权制度,并抓住 一切机会去实现它。他看中了另一条绳索军机处,将它作为属于自己的权力机构。军机处是雍正皇帝的杰作,而乾隆皇帝却使它增色、增辉。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原 名军机房,原是西北用兵期间为了军事上的保密而设置的一个临时机构。地点就在乾清门外 (后迁隆宗门)。有关西北用兵的一些机宜事务既不经内阁票拟批答,又不经议政王大臣会 议讨论决定,而是经由军机处直达御前,由雍正皇帝自行处理。封建国家,皇权至高无上, 但专制政治在赋予君主绝对权威的同时,还要照顾官僚群体的权力分配。皇帝在处理国家大 事时,不能不受到大臣们的影响,但在军机处,皇帝对国事的裁决,完全出于自己的考虑, 雍正皇帝第一次体验到了这种不受掣肘的快慰。从此军机处在加强皇权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即位以后,迫切需要一个既能贯彻自己意旨,又有工作效率的办事机构,军机 处正好符合乾隆的要求,而且乾隆皇帝时军机处的编制、规模、选拔军机大臣、权限及工作 范围等方面较之雍正时更为自觉,更为主动。首先,在人员编制上,他一改雍正朝军机大臣不超过三个人的惯例,同时任命六人为军机大臣,分割了军机大臣的 职事和权限。其次,他十分注意军机大臣的遴选,主要是不问资历,提拔自己的亲信,同时 不准宗室担任,以免大权旁落,而且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人。最后,完善军机处的各项制 度,加强保密。对于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处刺探情报的各地督抚,严加处理。经乾隆这一改 革和整饬,军机处更加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乾隆皇帝却始终没有为之专设衙署 ,从军机大臣到军机章京皆保留原来的官衔和品级,以临时身份入直军机处,其工作范围虽 广,但说到底,不过是负责草拟上谕、“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 子而已。因而,军机处权力的加大,仅仅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加大。难怪清代臣民不客气地把 军机大臣比作抬轿的轿夫。给官老爷抬轿的四名轿夫,各有四个字形容:前面一个昂首挺胸 ,叫做“扬眉吐气”;第二个正在官老爷面前,叫做“不敢放屁”,因为一放屁官老爷首当 其冲,吃罪不起;第三个是在轿后,视线被轿子挡住,因而是“不辨东西”;最后一个亦步 亦趋,叫做“毫无主意”。军机大臣的情形就跟这几名轿夫一样,首席军机大臣“扬眉吐气 ”,奏对时照例由他一个发言;居后的便“不敢放屁”;新入军机处的不摸底细,所以“不辨东西”;位居最 后的,称作“打帘子军机”,当然是“毫无主意”了。即使是贵为首席军机大臣也不能扬眉 吐气,鄂尔泰、张廷玉、傅恒、阿桂等都曾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大学士和ND078也曾 极得乾隆 皇帝宠信,但他们都没有控制朝政大权,他们的主要作用还是根据皇帝的旨意做些票拟承旨 的工作。军机处使专制皇权空前地强化了,它不但把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剥夺殆尽,使 其名存实亡。而且,也使明朝以来的内阁形同虚设。在利用军机处这条绳索加强皇权、乾纲 独断上,乾隆皇帝算得上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了。乾隆皇帝正是利用这两根无形的绳索(密折制度和军机处),把全部的权力牢牢地集中 在自己手中,“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这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2)乾隆不偏不倚牵制术
新皇帝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的那一瞬间,就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 的官僚政治的漩涡之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谎言、摇头摆尾的献媚取巧、诚惶 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昏眼花。乾隆上台后,一时还没 有属于自己的夹袋中人物,孤身陷在盘根错节的党派关系中,操纵驾驭煞费心机。当时朝廷 上已形成鄂尔泰与张廷玉两党的分野。鄂尔泰、张廷玉皆为前朝重臣,又均有拥戴之功,两人分门立户,相互攻讦,不仅影响 到朝政的统一、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也为乾隆尽快熟悉和操纵官僚机器,造成了无形的障 碍。乾隆一时不得不周旋于两党之间,既要消除党争之害,打击鄂、张二人的势力,又要在 自己还没有培植起亲信股肱之前,依靠二党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这 就是乾隆皇帝不偏不倚的驾驭术。鄂尔泰,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康熙时举人,雍正时任云贵总... -->>
