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经济实力 (1/2)
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我的明末生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经过统计,此次出击蒙古,仅仅从蒙古各部落抢掠回来的金银,就达到惊人的一千一百二十万两……”
“除了这些可以直接进行使用的金银外,还有数不清的牛羊和战马。”
“如果将这些牛羊战马,也换成银子,那就有至少两千万两。”
听完周书源介绍,坐在椅子上的孙承宗,已经不能用‘震惊’这两个字来形容他的表情,而是震撼……
对,就是震撼……
对虎豹军出击敢杀入蒙古这个魄力的震撼,对虎豹军巨大收获的震撼……
震撼过后,孙承宗就开始重新考虑,这个虎豹军的真正经济实力。
一次出击蒙古的战斗,就有近乎于三千万两白银的收益,那整个山陕总督府呢,每年会有多少收益呢?
得到卫征示意的周书源没有让他等太久。
对着面前仍然处于震撼中的孙承宗回答:“孙大人,经过长达半年发展,我山陕总督府每年可以获得的收益,都在四千五百万两以上。”
“第一个收益,毫无疑问是山西已经种上粮食的上千万亩屯田。上千万亩屯田,即使按照一亩屯田四斗粮食的标准来征收赋税,一年也有四百万担粮食。”
“现在,北方数省的粮食价格,已经达到五两银子一担。所以,仅凭山陕两省的屯田,总督府每年都有至少两千万两银子的收益。”
“另外,到了明年,总督府还会在陕西再开出一千万亩的屯田。加上山西仍然在不断扩大的屯田,争取让山陕两省的屯田数量,突破三千万亩。”
三千万亩屯田,听起来很多,非常吓人,其实不然。
要知道,在几百年后的山陕两省,光山西一个省份,耕地面积就达到惊人的六千万亩。如果再加上陕西,上亿亩耕地,还是有的。
所以,即使卫征开出三千万亩屯田,也才达到后世的三分之一不到。
唯一让卫征感到遗憾的是,这个时代的人口太少了,即使自己将这些土地全部利用起来,变成屯田,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耕种这些土地。
不过,坐在面前的孙承宗并不知道这些,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一脸震撼的他,已经再次被三千万亩屯田所带来的税收给震撼了。
三千万亩,按照税收比例,山陕总督府就可以一次性收获一千两百万担粮食。如果粮价不变,这些粮食就是差不多六千万两银子……
要知道,朝廷在整个大明朝的土地税收全部加起来,也才数百万两之多,连山陕总督府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一心为了大明朝的孙承宗,当然要去思考其中原因。
坐在面前的周书源,就好像清楚孙承宗心中所想一样,直接对面前震撼过后,就是一脸沉思的孙承宗问道:“不出我的意料,孙大人一定是在想,和山陕两省相比,朝廷的粮税为什么会那么少吧?”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朝廷的粮税,从大明建国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大明建国之初,一担粮食的价格才五钱银子。而现在呢,粮价上涨了十倍,朝廷征收粮税的标准却没有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注定了朝廷不可能有太多的粮税。”
“那就是大明开国以来,太祖皇帝定下的一个规矩:官绅不用纳粮……”
“整个大明朝,少说也有几亿亩的土地,就算一亩田纳粮一斗粮食,全部加起来也有几千万担。可是,正因为这个官绅不用纳粮的规矩,让越来越多的土地不用纳粮,最终导致朝廷的粮税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难征收上来……”
说到这里,周书源还不忘给朝廷补一刀的继续说道:“孙大人,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朝廷不改革,早晚有一天,朝廷会载在这个已经不切实际的粮税政策上。”
“就拿现在的朝廷来说,之所以会连百官俸禄都没有银子发放。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没有税收,少的可怜的税收,已经无法满足朝廷所需,朝廷已经入不敷出了。”
面对周书源对朝廷的指责,作为朝廷忠臣的孙承宗,很想辩解几句。
可是,当他话到嘴边的时候,竟然说不出口。因为,周书源的这些指责,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有理有据,根本没有一条可以容自己进行辩解。
这个时候,周书源继续开口道。
“对于山陕总督府来说,粮税虽然很多,但,粮税并不是最重要的收入。”
&nb... -->>
“经过统计,此次出击蒙古,仅仅从蒙古各部落抢掠回来的金银,就达到惊人的一千一百二十万两……”
“除了这些可以直接进行使用的金银外,还有数不清的牛羊和战马。”
“如果将这些牛羊战马,也换成银子,那就有至少两千万两。”
听完周书源介绍,坐在椅子上的孙承宗,已经不能用‘震惊’这两个字来形容他的表情,而是震撼……
对,就是震撼……
对虎豹军出击敢杀入蒙古这个魄力的震撼,对虎豹军巨大收获的震撼……
震撼过后,孙承宗就开始重新考虑,这个虎豹军的真正经济实力。
一次出击蒙古的战斗,就有近乎于三千万两白银的收益,那整个山陕总督府呢,每年会有多少收益呢?
