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中文网 www.thzw.net,高科技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淮河。因此平原在孟津以下,北至天津,南至淮阴,不是一个凹面的汇水流域,而是一个隆凸的圆锥形三角洲,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河在两堤挟持下形成高悬之脊岭,南北遗留着当年河道的陈迹;北有卫运河、北金堤河、文岩渠、马颊河、徒骇河;东有万福河、东渔河、黄河故道;南入淮的有惠济河、涡河及贾鲁河等20余条河流。这些说明黄河水沙原是在这三角洲上轮流分派出海的。平原广袤千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于机耕,大面积发展农牧业。三,平原由西向东可分为3个区域:西部山麓坡降大于1:3500,土壤质粗隙大,入渗排水畅快,地下水深埋4米多,矿化度小,农业最为发达。中部冲积平原坡降为13500至1:6000,大都是黄河历史流经之地,土壤较细,地下水埋深2至3米。地貌或缓岗、或浅洼,盐碱化轻重不一。东部滨海平原坡降平均达1:6000至1:38000,土质极细,地下水埋深极大,矿化度高,成为大面积的盐碱荒地。中部和东部都是黄河洪积所成。由此可见,黄淮海平原春季干旱,故土壤多盐碱化。夏季雨量充沛,遇霪雨兼旬逾300毫米,便酿成洪灾。秋季沥雨,排水不良之地往往成涝。越冬则地冻三尺。凡此四害,以旱盐为最,洪涝次之。论者或谓华北缺水,惟有仰给于江水,国人和而唱之,几成定论。”
“然据史载,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夏商建都于此,战国荆轲献图督亢,即今雄县一带,应不失为良田。对比6千年前我祖先穴居情况,只有当吾族从陕晋高原移居本地之后,才出现服饰、车马、宫室。就在这平原上,宋元明清四代汉满蒙族逐鹿,文化混和以昌兴。是平原为佳地,未必不能供应日益发达之工农业用水需求也。”
“从地形观之,黄河以北平原西依太行,北仰燕山,南濒黄河,三面皆有自流水相济,东流排出海外。域内降水年600毫米,主水客水不可谓不多。黄河以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西熊耳山水北入洛河,伏牛山水则东入淮河或南入丹江,皆不东流以济黄淮平原。幸河以南降水较河以北为丰,他日如引丹江之水自流灌溉,单按水文地理条件说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黄河水沙南北分流淤灌华北平原,兼以治海治淮,抽排卤水,则洪、涝、旱、碱可以消除。佐以兴办农业、整顿水陆交通、配备能源工程等措施,则黄淮海经济开发可指日而待。”
“黄淮海平原经济开发是多方面的,须分先后,也有必须并举的。怎样开发利用好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最为国人所关注。由于旱碱,地区内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距世界小麦平均亩产水平尚远。本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棉花约占一半,大豆、花生、烤烟约占四分之一,足见改善本区农业,对于发展全国农业至关重要。”
“若要消除旱涝盐碱,以改进农业,必须增辟水沙资源,淤灌压碱,排除卤水,以改良土壤。海、滦、黄三面引水,以济河北,已成定论。但是灌溉排水,必须在防洪基础上才有成效,亦即兴利必先除害。在黄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黄河防洪正需分流,这点未为国人所普遍认识。至今国内尚有学者认为,黄河应在两堤约束下‘下排’泥沙,全部流水应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而不得分送两岸。这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河的上游山区造林种草,以涵养水源,增加枯流。这样会增多那里的空间、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总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而改善当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当以种植沙棘为先。”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区直接栽种乔木难于成活或成小老头树,植被恢复难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郁闭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径5至8毫米,且栽种沙棘的劳动强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亩,便于进行大规模种植,快速恢复植被。”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使河床高出地面4至6米,最高达14米,而且每年仍然继续抬高。系整个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于一发的黄河大堤,自民元以来先后尚未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现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数米。大堤越高,决口泛滥的潜在危险就越大。黄河水患,依然是我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问题是黄河水患的根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是沟道,二是陡坡。陡坡由于土地瘠薄,施工困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沟道不仅是泥沙的主要产区,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丛茂密,根系发达,民谚云‘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在一些陡险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蘖的特性,可将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绿化。特别是沙棘在沟底成林后,抗冲刷性强,而且其不怕沙埋,根蘖性强,能够阻拦洪水下泄、拦截泥沙,提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黄土高原虽有千沟万壑,沙棘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沟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数县试种沙棘二年,植被覆盖达30%以上,已经证明,沙棘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沙棘为先锋树种,不但能够快速恢复植被,而且能够尽快的恢复生物链。盖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由于它的固氮能力很强,能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优良的先锋树种和混交树种。据调查,人工种植4至5年后的沙棘林内,杂草丛生,还有一些次生的杨树、榆树等树种,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样性。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混交于沙棘林地的杨树、榆树、刺槐等与荒坡栽植的对照,分别提高生长量为129.7%、110.5%及130%。据山西右玉县测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内,土壤有机含量为2.13%,氮量为0.11%,两项指标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长沙棘后的荒地不施任何肥料种植农作物,当年产量比一般农田高1倍以上,而且连种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山西省分布最多。总面积约有120万公顷。凡经沙棘覆盖的土地,地表径流减少80%,表土流失减少75%,风蚀减少85%。