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再加上还有高、刘等几位太监作内应,宫内乱作一团,这时,也只有身为皇子的绵宁(就是道光)也还算镇静,开枪击毙一人,伤一人,义军这才被后续赶来的清军杀散,嘉庆从热河赶回来,先下罪己诏,后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赏食亲王双俸。此后,秘密立储的时候就把绵宁的名字写在了里边,嘉庆死前,绵宁被正式确立为皇太子,奉遗诏即位。
道光本人的才具是很一般的,这也就是他一生勤政却政治日荒的原因,他的曾祖父雍正在《朱批谕旨》中曾写道:朝廷用人乃头等大事,其余皆为枝叶耳.可是,道光在用人方面却是十足的失败。他最信任的两个宰辅,一个是曹振鏞,一个是穆彰阿,老曹是主张“多磕头少说话”的第一人,老穆则贪得无厌。两人上下其手,把道光蒙蔽其中,道光原来很喜欢封疆大吏中的陶澍和阮元,就和老曹提起,老曹其人最怕有能人超越自己,于是,他就说:“两江离了陶某,恐怕漕运无人可及。”道光一生做的很有点声色的事情就是海运漕粮,结果,陶澍内调一事泡汤。再有,阮元,老曹说阮元这个人很能干,他的书法写的更好,道光平生最恨督抚、大臣不务正业,他认为,凡是官员要是多在其他地方用心,那么,本业一定干不好,话是对的,但是,矫枉过正就失之公平了,老曹一这样说,阮元终生再未进阶!曹振鏞这个人是清朝软刀子杀人最到家的一位,可是,道光对他推心置腹、信任有加。有一次,道光对老曹说他很苦恼一些大臣的奏折,总是喋喋不休,说个没完,老曹于是就教道光专心挑奏折中的一些小毛病,给其以狠狠的训斥,这样,臣下必然战栗不堪,以后就不会洋洋洒洒万言了,道光立刻照做,果然,下面胆战心惊,不敢轻易上书言事了。这种“导君以昏”的作法居然被道光视作至宝,其人的本事也就不难了然了!平心而论,道光是清代最为节俭、清素的皇帝,其人对奢侈嗤之以鼻,且大力整饬,他想吃冰糖肘子,一问御膳房,竟然要五两银子,于是作罢。他问老曹的朝服是多少钱补的,老曹说是7钱银子,道光顿时感叹说自己的龙袍补丁花了二两银子,一定是内务府的人捣鬼。这比起他的祖父乾隆真不知强出多少!然而,1842年《南京条约》一次就赔偿英国人2100万,这又够吃多少回冰糖肘子的呢?
《清宫补闻》中记载:道光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晚上,彻夜不眠,绕殿逡巡,不停的拍案叹息,等上谕发下后,他连连流泪,说是对不起祖宗。他希望他的继任能够为他雪耻。哪知道,他的儿子咸丰连北京城都丢了。左宗棠在出仕之前就说过:曹相国当政,大清朝能好吗?
道光的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漏水,这在当时来看是绝对不吉利的事,也是清朝气数将尽的一个外证吧。清朝中衰,乾隆是始作俑者,道光是光大者,此为定评。
奕詝,这个人如果以其天生的资质来论,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里也只有乾隆能和他比美。他的聪明程度远在他老子道光之上,然而,他和高宗不同的是,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奕詝的资质虽然好,可是,弱点也太突出,真正到了关键,反而,露出了怯懦的一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奕詝到底比糊涂蛋崇祯要强,他发现了肃顺,又通过肃顺重用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使得太平军最终没能像李闯王那样长驱直入,再有,总有人忽视的是,他比他的六弟恭王在有些方面要强的多,虽然,两人最终都是半斤对八两。
在湘淮系统的使用上,奕詝始终是使用而非重用,直到他死前,曾老头才做到两江总督,督理四省军务,奕詝对于督抚专政之于中央集权是洞若观火的,在这点上,无论是慈禧还是恭老六都不是他的对手,看法没有他深沉,恭老六对于曾国藩等人几乎等于纵容,慈禧为了私人欲望,对李鸿章淮系以及北洋的势力的发展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以致最后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但是,满清最终是让奕詝给带进了深渊,更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妄图使得慈安等人与肃顺等八大臣形成鼎足之势,不使任何一方危及他的儿子的无上的君权,竟然,白白便宜了慈禧!也是他听信肃顺等人的昏招,没有及时的化解和老六的矛盾,结果,垂帘听政,坏了祖宗家法,所以,奕詝绝后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对他的惩罚。
2、一家之言——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鼎新,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清朝入关之初,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但随着顺治帝病故,汤若望被讦告,下狱而死,从而使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第二次,在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使得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组建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的“蒙学馆”,但康熙死后,人亡政息,没有使之成为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
第三次,雍正时期,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了。
第四次,乾隆朝,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第五次,嘉庆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绝,从而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机会。
第六次,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却继续封闭,狂妄自大。
第七次,同治朝,恭亲王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学生,但不久却遭节制,致使同治新政夭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
第八次,在光绪朝,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
清朝同中国历史上其它皇朝所处时代不同。其时,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已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日本、俄国也经过变革而逐渐强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当然,清朝也做过一些改革,但对其基本制度——皇位继承制度、八旗制度等没有做实质性的改革,却是以不变应万变。清朝皇室,自残自戕,堵塞鼎新道路,错过维新机会。必然会被赶下历史舞台。