得到卫征示意的周书源没有让他等太久。
对着面前仍然处于震撼中的孙承宗回答:“孙大人,经过长达半年发展,我山陕总督府每年可以获得的收益,都在四千五百万两以上。”
“第一个收益,毫无疑问是山西已经种上粮食的上千万亩屯田。上千万亩屯田,即使按照一亩屯田四斗粮食的标准来征收赋税,一年也有四百万担粮食。”
“现在,北方数省的粮食价格,已经达到五两银子一担。所以,仅凭山陕两省的屯田,总督府每年都有至少两千万两银子的收益。”
“另外,到了明年,总督府还会在陕西再开出一千万亩的屯田。加上山西仍然在不断扩大的屯田,争取让山陕两省的屯田数量,突破三千万亩。”
三千万亩屯田,听起来很多,非常吓人,其实不然。
要知道,在几百年后的山陕两省,光山西一个省份,耕地面积就达到惊人的六千万亩。如果再加上陕西,上亿亩耕地,还是有的。
所以,即使卫征开出三千万亩屯田,也才达到后世的三分之一不到。
唯一让卫征感到遗憾的是,这个时代的人口太少了,即使自己将这些土地全部利用起来,变成屯田,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耕种这些土地。
不过,坐在面前的孙承宗并不知道这些,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一脸震撼的他,已经再次被三千万亩屯田所带来的税收给震撼了。
三千万亩,按照税收比例,山陕总督府就可以一次性收获一千两百万担粮食。如果粮价不变,这些粮食就是差不多六千万两银子……
要知道,朝廷在整个大明朝的土地税收全部加起来,也才数百万两之多,连山陕总督府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一心为了大明朝的孙承宗,当然要去思考其中原因。
坐在面前的周书源,就好像清楚孙承宗心中所想一样,直接对面前震撼过后,就是一脸沉思的孙承宗问道:“不出我的意料,孙大人一定是在想,和山陕两省相比,朝廷的粮税为什么会那么少吧?”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朝廷的粮税,从大明建国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大明建国之初,一担粮食的价格才五钱银子。而现在呢,粮价上涨了十倍,朝廷征收粮税的标准却没有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注定了朝廷不可能有太多的粮税。”
“那就是大明开国以来,太祖皇帝定下的一个规矩:官绅不用纳粮……”
“整个大明朝,少说也有几亿亩的土地,就算一亩田纳粮一斗粮食,全部加起来也有几千万担。可是,正因为这个官绅不用纳粮的规矩,让越来越多的土地不用纳粮,最终导致朝廷的粮税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难征收上来……”
说到这里,周书源还不忘给朝廷补一刀的继续说道:“孙大人,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朝廷不改革,早晚有一天,朝廷会载在这个已经不切实际的粮税政策上。”
“就拿现在的朝廷来说,之所以会连百官俸禄都没有银子发放。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没有税收,少的可怜的税收,已经无法满足朝廷所需,朝廷已经入不敷出了。”
面对周书源对朝廷的指责,作为朝廷忠臣的孙承宗,很想辩解几句。
可是,当他话到嘴边的时候,竟然说不出口。因为,周书源的这些指责,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有理有据,根本没有一条可以容自己进行辩解。
这个时候,周书源继续开口道。
“对于山陕总督府来说,粮税虽然很多,但,粮税并不是最重要的收入。”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