栽植沙棘,会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可以将沙棘产业作为加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淮河。因此平原在孟津以下,北至天津,南至淮阴,不是一个凹面的汇水流域,而是一个隆凸的圆锥形三角洲,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河在两堤挟持下形成高悬之脊岭,南北遗留着当年河道的陈迹;北有卫运河、北金堤河、文岩渠、马颊河、徒骇河;东有万福河、东渔河、黄河故道;南入淮的有惠济河、涡河及贾鲁河等20余条河流。这些说明黄河水沙原是在这三角洲上轮流分派出海的。平原广袤千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于机耕,大面积发展农牧业。三,平原由西向东可分为3个区域:西部山麓坡降大于1:3500,土壤质粗隙大,入渗排水畅快,地下水深埋4米多,矿化度小,农业最为发达。中部冲积平原坡降为13500至1:6000,大都是黄河历史流经之地,土壤较细,地下水埋深2至3米。地貌或缓岗、或浅洼,盐碱化轻重不一。东部滨海平原坡降平均达1:6000至1:38000,土质极细,地下水埋深极大,矿化度高,成为大面积的盐碱荒地。中部和东部都是黄河洪积所成。由此可见,黄淮海平原春季干旱,故土壤多盐碱化。夏季雨量充沛,遇霪雨兼旬逾300毫米,便酿成洪灾。秋季沥雨,排水不良之地往往成涝。越冬则地冻三尺。凡此四害,以旱盐为最,洪涝次之。论者或谓华北缺水,惟有仰给于江水,国人和而唱之,几成定论。”
“然据史载,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夏商建都于此,战国荆轲献图督亢,即今雄县一带,应不失为良田。对比6千年前我祖先穴居情况,只有当吾族从陕晋高原移居本地之后,才出现服饰、车马、宫室。就在这平原上,宋元明清四代汉满蒙族逐鹿,文化混和以昌兴。是平原为佳地,未必不能供应日益发达之工农业用水需求也。”
“从地形观之,黄河以北平原西依太行,北仰燕山,南濒黄河,三面皆有自流水相济,东流排出海外。域内降水年600毫米,主水客水不可谓不多。黄河以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西熊耳山水北入洛河,伏牛山水则东入淮河或南入丹江,皆不东流以济黄淮平原。幸河以南降水较河以北为丰,他日如引丹江之水自流灌溉,单按水文地理条件说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黄河水沙南北分流淤灌华北平原,兼以治海治淮,抽排卤水,则洪、涝、旱、碱可以消除。佐以兴办农业、整顿水陆交通、配备能源工程等措施,则黄淮海经济开发可指日而待。”
“黄淮海平原经济开发是多方面的,须分先后,也有必须并举的。怎样开发利用好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最为国人所关注。由于旱碱,地区内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距世界小麦平均亩产水平尚远。本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棉花约占一半,大豆、花生、烤烟约占四分之一,足见改善本区农业,对于发展全国农业至关重要。”
“若要消除旱涝盐碱,以改进农业,必须增辟水沙资源,淤灌压碱,排除卤水,以改良土壤。海、滦、黄三面引水,以济河北,已成定论。但是灌溉排水,必须在防洪基础上才有成效,亦即兴利必先除害。在黄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黄河防洪正需分流,这点未为国人所普遍认识。至今国内尚有学者认为,黄河应在两堤约束下‘下排’泥沙,全部流水应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而不得分送两岸。这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河的上游山区造林种草,以涵养水源,增加枯流。这样会增多那里的空间、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总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而改善当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当以种植沙棘为先。”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区直接栽种乔木难于成活或成小老头树,植被恢复难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郁闭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径5至8毫米,且栽种沙棘的劳动强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亩,便于进行大规模种植,快速恢复植被。”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使河床高出地面4至6米,最高达14米,而且每年仍然继续抬高。系整个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于一发的黄河大堤,自民元以来先后尚未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现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数米。大堤越高,决口泛滥的潜在危险就越大。黄河水患,依然是我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问题是黄河水患的根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是沟道,二是陡坡。陡坡由于土地瘠薄,施工困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沟道不仅是泥沙的主要产区,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丛茂密,根系发达,民谚云‘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在一些陡险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蘖的特性,可将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绿化。特别是沙棘在沟底成林后,抗冲刷性强,而且其不怕沙埋,根蘖性强,能够阻拦洪水下泄、拦截泥沙,提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黄土高原虽有千沟万壑,沙棘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沟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数县试种沙棘二年,植被覆盖达30%以上,已经证明,沙棘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沙棘为先锋树种,不但能够快速恢复植被,而且能够尽快的恢复生物链。盖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由于它的固氮能力很强,能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优良的先锋树种和混交树种。据调查,人工种植4至5年后的沙棘林内,杂草丛生,还有一些次生的杨树、榆树等树种,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样性。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混交于沙棘林地的杨树、榆树、刺槐等与荒坡栽植的对照,分别提高生长量为129.7%、110.5%及130%。据山西右玉县测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内,土壤有机含量为2.13%,氮量为0.11%,两项指标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长沙棘后的荒地不施任何肥料种植农作物,当年产量比一般农田高1倍以上,而且连种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山西省分布最多。总面积约有120万公顷。凡经沙棘覆盖的土地,地表径流减少80%,表土流失减少75%,风蚀减少85%。栽植沙棘,会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可以将沙棘产业作为加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