,再加上还有高、刘等几位太监作内应,宫内乱作一团,这时,也只有身为皇子的绵宁(就是道光)也还算镇静,开枪击毙一人,伤一人,义军这才被后续赶来的清军杀散,嘉庆从热河赶回来,先下罪己诏,后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赏食亲王双俸。此后,秘密立储的时候就把绵宁的名字写在了里边,嘉庆死前,绵宁被正式确立为皇太子,奉遗诏即位。
道光本人的才具是很一般的,这也就是他一生勤政却政治日荒的原因,他的曾祖父雍正在《朱批谕旨》中曾写道:朝廷用人乃头等大事,其余皆为枝叶耳.可是,道光在用人方面却是十足的失败。他最信任的两个宰辅,一个是曹振鏞,一个是穆彰阿,老曹是主张“多磕头少说话”的第一人,老穆则贪得无厌。两人上下其手,把道光蒙蔽其中,道光原来很喜欢封疆大吏中的陶澍和阮元,就和老曹提起,老曹其人最怕有能人超越自己,于是,他就说:“两江离了陶某,恐怕漕运无人可及。”道光一生做的很有点声色的事情就是海运漕粮,结果,陶澍内调一事泡汤。再有,阮元,老曹说阮元这个人很能干,他的书法写的更好,道光平生最恨督抚、大臣不务正业,他认为,凡是官员要是多在其他地方用心,那么,本业一定干不好,话是对的,但是,矫枉过正就失之公平了,老曹一这样说,阮元终生再未进阶!曹振鏞这个人是清朝软刀子杀人最到家的一位,可是,道光对他推心置腹、信任有加。有一次,道光对老曹说他很苦恼一些大臣的奏折,总是喋喋不休,说个没完,老曹于是就教道光专心挑奏折中的一些小毛病,给其以狠狠的训斥,这样,臣下必然战栗不堪,以后就不会洋洋洒洒万言了,道光立刻照做,果然,下面胆战心惊,不敢轻易上书言事了。这种“导君以昏”的作法居然被道光视作至宝,其人的本事也就不难了然了!平心而论,道光是清代最为节俭、清素的皇帝,其人对奢侈嗤之以鼻,且大力整饬,他想吃冰糖肘子,一问御膳房,竟然要五两银子,于是作罢。他问老曹的朝服是多少钱补的,老曹说是7钱银子,道光顿时感叹说自己的龙袍补丁花了二两银子,一定是内务府的人捣鬼。这比起他的祖父乾隆真不知强出多少!然而,1842年《南京条约》一次就赔偿英国人2100万,这又够吃多少回冰糖肘子的呢?
《清宫补闻》中记载:道光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晚上,彻夜不眠,绕殿逡巡,不停的拍案叹息,等上谕发下后,他连连流泪,说是对不起祖宗。他希望他的继任能够为他雪耻。哪知道,他的儿子咸丰连北京城都丢了。左宗棠在出仕之前就说过:曹相国当政,大清朝能好吗?
道光的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漏水,这在当时来看是绝对不吉利的事,也是清朝气数将尽的一个外证吧。清朝中衰,乾隆是始作俑者,道光是光大者,此为定评。
奕詝,这个人如果以其天生的资质来论,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里也只有乾隆能和他比美。他的聪明程度远在他老子道光之上,然而,他和高宗不同的是,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奕詝的资质虽然好,可是,弱点也太突出,真正到了关键,反而,露出了怯懦的一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奕詝到底比糊涂蛋崇祯要强,他发现了肃顺,又通过肃顺重用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使得太平军最终没能像李闯王那样长驱直入,再有,总有人忽视的是,他比他的六弟恭王在有些方面要强的多,虽然,两人最终都是半斤对八两。
在湘淮系统的使用上,奕詝始终是使用而非重用,直到他死前,曾老头才做到两江总督,督理四省军务,奕詝对于督抚专政之于中央集权是洞若观火的,在这点上,无论是慈禧还是恭老六都不是他的对手,看法没有他深沉,恭老六对于曾国藩等人几乎等于纵容,慈禧为了私人欲望,对李鸿章淮系以及北洋的势力的发展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以致最后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但是,满清最终是让奕詝给带进了深渊,更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妄图使得慈安等人与肃顺等八大臣形成鼎足之势,不使任何一方危及他的儿子的无上的君权,竟然,白白便宜了慈禧!也是他听信肃顺等人的昏招,没有及时的化解和老六的矛盾,结果,垂帘听政,坏了祖宗家法,所以,奕詝绝后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对他的惩罚。
2、一家之言——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鼎新,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清朝入关之初,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但随着顺治帝病故,汤若望被讦告,下狱而死,从而使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第二次,在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使得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组建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的“蒙学馆”,但康熙死后,人亡政息,没有使之成为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
第三次,雍正时期,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了。
第四次,乾隆朝,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第五次,嘉庆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绝,从而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机会。
第六次,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却继续封闭,狂妄自大。
第七次,同治朝,恭亲王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学生,但不久却遭节制,致使同治新政夭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
第八次,在光绪朝,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
清朝同中国历史上其它皇朝所处时代不同。其时,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已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日本、俄国也经过变革而逐渐强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当然,清朝也做过一些改革,但对其基本制度——皇位继承制度、八旗制度等没有做实质性的改革,却是以不变应万变。清朝皇室,自残自戕,堵塞鼎新道路,错过维新机会。必然会被赶下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