1)乾隆两条绳索驾御术
乾隆皇帝是在先朝重臣的拥戴下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自己的亲信。由于雍正接受前朝 兄弟争立的教训,对自己的儿子,管束严格,虽长大成人,封为亲王,仍留住宫中,未分藩 建府,所以并无自己的私属。乾隆即位后,除了用人唯旧之外,别无选择。用人唯旧避免了 新旧臣僚之间的互相倾轧,也避免了因人事更迭所造成的人心浮动,所以当时政局平稳。然 而,当乾隆皇帝俯视那些虽堆满谦恭之色却是相当陌生的面孔时,心里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 觉。的确,对于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皇帝来说,孤身驾驭那些久经历练的老臣,不能不小心 翼翼、煞费苦心。专制统治,人君高高在上,却又深居九重,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政事 只能委之臣僚。在没有心腹股肱的情况下,乾隆又如何放心得下呢?正像驭手驾驭马匹需要鞍辔缰绳一样,乾隆皇帝进行专制统治也有两根无形的绳索。其中一条绳索是秘密奏折制度;另一条绳 索就是军机处。密折制度最早始于康熙时期,本为当时两种上行文书题本和奏本的补充和附庸。它最大 的特点就是具折人可以直接和皇帝本人秘密联系,不必像题本、奏本一样经通政司转呈内阁 ,经内阁票拟之后再和皇帝见面。康熙皇帝虽以宽仁闻名天下,但在加强皇权方面,他绝不 比别人手软。为了对地方官进行监督,他暗中指定少数亲信大臣随时将所见所闻秘密奏上。 又为了保密起见,这种奏章都必须具折人亲自缮写,不得假手他人,更不得泄露他人。密折 写好后,由本人或派专人径送御前。这样,奏折的内容,除皇帝之外,便无人知道了。雍正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进一步控制各级官员,对于密折制度更加重视,不但具折言 事官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奏事内容也更多地转为和统治安危直接相关的政治事件上来 。这样,皇帝随时可以通过各地官员打来的这些秘密报告,了解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国军 事、政治、财政、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而各级官吏却因此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住了 手脚,只得服服帖帖,不能有任何越轨行为。乾隆皇帝对密折制度十分赞赏,他认为只有利用这条绳索,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官僚政治的风风雨雨中,辨别是是非非。与此同时,他 还不顾一些臣下对密折制度的批评,更进一步扩大拥有奏折言事官员的范围。对于处理密折 ,乾隆皇帝也十分认真,从不假手于人,几乎每一份奏折,他都要详细阅览,遇有错讹之处 ,他必指出令其改正。平时如此,巡幸在外也是一样。不论他走到哪里,密折就送到哪里, 批阅奏折几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后,随着奏本文书的废止,密折成为与题本并行的两种最重要 的上行文书之一。而且,由于当时许多机密政务,中央和地方的官员都是先用奏折报告皇帝 ,得到皇帝首肯后,再以题本形式正式向中央政府有关机构报告,以便完成最后的批准手续 。乾隆由此实现了大权独揽。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密折制度,加强保密程度。一是坚持满洲官 员奏事用满文具折而不得使用汉文;二是严禁将奏折上的皇帝批语引入具题本章;三是不准 具折人将具奏内容和乾隆皇帝的批语泄露于同僚或者上司;四是为防奏折呈送途中发生泄密 ,对所有具折言事官员,概行颁发凭匣和钥匙,只有具折人和皇帝才能开启。这样,由于乾 隆皇帝高度重视和制度健全,密折制度在乾隆皇帝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乾隆是一个绝对的专制主义者,这一点酷似他的父皇雍正。他醉心于集权制度,并抓住 一切机会去实现它。他看中了另一条绳索军机处,将它作为属于自己的权力机构。军机处是雍正皇帝的杰作,而乾隆皇帝却使它增色、增辉。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原 名军机房,原是西北用兵期间为了军事上的保密而设置的一个临时机构。地点就在乾清门外 (后迁隆宗门)。有关西北用兵的一些机宜事务既不经内阁票拟批答,又不经议政王大臣会 议讨论决定,而是经由军机处直达御前,由雍正皇帝自行处理。封建国家,皇权至高无上, 但专制政治在赋予君主绝对权威的同时,还要照顾官僚群体的权力分配。皇帝在处理国家大 事时,不能不受到大臣们的影响,但在军机处,皇帝对国事的裁决,完全出于自己的考虑, 雍正皇帝第一次体验到了这种不受掣肘的快慰。从此军机处在加强皇权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即位以后,迫切需要一个既能贯彻自己意旨,又有工作效率的办事机构,军机 处正好符合乾隆的要求,而且乾隆皇帝时军机处的编制、规模、选拔军机大臣、权限及工作 范围等方面较之雍正时更为自觉,更为主动。首先,在人员编制上,他一改雍正朝军机大臣不超过三个人的惯例,同时任命六人为军机大臣,分割了军机大臣的 职事和权限。其次,他十分注意军机大臣的遴选,主要是不问资历,提拔自己的亲信,同时 不准宗室担任,以免大权旁落,而且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人。最后,完善军机处的各项制 度,加强保密。对于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处刺探情报的各地督抚,严加处理。经乾隆这一改 革和整饬,军机处更加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乾隆皇帝却始终没有为之专设衙署 ,从军机大臣到军机章京皆保留原来的官衔和品级,以临时身份入直军机处,其工作范围虽 广,但说到底,不过是负责草拟上谕、“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 子而已。因而,军机处权力的加大,仅仅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加大。难怪清代臣民不客气地把 军机大臣比作抬轿的轿夫。给官老爷抬轿的四名轿夫,各有四个字形容:前面一个昂首挺胸 ,叫做“扬眉吐气”;第二个正在官老爷面前,叫做“不敢放屁”,因为一放屁官老爷首当 其冲,吃罪不起;第三个是在轿后,视线被轿子挡住,因而是“不辨东西”;最后一个亦步 亦趋,叫做“毫无主意”。军机大臣的情形就跟这几名轿夫一样,首席军机大臣“扬眉吐气 ”,奏对时照例由他一个发言;居后的便“不敢放屁”;新入军机处的不摸底细,所以“不辨东西”;位居最 后的,称作“打帘子军机”,当然是“毫无主意”了。即使是贵为首席军机大臣也不能扬眉 吐气,鄂尔泰、张廷玉、傅恒、阿桂等都曾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大学士和ND078也曾 极得乾隆 皇帝宠信,但他们都没有控制朝政大权,他们的主要作用还是根据皇帝的旨意做些票拟承旨 的工作。军机处使专制皇权空前地强化了,它不但把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剥夺殆尽,使 其名存实亡。而且,也使明朝以来的内阁形同虚设。在利用军机处这条绳索加强皇权、乾纲 独断上,乾隆皇帝算得上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了。乾隆皇帝正是利用这两根无形的绳索(密折制度和军机处),把全部的权力牢牢地集中 在自己手中,“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这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2)乾隆不偏不倚牵制术
新皇帝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的那一瞬间,就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 的官僚政治的漩涡之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谎言、摇头摆尾的献媚取巧、诚惶 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昏眼花。乾隆上台后,一时还没 有属于自己的夹袋中人物,孤身陷在盘根错节的党派关系中,操纵驾驭煞费心机。当时朝廷 上已形成鄂尔泰与张廷玉两党的分野。鄂尔泰、张廷玉皆为前朝重臣,又均有拥戴之功,两人分门立户,相互攻讦,不仅影响 到朝政的统一、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也为乾隆尽快熟悉和操纵官僚机器,造成了无形的障 碍。乾隆一时不得不周旋于两党之间,既要消除党争之害,打击鄂、张二人的势力,又要在 自己还没有培植起亲信股肱之前,依靠二党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这 就是乾隆皇帝不偏不倚的驾驭术。鄂尔泰,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康熙时举人,雍正时任云贵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